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戰略隱忍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16 08:50      字數:2207
  反對的人還指出,英國已經連續多年陷入歐洲的混戰中,在這個時候,與一個東方大國開戰,絕非明智之舉。

  英國的內閣舉棋不定,思量再三,最後決定從兩方麵著手來解決問題。

  一方麵是防患於未然,命令皇家海軍不再充許中國人進入軍港和艦船上,秘密的對中國人封鎖一切先進的科研成果。

  另一方麵是借著清朝使團歸國的機會,派出公使率團同行,出訪中國。

  不僅可以嚐試通過談判獲得想要的利益,還可以試探大清朝廷的態度,同時對清朝的軍事實力作一番考察。

  於是就有了英吉利國使團的來訪。

  而乾隆早已拿定了主意,目前與英吉利國鬧僵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不僅會極大的損害勢頭越來越好的對外貿易,失去歐洲這個巨大的市場,還會牽製中國的力量,直接影響到他下一步的海外用兵計劃。

  所以目前對英吉利國必須采取戰略隱忍的態度,他提前就向負責與英吉利國使團談判的弘晝和吳波作了交待。

  對英國使團的接待要周到熱情一些,規格高一些。除了軍工、科研等需要保密之處,其他的都可以向英吉利國使團開放。

  在雙方貿易談判時,除了鴉片等違禁品,其他英國商品都允許過入中國,朝廷除依例收稅外,不作其他限製。

  而且朝廷也未對本國洋行購買英國的貨物加以限製,至於英國商品在中國賣得不好,那隻能說明英國的商人還沒能搞清楚中國人需要什麽。

  兩國可以互派公使,以便妥為處理邦交及通商事宜,並且鼓勵民間往來,加強相互的了解。

  乾隆還特意叮囑了兩件事,一是裝作不經意的向英吉利國人透露,自打弛禁通商之後,有很多的農民轉向城裏務工從商,一些土地被撂荒,糧食產量也受到了影響。

  現在朝中有很多大臣主張再行海禁,恢複以前的一口通商。

  再則是帶領英國使團去參觀軍營,把最精銳的旗營和綠營讓他們看,以展現大清軍隊的威武氣勢。

  這天巳正時分(上午十點),乾隆在中和殿齊集百官,隆重的召見了英吉利國公使奧布裏·約翰遜及使團的主要成員。

  約翰遜公使向乾隆呈遞了英王喬治二世的信,並呈上了禮單。

  召見英吉利國使團的第二天,雙方的談判開始了。

  開始還進行得比較順利,談了幾個回合之後遇到了棘手的問題,英吉利使團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要求大清朝廷允許英國的傳教士來中國建教堂,自由傳播教義。

  二是要求效仿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供英國商人居留和存放貨物。

  並且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讓在廣州的英國人集中在裏麵居住,以便使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乾隆召見參與談判的弘晝、吳波、潘啟等人詢問情況時,弘晝等人將此事奏報了。

  乾隆聽了奏報,不假思索的道:“建教堂、傳教一事不要斷然拒絕,隻推說國家剛剛弛禁通商不久,又適逢有諸多新政推出。”

  “為不使百姓無所適從,以致人心不穩,此事不宜急切,暫緩再議。”

  “指定島嶼,劃地居住一事斷不可行。是前明朝廷允許博爾都噶爾國人居住在澳門,我朝平定海內後,為不傷兩國之誼,未行驅逐,但此例斷不可再開。”

  “除將來可為京師的英吉利國公使館提供場地外,其他商人、民眾可在開關通商之地居住,隻要不違律例,任其租房賃屋,官府不作幹涉。”

  “商人存放貨物,也與此同例,由其自與民間協商租賃,但禁止購買房屋土地。”“英國商人在中國,隻要循禮守法,他們的安全自有大清的官府來保護。他們要

  求劃地而居,易形成法外之地,於法不合,於理不通,概不允準。”

  “英吉利國使團歸國時,差禮部的人與他們同去,將旨意與印信帶給劉墉,著他任大清國駐英吉利國公使,待將來他回國時,再另行委任。”

  “朕再給劉墉寫封信,一並帶給他。”

  在北京逗留了十餘日,約翰遜見再難有什麽更大收獲,便就已經議定的事項與弘晝簽了約。

  辭別了乾隆皇帝,帶著他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以及回贈的禮物,前往天津上船。

  按照行程,他們前往江寧,廣州,最後去澳門,然後回國。

  乾隆派了禮部侍郎帶著一應官員及領航人同行,並讓軍機處行文英國使團所到各處的官府,為使團人員提供充足的供應及方便。

  吳波帶著一眾官員,一直將英國使團一行人送到了永定門外,然後進宮向乾隆奏報。

  乾隆聽他說完,突然問了一句毫不相幹的話:“潘啟是不是要去江南了?”

  “是,”吳波道:“他料理完京師的事,過幾日就起程去江南巡視海關。”

  “他是怎麽去江南?”

  “從天津坐船到上海。”

  “嗯,你以軍機大臣兼商部尚書的名義,給爪哇的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瓦爾庚尼爾寫封信。”

  “讓潘啟帶到江南後,找去爪哇的商船給帶過去。”

  “信上寫什麽?”吳波盡管聰明,但這顯然超出了他的曆史知識,所以他沒能猜得出來乾隆的用意。

  “就說,在爪哇的所有中國人,不管是我朝立國後去的,還是前明時去的,甚至是鄭和下西洋時過去的,已經世代生活在那裏的人。”

  “也不管他們是穿戴前明服飾還是大清服飾,都是我中國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當局要與原住民及其他種族一樣平等對待。”

  這下吳波有些開竅了,他雖然曆史不太好,但印尼那個地方在曆史上曾經多次對華人進行屠殺,他還是知道一些的。

  因問道:“是不是東印度公司的人要屠殺爪哇的華人了?”

  靈隱寺住持巨濤大師的話,始終是乾隆的一個心障。

  他沒有正麵回答吳波的發問,隻是說:“你的信上不用多說,隻要寫清楚就好,讓潘啟不要誤了,到了上海後,抓緊將信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