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三思而行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21 07:32      字數:2176
  劉知縣從容的坐下,道:“潘大人,這是為貴府上建房造屋的花費清單,還有眾人樂輸的明細。”

  “總計用銀一千六百餘兩,這裏麵沒花卑職一文錢。”

  “嗬,惠而不費,你倒是盤算得足夠精明。”潘啟不客氣的說道。

  “潘大人,官員討好巴結上憲,大體上無非是為兩宗事,一是為親友故舊關說人情,爭產息訟,借以從中取利;二是為了自己寅緣升遷或調換肥缺。”

  “卑職任同安知縣這是第三個年頭,大人任商部侍郎也近兩年,請恕卑職說句不恭的話,這兩年中,不管是關說人情,還是謀求遷轉,卑職可曾有一事相求於大人?”

  這一問,還真把潘啟給問愣住了,他隻能實話實說:“沒有。”

  “卑職也是讀書人,三甲同進士出身,”劉知縣依舊是不疾不徐,娓娓道來:“不敢說學問有多好,至少四維八德還銘記於心。”

  “卑職恥於靠打點鑽營去升遷,再說句不恭的話,就是卑職真有那個心,也不會巴結潘大人,因為隻會徒勞無功。”

  “哼,”潘啟聽了他這刺耳的話,也立時反唇相譏道:“想是劉知縣已經抱住了更大的佛腳,所以才敢如此狂妄,如此目中無人!”

  劉知縣絲毫不在意他的譏諷,仍舊不緊不慢的說道:“大人抬舉卑職了,實話不瞞大人,能坐下與卑職說這麽久話的,潘大人是品秩最高的了。”

  潘啟瞥了他一眼,等著他的下文。

  “請大人容卑職細細稟來,”劉誌臣做了個讓茶的手勢,然後自己端起茶盞喝了一口。

  放下茶盞,他接著說道:“大人被聖上慧眼識中,特簡入仕,初而即為郎中,再而驟列二品,寄以腹心,委以重任。”

  “除卻大人確是出類拔萃,才堪大用以外,還有一層原因,大人可知?”

  潘啟的語氣稍緩:“潘某不知,願聞其詳。”

  “皇上要設立商部,是開風氣之先,砸皇商的營生,斷王公的財路,這其中的繁難掣肘,開罪了多少達官顯宦,天潢貴胄,想必大人比我更清楚。”

  “皇上選中大人,就是因為大人沒有家世背景,在朝中沒有同年故舊,更遑論結成朋黨。”

  “做起事來,不用顧及交情臉麵,不必瞻前顧後,不會因循苟且,隻是唯皇上旨意是從。”

  “又因為大人出身平民,得皇上超擢若此,必不惜一切,不計身家,拚死報效。”

  “是以隻要大人公心處事,任人唯賢,到了皇上那裏再不會駁了的。”

  “可若是有朝一日,大人選官用人有了改變,傾向於私人故舊,抑或是待價而沽。”

  “請問大人,以我皇上之天縱英才,聰明睿智,還有那無處不在的密折奏事,大人的舉動可否能蒙蔽聖聰?”

  “到那時,大人在皇上心中就今非昔比,別說是提攜私人故舊,想自保怕也不可得了。”

  “是以卑職鬥膽揣測,以潘大人之心胸誌量,斷不會做出這種自毀前程的事來。”

  這一番話,說得潘啟有些驚愣了,他之前也隱約的想過這些,但卻沒有像劉誌臣說的這樣淺顯直白,一語中的。

  他有些佩服劉誌臣的見識,也佩服他的膽量,不禁有些對他刮目相看,因此也鬆緩了緊繃的身板,問道:“既如此,那這建房造屋一事,所為何來?”

  “回大人,自大人榮升商部侍郎後,縣裏的一些鄉紳就屢次找到卑職。”

  “說同安縣曆朝曆代名人迭出,可自從我朝立國以後,百年來未出過高官,而潘大人是第一位,這是整個同安縣的榮耀。”

  “潘大人在京為官,幸有父母家人還在原藉,我輩同鄉應該為潘大人家中做些事情,別讓人說同安縣的人不知禮數。”

  “卑職思量之下,就答複說,你們既然有這個心,潘大人為國盡忠,我們就代他盡孝。”

  “經常的給潘大人的家中送些時鮮瓜果,雞魚肉蛋之物,既成全了潘大人的孝心,又不傷他的廉名,一舉兩得。”

  “開始是這樣做的,可是到了去年入冬後,他們又來找到我,說總是給潘大人家送些吃食,終歸上不了台麵,在人前也不值一提。”

  “他們已經計議好了,要湊錢為潘大人家蓋房造屋,因我是父母官,理當出麵玉成此事。”

  “其實卑職心裏清楚,他們不是真的為了潘大人,是為了自己。這些人不在乎錢,在乎的是名。”

  “也許他們同卑職一樣,無求於大人什麽,隻是他們為潘大人家中建了房,造了屋,當著別人的麵提起,顏麵上光彩,吹噓起來也有了本錢。”

  “對景的時候,還可以抬出大人的名頭,壯自己的威風,去唬別人。”

  “而我若是不依了他們,他們省下了錢,反而到處去說我不知大義,不懂禮數,枉為一縣之長,卻全無桑梓之誼。”

  “思來想去,卑職才依了他們,若大人以為卑職此事做的欠妥,執意要歸還建房的銀兩,卑職也沒有話說,隻按清單上所列一一歸還便是,這事簡單得很。”

  “但是大人,”他略頓了一下,接著道:“不管您是否能聽得進去,卑職還是想好意提醒一下,望大人三思而行。”

  潘啟邊聽他說話,邊在腦海中飛快的思謀著,待他說完,潘啟已經想得明明白白。

  劉知縣的規勸無疑是對的,若把這些銀子一一退了回去,這些鄉紳定然會覺得自己的熱臉貼了潘家的冷屁股,想出錢討個臉麵,卻成了別人的笑柄。

  惱羞成怒之下,什麽難聽的話說不出來?到時群情洶洶,眾口爍金,很快就能傳到府裏、省裏,那必然就會傳到京裏。

  到時京中官員議論紛紛,說我潘啟做了高官後,把一縣的鄉親都得罪了個淨盡,那是個什麽名聲?若是傳到了皇上那裏,聖心又該作何想?

  想到這裏,他甚至對劉知縣生出了幾份感激,遂打過了這個話頭,和顏悅色的問道:“那許斌一事,又作何解?難不成也有什麽隱情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