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病入膏肓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16 08:49      字數:2144
  這個年代的大柵欄已經熱鬧非凡了,商號店鋪鱗次櫛比,擺攤小販吆喝不斷。他慢悠悠的邊走邊看,想看看有什麽可口的小吃。

  突然,竟看見一家飯館的匾額寫著“爆肚張”,他頓時來了精神,感覺胃口大開,竟然有些餓了。

  走進飯館,裏麵不大,擺著五、六張桌,櫃台後麵一個矮胖子中年男子,瞧著是掌櫃模樣,裏麵有一個夥計在收拾客人吃過的碗筷。

  那掌櫃見有人來,忙上前招呼:“這位爺,您吃點什麽?”

  “來碗水爆肚,小料不放香菜,來塊臭豆腐。”

  “喲,這位爺,小店沒有臭豆腐,您先坐,我讓夥計給您買去。”說著,他衝收拾碗筷的夥計喊到,“小三子,去拐角醬菜鋪給這位爺買塊臭豆腐。”

  那夥計懶懶的答應一聲,慢吞吞的接過掌櫃遞過來的銅錢,出去了。

  乾隆找了一張對著店門的桌子坐了,這樣站在馬路對麵的侍衛能看得見他,也省得過來探頭探腦的望。

  過了一會,夥計用一個小碟裝著一塊臭豆腐回來了,將小碟放在桌子,還盯著他瞅了半天,瞅得乾隆有點莫名其妙。

  一碗水爆肚,兩個芝麻燒餅下肚,穿過來這些天,第一次吃了頓飽飯。

  乾隆心滿意足的掏出帕子擦了擦嘴,喊了一聲:“結賬”。

  那老板忙過來,哈腰笑道:“這位爺,吃好了您,一共四十文。”

  乾隆向身上摸去,可是懷裏袖子裏摸了半天,毛都沒有一根,他才想到,自己根本就沒揣錢。

  他向外麵招了一下手,早有守在外麵的侍衛跑了進來,他起身,抬手向店老板虛指了一下,就邁步出了飯館。

  吃飽了飯,天光還大亮著,乾隆悠閑的在街上逛著。這是他穿過來之後,第一次仔細的觀察這幾百年前的市井街巷,尋常百姓。這個時代,跟他以前在電影電視裏麵看到的不大一樣。現在的它,是鮮活的,靈動的。

  楊樹的葉子已經泛黃,一陣秋風掠過,隨著飄下幾片枯葉,那葉子似乎不忍離開樹枝,在空中盤旋飛舞,轉了一圈才落在地上。

  高遠的天空,是一塵不染的寶石藍,藍得讓他有些不敢相信。活了二十幾年,他第一次看到天空能夠藍到這樣徹底,藍到令人窒息。空氣中的味道也是極富個性,小吃攤的鹵煮,飯館裏的火鍋,藥鋪的草藥香,甚至是馬路上驢馬走騾的尿騷氣,和踏在黃土路上揚起的塵土所散發的那嗆人的土腥味,都來得那樣鮮明,那樣真實。絕不像他前世的街道,汽車尾氣成為了一切氣味的添加劑。

  任何朝代,廣大的普通百姓是最勤勞的,最淳樸的。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冀,奔波勞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可是,誰能知道,終年的辛勞,等來的也許不是心中願景的實現,而是越來越重的盤剝,甚至是生靈塗炭的戰火。

  走著,看著,想著。這時,一個畫麵映入了他的眼簾。那是一個大約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女子迎麵走過來,麵容嬌好,身材也不錯,走路的姿勢卻很怪異,搖搖晃晃的,像是隨時會摔倒。

  仔細一看,他明白了,這個女子是一雙纏了足的小腳。欣賞市井街巷,藍天落葉的好心情立馬讓這畫麵衝個精光,望著那蹣跚而行的年輕女子,他真的難以想象,這個社會竟然會以這種醜陋的畸形為美。

  那女子走路的模樣,令他想起了《紅樓夢》寶玉初見黛玉之時對她的印象: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就是這樣一副病懨懨的樣子,竟然讓賈寶玉一見生情。

  曹雪芹就生活在這個時代,《紅樓夢》也是以這個時代為背景創作的。他真切的感到,這個看似繁榮的社會已經病了,這個國家也病了,而且病入膏肓,病根源自這腐朽的製度,這病已經不是針砭藥石所能治愈的。

  回到重華宮的書房,他喝了幾口太監端過來的茶,門前值守太監進來稟道:“主子,和親王請見。”

  乾隆起身走出屋子,對站立等候的弘晝說:“老五,陪朕走走。”

  國喪期間,不方便去禦花園,讓人看見了會招來非議。兩個人就沿著宮牆間長長的巷道,慢慢的走著。

  “老五,”乾隆先開了口:“朕想著,內務府你也兼管起來,可好?”

  “皇上”,弘晝未置可否,隻是看著他,麵露征詢之色,顯然是不太明白他的用意。

  “讓你兼管內府務,是因為朕想做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能幫朕做好這件事的人,非你莫屬。”

  “皇上想做的是什麽事?”弘晝問。

  “你還得我說過的那第一幅圖像嗎?”乾隆低沉著聲音問道。

  “記得,江南貢院被燒,像是一群漢人造反作亂。”

  “對,沒錯。朕問你,曆朝曆代,老百姓造反作亂的原因是什麽?”

  “大抵是因為吃不上飯了唄。”

  “對,可是你想過沒有,是什麽原因讓老百姓吃不上飯了呢?”

  “遇到了荒年,水災、旱災、蝗災,糧食收成不好。”

  “你沒有說到根子上”,乾隆回頭望了一眼,見幾個太監侍衛不遠不近的跟著,他轉過頭來,接著說道:“根子就在越來越多的農民沒有了自己的土地。”

  弘晝沒有說話,顯然是在專注的聽著。

  “曆朝曆代,越是到了快要覆亡之時,地土兼並的情形就越是嚴重。土地大量的集中在少數地主豪強,官員士紳的手裏。沒有了土地的農民,就得去租種地主的地。”

  “你試想,倘若農民有自己的土地,即便是遇到災年,收成減少。百姓們艱難些,國家再賑濟些,將就著就過來了。斷不會有人去造反作亂,因為那是天災,不是人禍。今年年景不好,明年許就好了,平民百姓,但凡有一絲希望,誰肯往絕路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