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坑慘蒙元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2-02-19 18:03      字數:2256
  “臣看弘曆是鬼迷了心竅,癡心妄想!”鬆平乘賢恨恨的道:“曾聽到有人說他熟讀史書,我看也隻是徒有虛名罷了!”

  “或者他是被對俄戰爭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全然忘了幾百年前蒙古人的教訓!”

  “上樣您一定還記得,文永、弘安年間兩次元寇來襲,都是氣勢洶洶,不可一世,卻都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日本國有天照大神庇佑,絕不會讓異族入侵的企圖得逞!我們神聖的日出之地、扶桑之國,怎麽可能會讓滿清那些夷狄禽獸染指?”

  “上樣不必過慮,說不定很快就會再刮起一陣更猛烈的神風,把敵軍的戰船都刮翻沉到海裏去!”

  鬆平乘賢的話,讓灰心喪氣的德川吉宗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混濁的雙眼似乎都明亮了一些。

  “但願如此吧!”他欣慰的道。

  “上樣,臣想應該選出德高望重之人去伊勢國宇治山田的神宮(今伊勢神宮)和下野國的日光東照宮祭拜祈福,祈求天照大神和東照神君庇佑日本國安然無恙!”

  “好!”德川吉宗道:“趁著酒井還沒出發,你去與他商議一下,選出合適的人選,盡快啟程!”

  “遵命!臣這就去辦!”

  望著鬆平乘賢離去的背影,德川吉宗感覺呼吸都暢快了許多。然而,這隻是他的一廂情願、美好夢想罷了。

  鬆平乘賢說的也是事實,元世祖忽必烈的確曾兩次派出大軍渡海進攻日本,但最終都大敗而歸。

  但若是因為幾百年前元軍的兩次失敗就寄望於此次清軍也會一敗塗地、铩羽而歸,那無異於癡人說夢了!

  幾百年前的1271年,忽必烈將大蒙古國中自己掌控的地域改國號為“大元”,並於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這時的高麗王朝早已經向忽必烈稱臣,成為了他的東藩之地。

  元朝建立兩年後,忽必烈兩次命高麗派使者代表元朝前往日本,名義上是希望“通好”,實則是招降。

  當時的日本正是鐮倉幕府執政,但當時的第七代征夷大將軍惟康親王已經被架空,實際權力掌握在權臣北條氏手中。

  時任鐮倉幕府第八代執權的北條時宗嚴辭拒絕了忽必烈建交、納貢的要求,惱羞成怒的忽必烈決定出兵攻伐。

  渡海出兵日本就需要大量的戰船,蒙古人隻會騎馬,列祖列宗都沒有一個懂得造船的。

  當時中國造船業最發達的江南沿海地區還都被南宋控製著,不可能為元朝建造戰船。

  而且造船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要消耗大量的人力。

  當年隋煬帝為征高麗,逼迫造船工匠在東萊趕造戰船,工匠們日夜泡在水裏,許多人下半身被海水泡爛生了蛆,後來成了楊廣昏庸殘暴、窮兵黷武的又一明證。

  蒙古人定鼎中原不久,江南的廣大地區還被南宋政權掌握著。

  具有雄才大略,作為蒙古統治者中極少數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皇帝,忽必烈也不想因為大舉造船而在中原地區弄得怨聲載道,讓剛剛建立不久的元朝失去民心,於是就把這個苦差事攤派到了倒黴的高麗國頭上。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忽必烈下旨命高麗王造艦九百艘,並明確定於正月十五日動工,六月底之前必須全部完工。

  高麗國上下對於造船十分反感,因為元朝出兵日本不僅要借道高麗,而且一定會要求高麗出兵參戰,勢必給高麗國帶來沉重負擔。

  但迫於元朝的淫威又不敢不從,隻能屈服。《高麗史》中記載:造船“期限急追,疾如雷電”,“民甚苦之”。

  高麗國造船的技術本就比中國江南沿海差了一大截,再加之時間緊迫,全國上下又被逼無奈,心中都是老大的不情願,造出這船的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1274年10月3日,征東元帥忻都統率蒙漢軍兩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水手六千七百人,自高麗國合浦(今韓國慶尚南道昌原市)出發攻日。

  由於元軍甲輕善騎、力大勇猛,戰爭最初還算順利,打得日軍連連後撤,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戰績。

  但不擅長山地作戰的元軍卻在九州島崎嶇的地形中受阻,在日軍的頑強抵抗下損失慘重,征東左副都元帥劉複亨中箭受傷,元軍隻好撤到船上。

  誰知當夜突然刮起猛烈的台風,一夜間竟然刮翻了元軍兩百多艘兵船!狂風暴雨,雷電交加,海上又一片漆黑,落水的士兵根本無法相救。

  主帥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戰元軍死亡士兵一萬三千餘人。

  戰事失利的元朝轉變了態度,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談判。

  但日本的態度卻非常強硬,兩次下令將元朝派來的使者杜世忠、何文著等人斬首。忽必烈氣急敗壞,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進攻日本。

  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崖山海戰後,南宋政權滅亡,蒙元最終統一中國。

  這一次忽必烈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從江南沿海地區募集了大批造船工匠,讓他們帶領著高麗的民夫再次建造戰船。

  可是這些來自江南的工匠剛剛經曆了錐心刺骨的亡國之痛,又怎麽會心甘情願的為蒙古人造船?

  於是,江南的造船工匠和高麗的民夫們把為元朝造船當成了泄憤解恨的好機會,攜起手來狠狠的擺了忽必烈一道。

  蒙古人對於戰船幾乎是一無所知,但是沒有一個造船工匠告訴他們什麽樣的戰船適合海上航行。

  中國的造船技術在宋朝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造船的規模、質量和數量都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

  宋代時技術已經很成熟的那種“上平如衡,下側如刀,貴其可以破浪而行”的福船一艘都沒有造,造的全都是平底河船。

  這種船雖然采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但卻沒有橫向肋骨結構,強度相對較差,遭遇劇烈撞擊極容易解體。

  此外,船隻還采用了“魚鱗式”船殼結構,船殼板采用搭接方式,這種結構在巨浪衝擊之下就會成為一堆木板。

  這樣的船型再加上造船工匠們故意的偷工減料、粗製濫造,一艘又一艘的戰船就這樣造了出來。

  雖然元軍第二次進攻日本也使用了許多從南宋水師那裏繳獲來的戰船,但宋朝水師從來不曾出海遠航作戰。

  屈指可數的幾次海戰也都發生在近海,所以他們的戰船也都是以平底河船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