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密謀台灣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16 08:49      字數:2241
  “不是朕危言聳聽,前明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兩次大舉攻入朝鮮,第一次攻朝,不到一個月就攻陷了王京漢城。前明先後出兵近二十萬入朝與倭寇作戰,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雖然後來明、朝聯軍勝了,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明軍因此實力大減,不得已削減遼鎮兵額,我先祖才能乘勢壯大。”

  “殷鑒不遠,試問在座諸公,誰敢保證將來東洋倭寇不會卷土重來?到時我朝該如何自處?莫不成要走前明的老路嗎?到時候悔之晚矣。現在,是到了非做不可的時候了。為後世子孫計,為萬年基業計,我們多擔當些,不應該嗎?”

  他這一番話,讓眾人明白了,這位年輕皇帝還真不是意氣用事,他所說的話,真的有一番道理在裏麵。但即使如此,這事的難處,仍是無法想象的,眾人一時還是難以接受皇上的主張。

  允祿心中默謀了一番,斟酌著字句說道:“聽了皇上的話,才知聖慮高深,遠非臣等所能及也。但行此滅國之戰,非舉國之力,恐難功成。苗疆之亂初定,準噶爾部又不時騷擾。臣想此事須要妥為謀劃,慎之又慎才好。”

  “好,十六叔。”乾隆見自己的話起了作用,語氣變得很輕鬆:“朕知道此事的份量,斷不會草率行事。你們下去後,先將苗疆善後事宜處置妥當。朝鮮之事,隻是我們君臣知道就好,待朕思慮周詳,我們再議,如何?”

  眾人齊拱手道:“謹遵聖命!”

  “好,道乏吧!”

  見眾人退出,太監李玉在門口輕聲說:“主子爺。”

  “進來。”

  李玉進來跪下奏道:“早膳時主子翻了牌子的官員還在垂花門候著,主子見不見?”

  乾隆感覺心中有些煩亂,對李玉道:“告訴奏事處,今兒個不見了,叫他們回吧,明日先見他們。”

  “嗻。”李玉叩了頭,起身退了出去。

  乾隆想著心事,侍衛吳鏡湖悄聲走了進來,見屋內沒有別人,他走到乾隆跟前,悄聲說:“皇上,頭一次見您發這麽大的火,可別氣壞了身子。”

  乾隆輕撫了一下額頭,長籲出一口氣,才道:“做這麽大的事,沒有這雷霆之怒,千鈞之勢,能成嗎?”

  “你們說的話,我在門口都聽見了,我也覺得朝鮮必須得打。可……是不是太急了點,苗疆剛花了那麽多銀子,善後又要大筆的銀子,這……”

  “朕明白你的意思,可是我們要做的事那麽多,總要一件一件的做下去了才行。內政在穩步推進,可是軍事上,目前我們能做的,隻有這一件事了。你不知道朕心裏急嗎?天知道我們的時間還有多少?”

  “為什麽現在隻有這一件事能做?”吳鏡湖不解的問。

  “你跟朕來,”乾隆起身走了出去。

  他跟著乾隆來到了養心殿的正殿,乾隆吩咐道:“讓侍候的人都回避。”

  等到吳鏡湖把殿裏的太監宮女都攆了出去,乾隆領著他走到正殿的東北角,指著牆上掛著的一塊巨大的黃綾幔帳對他說:“揭下來。”

  吳鏡湖拽住幔帳的一角,一用力,幔帳一下子滑落在地上,牆上赫然出現了一張巨幅的地圖,地圖最上方鬥大的字寫著“康熙皇輿全覽圖”。

  乾隆在地圖下沿的凹槽裏拿起一根細長光滑的木棍,指點著地圖對吳鏡湖說:“你看,除了北方的俄國,將來我們最大的威脅都來自海上。這是朝鮮,這是台灣,這是瓊崖。這三個島形成一個弧線,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以及中國所有的海岸線包圍了起來。”

  “如果我們在這三個島上都駐有重兵,最重要的是有強大的海軍,就可以將我們的海洋領土向前推進到大洋深處。朝鮮鎮著日本,瓊崖鎮著安南,台灣居中,三島互為犄角,可以應對來自海洋任何方向的威脅,確保中國本土萬無一失。”

  “台灣和瓊崖現在都是我們的,不用去打。但是目前我們沒有強大的海軍,即使敵人從海上來了,我們也隻能望洋興歎。所以台灣和瓊崖現在的要務是設省和建軍。”

  “設省嗎?”吳鏡湖插話說。

  “對,台灣府改為台灣省,瓊崖道改為海南省。”

  “我懂,我懂,沒想到這麽快。”吳鏡湖興奮的直點頭。

  “台灣和海南設省後,第一是發展民生,第二是建設海軍,可那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得逐步向前推進。惟獨朝鮮,名義上是屬國,卻不歸我們治理,必須先把它拿下來。而且攻朝鮮不需要走水路,大清現有的軍隊就可以做到,所以說現在能做的,而且急於做的,隻有這一件事。”

  “我明白了。”

  “還有更深的意思,你不明白,攻朝鮮是一舉三得。”乾隆仰頭望著地圖上方,幽幽的說。

  “怎麽個一舉三得?”

  “走,回去說。”

  兩個人回到了西暖閣,關上房門,坐下後,乾隆壓低了聲音說:“攻下朝鮮設省,就叫東海省,建設起強大的海軍,與台灣和海南一起,對大陸形成拱衛之勢,此為一得。”

  “滿人入關後,對東北龍興之地實行封禁。白山黑水,地廣人稀,大片大片的黑土地無人耕種,北方地區的糧食還要用漕運從江南運過來,是不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如果在朝廷裏提出解除關外封禁,朝庭的八旗勢力和關外的那幾個世襲罔替的王爺必然會強烈反對,這事肯定做不成。而如果我們對朝鮮大舉興兵,就要衝破柳條邊,進入關外。過去的不僅是軍隊,還有大批運送糧草物資的民夫。到時候,我們在那些遭災的、地少人多的省份招募饑民充當民夫,這樣還可以省下賑災的銀子。”

  “等朝鮮打下來了,還要遷入大量的漢人定居,遷出大量的朝鮮人口。這些遷出的朝鮮人口就近分散安置在關外與漢人雜居。還有那些招募來的民夫,見到那麽多一望無邊的黑土地,還有誰願意回到原來關內的貧瘠之地?關外軍隊,民夫,朝鮮人口多了,自然會有工商業者蜂擁而至。到時候來一個混水摸魚,誰能分得清哪些是朝庭招募的民夫,哪些是買賣人?那樣柳條邊就形同虛設,關外封禁就不攻自破了,此為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