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解決饑荒的努力
作者:吾禦      更新:2020-03-19 02:37      字數:2152
  入了九月,稻子熟了,金色的麥田在微風中浮動起一陣陣麥浪,萬裏晴空,高掛的日頭下,辛勤的農人們,不顧額頭上的汗水,手持鐮刀,彎著腰在稻田裏收割著泛著金黃的稻子。

  “已經三日了,今日乃收稻的最後一天,農桑乃國之根本,見此豐年,猶感心中快慰啊。”屈原同易承一起走在這片稻田的田埂上,望著稻田裏星星點點收獲稻子的農人感慨道。

  易承沒有說話,隻是看著遠處那些被太陽曬的黝黑,粗衣襤褸的農人辛苦地一刀刀割著稻子,覺得這些兩千多年的農民有些可憐。

  人類從采集文明過渡到農耕文明之後,便被水稻小麥這些植物徹底奴役了,勤勞的為侍弄這些植物而辛苦一生。

  而且這種辛苦還是建立在產量極低,付出極大的基礎上。

  一畝稻田,辛辛苦苦小半年,隻能產出不到四石的糧食,而且種植期間還需要防止野獸偷食,時常除草,澆水施肥,最後親自收割。

  如此辛勞,產出卻不及後世的五分之一。

  “我曾在道門理綜的古籍上看過一冊高產之稻的消息,據說是翻過楚國嶺南的煙瘴之地後,再往南走,便會看到一種名曰雙季稻的稻種,此稻種一年可兩熟,每畝可產五石以上的糧食,若是能尋得此種,在楚國推廣,不出數年,楚國的國力也可翻上一倍。”

  “哦?此言當真?”屈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

  易承點點頭,“隻是因為地域偏遠,至今尚無人去探明,先生明日覲見大王,若大王不接受先生的美政,先生不如建議大王組建一支探險遠征軍,前往嶺南以南,尋找這種一年兩熟的雙季稻,若是尋得,對楚國也是一件大功德。”

  “嗯。”屈原若有所思道,“隻是僅憑一人之言,大王恐怕不會同意...”

  “我這裏有一份道門理綜古籍中的地圖,地圖上標注了雙季稻所在的大致位置,先生可以拿去讓大王驗證,若是真的如地圖所言,那麽這張地圖對楚國也大有裨益。”說罷,易承便從袖袍中掏出一張畫在羊皮上的地圖。

  屈原接過地圖,看了一眼,便被上麵所畫的圖案所吸引。

  這是一張極為簡單的地圖,楚國以南幾乎沒有任何標注,隻寫著百越,眾多部落等文字,但是關於地理的形狀卻畫的很細節,一些地方還有些小字標注。

  在最南處的兩端,還分別畫了兩個海島,一個寫著琉球島,一個寫著海南島。

  “遠征軍不必穿越雨林,隻需沿著海岸,一直走到琉球島所在之地,便應該可以在此島附近找到雙季稻...”

  ...

  尋找雙季稻這個建議,是易承在仔細思考之後做出的一個決定。

  在中原的這片土地上,瘟疫、戰爭、饑荒,這三樣問題還會無休止的持續兩千三百年,在這兩千三百年中,究竟會因為這三樣問題死掉多少人,易承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會親身經曆這兩千三百年。

  為了自己的未來考慮,易承覺得自己必須為早點解決這三樣問題而做出些努力。

  瘟疫這個問題,連科技如此發達的後世都尚未解決,易承也不打算在兩千四百年前就開始努力提升民眾的醫學素養。

  好在這個時代人與人接觸的機會遠小於後世,隻要一地發生瘟疫,便會直接封城封村,傳染源會全都死在城中村中,最終從源頭上消滅瘟疫。

  戰爭就不用說了,後世也沒完全解決,想要在這個野蠻的時代終結戰爭也是天方夜譚。

  所以,易承隻能為解決饑荒而努力。

  解決饑荒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引用高產作物,可惜南美洲的玉米土豆以現在的造船技術想都不想要,目前唯一能從自然環境下找到的天然高產作物也就是嶺南以南的占城稻。

  這種作物直到宋朝才引入中原,從下自上的引發了宋朝的人口劇增,商業繁榮。

  不過既然易承現在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那肯定不會等到宋朝才去尋找這種高產作為,現如今正是楚國國力強盛之時,慫恿楚懷王派出遠征軍去尋找良種,已經是他眼下能想到的最好辦法。

  “若是真能尋得此等良種,我楚國百姓便再也不用簸糠麩而食秕稗了...”屈原看著農田裏揮灑著汗水的農人們有些希翼地說道。

  ‘是啊,若是真能找到占城稻,我也算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做貢獻了...’易承的心中也暗暗道。

  中午又在屈原府上蹭了一頓飯,雖然屈原一副鬱鬱不得誌的樣子,可他四個兒子在楚國卻混的都很好。

  之前易承還有些無法理解,家境富裕,兒孫爭氣,完全一副人生贏家的屈原為何會因為國都被人攻破就去投河自殺。

  一個人究竟得愛國愛到什麽程度,才會願意拋妻棄子去用自己的生命去祭奠自己的國家?

  可是多日與屈原相處下來,易承才知道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樣。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堅持,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信念,趨利避害雖然是人之常情,可為了心中理想,總有人願意付出自己生命。

  屈原正是這種人。

  剛直不阿,堅定信仰的他,有著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當國家毀滅,那便是他信仰的終結,哀莫大於心死之下,投沉汨羅江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這種自然不是看到後世那些紀念屈原的文章就能理解的。

  而是與活生生的屈原相處之後,才能在他身上感受到的那種拳拳愛國之心,他以楚國為榮,以楚國為家,他無時無刻不想著這個國家,可惜最後他卻隻能親眼看到這個國家在他的眼前毀滅。

  “先生,若是明日大王既不打算采用先生的美政,也不願派人前往嶺南去尋雙季稻,先生打算如何?”吃完了午膳,屈原去廳堂外送易承時,忽然聽到易承這麽問他。

  見易承臉色認真,屈原不假思索道:“若是大王不願意采納,吾願以死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