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新學艱難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16 08:50      字數:2141
  張廷玉接著道:“隻是今年用銀子的地方多,去年征朝鮮的軍費用去了五百多萬兩。”

  “支付朝鮮族人搬遷及安家費用去了七百多萬兩,東海省修繕戰時損毀設施用去了二百多萬兩。’

  “黃河決口,賑濟幾個遭災的省份又用去了三百多萬兩。所以嶽鍾琪大軍隻發了撫恤銀子,還差著五百多萬兩的賞銀,原想著從今年的進項裏出。年後學部奉旨遞到戶部的京師大學堂預算,需用銀三百多萬兩。”

  “各省建學堂,原定是部裏、省裏各出一半。可是近日,已經好幾個省的巡撫、藩台到軍機處哭窮。一群油滑官兒,也不說沒銀子,隻說眼下不能如數撥付出來,請求延緩學堂工期,這不是拐著彎兒的和部裏打擂台?”

  “不成,”乾隆道:“京師大學堂和各省的學堂,務必如期完工。從上到下,從京中到各省,本就有好多官員和士子不讚同廢八股而開新學,去年秋闈還出了舉子罷考,抵製新學的事情。”

  “若再將學堂的工期拖到明年,豈不是更讓他們看了現成的笑話?弄不好,今年的恩科還會有人罷考。”

  “這事,決不能讓省裏這幫子琉璃蛋子給拖垮了,傳旨給戶部,省裏原定建的學堂所需銀子,戶部出七成,省裏出三成,讓戶部各省分司務必把銀子按期足額撥付。”

  “軍機處再行文給各省,若今年八月十五之前,各省學堂不能如期完工,耽誤了九月學生入學,巡撫、布政使各降一級!”

  張廷玉道:“如此一來,兩廣的軍費就更捉襟見肘了。”

  乾隆道:“軍機處發文給尹繼善,今年的海關厘金不必再繳內務府,用作水師擴編的費用。”

  “皇上,”弘晝道:“如果這樣,內務府一下子少了這麽多進項,怕是支應不下來。水師的軍費是正項,定然少不得的。京師大學堂預算開支三百多萬兩,可不可以縮減些?”

  “臣看過京師大學堂的圖樣,不僅規模空前,而且,太過奢華了些,似乎沒有必要。”

  “老五,”乾隆輕歎了一口氣,說道:“並不是朕喜歡奢華,也並不為粉飾太平。還有更難聽的,怕你是沒說出來。”

  “外麵還有人傳言,說朕花幾百萬兩銀子在園子裏,建學堂是隻是借口,為自己

  擴建行宮才是真的。”

  “這樣的話,朕不屑一駁,你們是最知道的,朕兩年都沒去過園子了,這是幾代皇帝都沒有過的事,朕還會把幾百萬兩銀子花在那裏?”

  “知道為什麽這個京師大學堂要花幾百萬兩銀子,建得這麽奢華?就因為千百年來學的都是四書五經,考的都是八股製藝,讀書人隻會這個,不會別的了。”

  “你要改了,他不會,覺得這好多年的四書五經白讀了,一肚子怨恨,不敢明著攻訐朝廷,就拿那些學習新學的士子們發作。”

  “什麽離經叛道,什麽儒門敗類,什麽斯文掃地,一個個屎盆子隻管扣過來,弄得誰家要出了一個新學士子,就像是做了什麽見不得人的事?”

  “朕就是要建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學堂,最初的幾年,還要給學堂裏的學生發月例,要讓他們吃得比在家裏還好,細米白麵,頓頓有肉。”

  “學成後,成績優異的,直接放出去做官。讓全天下的士子都以能考進這裏來讀書為榮!讓有新學士子的人家都臉上光彩,就如同以前誰家有人中舉了一樣!”

  “不這樣做,怎能輕易改變千百年來的積習?朕實話對你們講,為什麽京師大學堂建那麽大?不僅因為這個大學堂目前是全國唯一一所高級學堂,科目多,學生多。”

  “還因為,朕給將來還要開辦的京師女子大學堂預留了地方!大概你們都聽說了,愉貴妃在翊坤宮裏教了幾十個秀女,那根本不是什麽秀女!那是愉貴妃奉朕的旨意,培養的幾十個女子學堂的先生!”

  “自從勸女子放足的詔諭頒發了之後,放足的女子越來越多。她們行動方便了,不甘心隻在家裏下廚看孩子侍候男人,有越來越多的人去下地種田,上街賣貨。”

  “將來女子還能做更多的事情,總不能一直都讓她們都大字不識一個,當睜眼瞎子吧?”

  在場的幾人,除了吳波之外,都是吃驚不小。國家開辦學堂,讓女子來讀書,這可是千百年未有過的事情,這真是有點聳人聽聞。

  好在允?已經退出了撤差,允禮抱病在家,弘晝和弘曉作弟弟的不敢深說,而且大家已經見過了皇上一項又一項的變革,雖然事前都是一片反對聲,但事後屢屢證明他是對的。

  訥親新入軍機,論身份比不了弘晝和弘曉,論資曆更是比鄂、張二人差得遠了,所以他抱定了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宗旨,吃不準的絕不多言。

  見眾人無話,弘晝道:“那內務府短缺的銀子就沒處找補了。”

  乾隆道:“以前不是說過要把皇莊的地賣些嗎,你這就和內務府商量著辦去吧,不能再折價發賣,就按市價。”

  “限製旗人生業的禁令不是已經取消了嗎,正好讓那些滿肚子怨言的旗人瞧瞧,皇家都把莊子賣了作軍費,辦學堂,他們還有什麽好說的?”

  “臣遵旨。”弘晝說完,就不再言聲。

  因為是皇室內務,其他人不便插話,一時竟冷了場。劉統勳見了,便說起了自己的差事:“皇上,自打柳條邊解禁,關內關外可自由往來。”

  “朝廷又蠲免關外及東海省三年的錢糧,關內日子過得艱難的百姓蜂湧出關,這才半年的光景,已有不下千萬人去了關外。”

  “如今不僅奉天,連吉林、黑龍江都去了很多關內百姓,再加上遷來的朝鮮族人,關外人口劇增,相比之下,官府的人手卻少得可憐。”

  “有很多地方,原是無人的荒野,關內的百姓來了開荒種地,打井造屋,自然形成的村屯,竟然不知道該屬哪府哪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