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辮子剪了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2-02-19 18:03      字數:2237
  這些人歸根結底都是漢人,自幼讀的是四書五經,學的是儒家文化。

  雖然從小就剃了頭發、梳起了辮子,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沒有哪個人會從心裏認為剃著大半個禿瓢兒,腦後留根辮子會比明朝的發式更好看。

  若擱在平時,他們是絕不敢說的,在雍正及以前各朝,這樣的言論就是“誹謗朝政”,必定要治罪的。

  但今天不同了,因為吳波開了這個頭,不僅是因為他極其特殊的地位,而且通過察言觀色,眾人發現皇上聽了吳波了話後臉上沒有一絲不悅之色。

  笨人是絕對進不了軍機處的,大家立時心裏就有了數。

  吳波從未在禦前會議上如此滔滔不絕、態度鮮明,今天突然一反常態,焉知不是皇上早已經拿定了主意,授意他這樣做的?

  退一步講,即使說的這些不合聖意,有吳波擋在前麵,隻要皇上不怪罪他,其他人也絕沒有落下不是的道理。

  乾隆仍舊是和顏悅色,語氣和緩的問弘晝和訥親:“他們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你們可還有話說?”

  訥親瞄了弘晝一眼,旋即低下了頭,他是說什麽也不敢再做出頭鳥了。

  弘晝下意識的左右掃視了一下,弘曉和訥親低頭不語,其他人也沒一個看自己。

  他心中突然一陣悲涼,這大清明明是滿州人的朝廷,這天下明明是滿州人的天下,可滿屋子十幾個軍機大臣竟隻有他們三個是滿人!

  倘若十六叔和十七叔在這裏,自己定然不會這樣勢單力孤!他帶著怨氣看了乾隆一眼,心裏說道,你也是個滿人,可是你現在卻比漢人更像漢人!

  如果不是你姑息縱容,這些人漢臣哪裏敢這樣蹬鼻子上臉,越來越囂張?

  弘曉偷瞄了弘晝一眼,見他硬是沒言聲,沒有一個人回答皇上的問話,氣氛頓時尷尬起來。

  弘曉知道弘晝被氣得上來了王爺脾氣,他心裏不禁一陣緊張。

  因為父輩間的感情,小時候他阿瑪就讓他們兄弟多與弘曆和弘晝親近。

  可弘曆從小就麵熱心冷,外表看上去儒雅隨和,內裏卻高不可攀,與誰都不過分親熱。

  弘晝就比他好接近多了,弘曉打小就跟在他的屁股後麵轉,他一直是自己的主心骨,兩個人走得也最近。

  如今見他對皇上如此的不敬,萬一惹得龍顏大怒,當場讓他和訥親沒了臉麵,對自己也沒有一點兒好處,必須要為弘晝他們解圍了。

  “皇上,和親王與吳大人他們說的都有道理,也都是一心為了朝廷著想。”

  他邊看著乾隆的臉色便道:“但這剃發易服不僅是國策,也是祖製,謹慎一些總不會錯的。”

  “若是真的為了順順當當的把日本人遷過來,把朝鮮人安撫住,是不是可以折衷一下,應充他們兩代或三代之內可以免予剃發,其後仍與漢人一體對待,可成?”

  “你這辦法怕是不成,”乾隆道:“別說還沒遷來的日本人,就是已經遷來多年的朝鮮人都不會答應。”

  “正像吳波所說,他們的語言、文字已經岌岌可危,唯獨剩下了發式衣冠作為本民族的象征,我們何苦為了這事把他們逼到絕處?”

  “蒙古各部、西藏、青海還有兩疆的許多民族都保留著自己的服飾,他們不也在朝廷的治下?誰說必須要剃發易服才是大清的子民?”

  “國策的製訂從來都要審時度勢,祖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當年的海禁政策是國策,可倘若我們至今還是片帆不準下海,不開關通商,不建造大批的新式戰船,不遠渡重洋去占了澳洲。”

  “哪裏會有成一船一船的銀子從外國人手裏賺回來?哪裏會有一隊一隊的戰船載著金銀銅料從澳省運回來?哪裏會有每年幾千萬兩的關稅收入?”

  “沒有這些,哪有如今國家的強盛?恐怕連準噶爾的叛賊都無力剿滅,更不要說奪回西伯利亞、平定日本了!”

  “你們的意思都說得很明白,也不必爭論了,朕意已決!”

  “軍機處擬出上諭詔告天下,自即日起,無論本土海外,全境範圍內廢除順治二年頒布的《剃發令》、《易服令》!”

  “無論滿、漢、蒙、回、藏、朝鮮、大和等各族百姓,均無需強製剃發易服,隻要不是有傷風化、有違良俗,留什麽發式,穿什麽衣冠各隨其便!各級官府不得幹預!”

  他的話音剛落地,除了吳波,其餘的人都仿佛猛然間挨了一個炸雷,瞪大了眼睛愣在了那裏!

  先頭皇上說了這麽多,眾人都知道他一定是傾向於吳波這一邊了。

  但也隻是想著朝廷會準予不同民族通婚所生的後代不必剃發而已,以後再視情形而定,這樣是比較和緩穩當的做法。

  誰知道皇上的行事竟然如此剛猛,一下子徹底廢除了滿州人入關後就大力推行的《剃發令》、《易服令》!這完全出乎了眾人的意料!

  弘晝的臉色已經煞白,他極力的克製住情緒,盡量用平和的語調問道:“皇上,廢除了兩個法令,就是說以後漢人和滿人也不必剃發易服了?”

  “沒錯。”乾隆淡淡的道。

  “皇上,”弘晝感覺自己氣得要吐血了:“就是真的要廢除這兩個法令,可不可以再等上兩年,不要在今年下詔施行?”

  “朕不太懂你這話的意思,”乾隆道:“昭仁那裏其他的條件都已經談妥,就等著這件事情的答複,有了結果就可以著手做來北京前的準備。”

  “你讓朕等上兩年再下詔,難不成讓昭仁和幾千萬日本百姓也要兩年後再遷過來?”

  “你知不知道朕接下來還有多少大事要做?你要朝廷的幾十萬大軍憑空的跟他們耗上兩年?”

  “皇上,”弘晝道:“順治元年滿州人入關,順治二年頒布了《剃發令》和《易服令》,到今年整整好好是一百年!”

  “自打大清定鼎中原以來,那些一心想著反清複明的人到處散播‘胡人無百年國運’的言論,亡我之心一刻也沒有停過!”

  “有道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氣極之下已經口不擇言,顧不上有眾多的漢臣在場了。

  “現在國家雖然看上去四海升平,可是不知道有多少漢人心裏想著要把我們趕回關外去!”

  “皇上偏偏在這個時候廢除了兩個法令,這不是正中了那些人的下懷?應驗了他們宣揚的言論?萬望皇上三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