304晉王府,大量好銅錢
作者:大唐謫仙      更新:2021-05-24 20:46      字數:3587
  <b></b>不管這世間發生了什麽好事、還是壞事,時光荏苒,歲月還是,如梭!

  眼看過了一個月,第一批欠條到期。

  大清早,就來了許多人,大家都很急,生怕晉王府出現神嘛變故。

  可此時,晉王府早已做好萬全準備,早已預備無數的銅錢和金銀,等待多時了。

  大家蜂擁而來,開始兌付。

  為了取錢,甚至有人連馬車都趕了來。

  一吊吊銅錢,開始直接裝箱,而後放上馬車。

  為了防止晉王府出鬼,大家是有充分準備的,譬如他們要查驗這銅錢成色,以防晉王府拿劣錢來濫竽充數,這金銀,當然也要嚴防缺斤少兩。

  不過很快,大家卻發現,晉王府的錢,竟都是最上等的紫銅錢,幾乎沒有絲毫的雜質。

  每一枚錢,作工比市麵上的錢,還要精致,這一下,大家放心了。

  用欠條,居然可以兌換如此上好銅錢?

  這倒是讓不少人覺得驚喜。

  市麵上的銅錢,其實質量是參差不齊的,這其中涉及到含銅量!

  人們若是收到上等銅錢,往往會將銅錢私藏,而若是劣質銅錢,則盡力將錢花出去,因此,市麵上流通的錢,很多都是劣錢。

  事實上,這次就算晉王府兌付的是劣錢,大家也無話可說。

  可如今,他們發現晉王府,竟如此,厚道。

  一時之間,李莊裏數不清的人忙忙碌碌。

  晉王府庫房裏,這錢就像大河流水一般一箱箱地搬了出來。

  這一下子,卻令原先對晉王府的欠條有疑慮的人,放寬了心。

  他們起初不敢將土地賣太多,倒不是他們舍不得賣地,現在行情到了這個程度,還有什麽舍得舍不得。

  主要原因,是他們對於欠條懷有疑心,如今就放寬心了,膽子也大了,於是乎,又有人陸續來到用地契換欠條。

  晉王府借此機會,繼續使用不同時期欠條,大家得了欠條,便各自安心走了。

  當然,現在更多人看李治,都像看大傻子似的。

  這個白癡,地價都賤到了這種程度,他竟還肯收,地。

  你收地也就罷了,竟然還用這麽好的銅錢來收。

  以前看他還算聰明,現在看來,明明就是一個敗家子嘛。

  現在越王府,已是,車水馬龍,來拜訪李泰的人,絡繹不絕如過江之鯽,許多人都覺得李泰成了他們的,希望。

  尤其是這一次遭遇如此危機,是李泰挺身而出,為大家解決了眼前,兩難困局。

  而李泰對待每一個賓客,都是彬彬有禮,無一不周到,這也令各家仿佛心裏,有了底。

  裏弄坊市傳播著李泰將做太子的傳聞,倒是極其符合了許多人的期許,因此這個流言根本不必刻意去傳播,就流傳了天下。

  而李泰麵對這些流言,總是表現出謙謙君子模樣,反而一再稱頌自己皇兄才是賢太子。

  其實李泰對於現在這樣的局麵,心裏是極其高興的。

  因為李治和李格走得近,而李治這個家夥,鼓搗出馬鈴薯等高產作物之後,惹得許多人損失慘重,那太子李承乾呢,則是對此事不發一言!

  大家都把賬算在李治身上,可背地裏,又何嚐沒有人暗中責怪太子李承乾對他們的忽視呢?

  他李泰的挺身而出,恰恰讓溺水的人看到了,那一根稻草。

  沒有李治,隻怕還真不會有這樣大好局麵。

  隻是李泰他非常納悶,外麵鬧得這麽利害,而那太子李承乾怎麽連個屁都不發呢?!

  於是,裏弄坊間流言蜚語,越發利害,以至於街頭巷尾,都在到處傳播!

  ……

  而此時,該收的地已收得差不多。

  晉王府收到土地足足有七百九十五萬畝,這是一個天文數目,幾乎可以達到整個天下土地一成。

  而這個數字,也讓晉王府背上一個幾乎讓人不敢想象的巨額,債務。

  李治卻照樣該吃吃,該喝喝,一副沒事人的模樣。

  隻是,也有人對晉王府未來的命運感到,擔憂!

  李格和李治走得太近,可未來,依著李格這樣下去,隻怕,這天下到底是誰的,還不好說,一旦李泰成為太子,晉王府遲早要惹來大禍。

  這地收得差不多了,李治在將無數的土地造冊,並且讓人繼續清理丈量之後,便將一本簿冊送入了宮中,說好了四六分賬的,李治向來還是說話算數的。

  看著這個數目,李世民目瞪口呆。

  這麽多的土地,花了多少錢,又到底欠了多少債?

  這是二八分賬!

  這意味著甚麽,收來的土地,有二成是該他李世民自己出錢的。

  在這一點上,李世民不可能假裝不知情,即便李治是他兒子,但該出的錢,還是得一文不少,這就叫契約精神。

  而現在地價如此低廉,若是維持這個地價,不隻是晉王府,便連宮中,隻怕也要被巨額債務給壓垮。

  小李治,你這是給朕惹了一個,天大~麻煩啊!

  不過,賬簿送來的同時,李治還送來一份奏疏,懇請陛下巡視鄠縣。

  鄠縣?

  李世民心裏思量著。

  這鄠縣,卻不知又有神嘛名堂?

  仿佛,小九兒,胸有成竹啊!

  嗯,朕,該去瞧瞧。

  瞧瞧這奶爸到底在教小九兒做甚麽,這葫蘆裏到底賣得甚麽科學藥!

  李世民幾乎不假思索,便將這奏疏恩準了。

  去瞧瞧!

  一定要去瞧瞧!

  ……

  鄠縣,在所有人的眼裏,都隻是一個與長安相鄰的窮鄉僻壤之地。

  可驀然陛下要去鄠縣,卻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

  鄠縣是陛下特批給李治的封邑。

  在這節骨眼上,跑鄠縣去做什麽?

  隻是,陛下已下了旨意,雖有禦史表示了反對,但是,反對無效。

  李世民也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時候,當然,若是無關痛癢的問題,也就罷了,可一旦是李世民覺得重要,其實無論是魏懟懟亦或是其他人,也沒人可以改變他的心意。

  李泰最近的表現很狗腿,他一見父皇要去鄠縣,便興高采烈的請求伴駕,李世民當然照準。不隻如此,李世民還要求百官一道隨他前往。

  因此,過了兩日,浩浩蕩蕩的禦駕和百官隊伍便自長安出發,從清晨出發,到了正午,便到了鄠縣。

  鄠縣確實不遠,尤其是縣城,隻是這一次的目的地,不是縣城;

  正午在縣城裏歇了歇,李世民能深切感受到這天子腳下郊縣的荒涼,這大唐盛世,任重道遠啊!

  李泰尾隨著禦駕,他心裏挺愉快,一路看著沿途美景,山河壯麗,開始吟詩,跟在李泰左右有許多世家子弟,人們紛紛頷首點頭,對李泰表示讚許。

  李承乾、李治和李格這兒,就顯得冷清了許多!

  雖然大家都怕李治自尋短見,但是不代表大家就喜歡他。

  而至於李格殿下這裏,他的出身不好,大家都是文人雅士,自是不願和他紮堆!

  隻有程咬金、侯君集等人尾隨著,侯君集近來對於市井裏傳出的流言很擔心!

  作為李承乾的準嶽父,侯君集可是聽說了很多李泰賢明的傳聞,再看現在李泰被許多人簇擁著,而李承乾的周圍,卻也是冷冷清清的,這便更加加深了他的憂慮。

  眾人繼續出發,等跋涉到了秦嶺餘脈時,已是人困馬乏,隻是再走段路後,山腳下一個巨大的村落,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這裏已形成一個巨大村落,村落裏有許多牛馬,錯落著各色棚子,棚裏發出嫋嫋炊煙。

  李世民下了龍輦,李泰便連忙帶著百官迎上來!

  李泰肥胖過份,氣喘籲籲,卻還去攙扶著李世民,道"父皇,我們這是要去何處?兒臣看這裏,甚是荒涼,沒什麽好看的。"

  李世民深深看了李泰一眼,驀然道"青雀,你幾歲了?"

  "兒臣十一歲了。"李泰恭謹道。

  李世民頷首"十一歲了,你的年紀不小了啊,朕還猶記得當初,你還在繈褓裏,轉眼之間,竟這樣大了。"

  說著話,李世民看一眼圍繞李泰身邊眾臣,微笑"大家都說李泰賢明,諸卿,不知這些傳言,你們聽說過嗎?"

  許多人一愣。

  他們不知陛下驀然這樣問,到底是何意圖,因此竟不敢作答。

  李世民正色道"諸卿有話,但說無妨。"

  有了李世民的鼓勵,大家便放下了顧慮的包袱,紛紛暢所欲言了!

  韋玄禎率先急不可待道"越王殿下愛民如子、人所共知,朝堂上下、坊間裏弄,都說他賢明。

  就拿這一次來說,地價暴跌,百姓日子過不下去,越王殿下心急如焚,想民之所想,臣等對此欽佩不已。

  更何況,越王殿下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李世民又笑了。

  此時一個叫柳葉生的禦史也道"陛下,越王殿下還極有仁孝之心,這一點,也是人所共知的。"

  其他人七嘴八舌,都說著越王的好處。

  這一次,越王殿下是幫了大家大忙嘍,若不是殿下,說實話,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現在好了,地能賣掉了,換回來無數真金白銀,至少止損了。

  他們心裏感激越王,甚至忍不住會想,越王小小年紀,就如此愛民,假如,……!

  他們心裏冒出了大膽念頭,假若越王真成了太子呢?

  那麽,大家都可,高枕無憂了。

  不過,這隻是少部分人的反應,房玄齡和杜如晦以及長孫無忌等人的表現卻都很奇奇怪怪。

  在每一次陛下比較太子和越王優劣的時候,他們都會下意識的退到一邊,表現得謹言慎行、絕不摻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