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鬥雞引發的血案(上)
作者:之子知魚      更新:2020-03-19 01:24      字數:2367
  有山不周最新章節

  鬥雞已經有近三千年的曆史了,《史記》和《漢書》上皆有多處記載“鬥雞走狗”之事——當然,大多數時候,不是什麽好事。

  《淮南子》有載一則小故事。故事始於魯國貴族季氏與郈氏鬥雞,因鬥雞產生了糾紛,糾紛升級成政治鬥爭,最終導致魯國江山易主。這就是所謂的“故禍之所從生者,始於雞足;及其大也,至於亡社稷”。

  而《莊子》中有“呆若木雞”的典故,講的是紀渻子為王養鬥雞,訓練四十天後無論對手如何挑釁,該雞自巋然不動,於是對方隻能退走。相比找Tony老師仿一張高玩臉的狐假虎威玩家,“木雞”才是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以上是薑若又在掉書袋。

  雞場兄弟們發現薑若的掉書袋行為時,他剛講了《莊子》,正準備開始講《戰國策》,而鬥雞場門口本就不很多的圍觀群眾已經肉眼可見地又少了一大半。

  兄弟們立刻把薑若從宣傳崗位上拖了下來,安排他去鏟雞屎。

  派薑若這種人去宣講,鬥雞場的宣傳工作可見一斑。本來論壇上起碼小刷了一波熱度,但網友們的興趣還不足以支撐他們翻山越嶺到秋城來看鬥雞,而本地的宣講又這麽不靠譜,酒香也怕巷子深,開業當天的門庭冷落也就絲毫不叫人意外了。

  好在雞場兄弟們胸無大誌——內心深處的夢想是養雞,怎麽看也不是誌存高遠之人——所以也沒有把鬥雞場做大做強這樣的想法,橫豎就是個樂子,於是並未受到出師不利的打擊。

  第一場比賽就這樣在三三兩兩無聊群眾的圍觀下不溫不火地開打了。

  雖然賭的是僅僅是遊戲幣,開盤也隻有三五個人下注。

  這裏要插一句,“山海經”的遊戲幣最早用的獸骨,這是玩家需要提取基因,於是獸骨具有天然價值的緣故;AI托管期間因為玩家麵板凍結,主動修改基因隻能借助DNA病毒,而AI並不掌握這樣的技術,於是獸骨失去價值退出了貨幣市場;“山海經”又缺乏一個足夠有力的中央集權機構來印刷紙幣,所以回歸到以貴金屬作為貨幣的曆史大潮中去。

  總之現在的遊戲幣是金錠銀錠銅錢。

  金銀銅產量不高,但在AI托管的漫長時間裏一直不斷開采,已有相當的量在市麵上流通。而當玩家回歸以後,一方麵不適應自己的工作,一方麵也很懶惰——我玩遊戲是來尋開心的,憑什麽要工作——結果是社會生產總值直線下降。我們知道,當流通貨幣的總量超過社會物資的實際價值時,就會發生通貨膨脹。

  簡單地說,就是遊戲幣越來越不值錢。

  民國時期瘋狂印鈔票,通脹之嚴峻,到了早上剛發工資的時候還能買一鬥米,等跑到米店就隻能捧一小把的程度;後期更有萬元大鈔串起來當彩帶用倒比彩帶便宜這種啼笑皆非事情。

  當原本的貨幣不斷貶值時,人們會自發尋找保值的貨幣。類比“山海經”的現狀,遊戲幣已經是貧民玩家不得已的選擇,而土壕玩家會選擇現實貨幣交易。

  所以賭遊戲幣是很不入流的,充分體現了秋城鬥雞場的小作坊性質。

  然而即使已經有著“小作坊”的心理預期,當雙方選手上場的時候,觀眾們還是被雷倒一片。

  無他,隻因上場的是兩隻大肥雞。一隻肥則肥矣,身為禽類的形狀尚存,有點像遊泳池裏的大黃鴨;另一隻則完全失去了形狀,仿佛一個圓球上長出一小顆腦袋。

  僅剩的觀眾感到自己遭受了欺騙:這哪是“頭上紅冠不用裁”的威武雄壯的鬥雞!這分明是對先人數千年鬥雞文化的褻瀆!

  大黃一下場,立即豎起自己不太豐滿的頸毛,不斷對球君進行挑釁。然而球君完全不為所動,非但不看大黃一眼,還自顧自在地麵啄起蟲子來,雖然脖子短啄得很費力,還是盡顯吃貨本質。

  無視是最大的羞辱,大黃於是出離憤怒了,很快發起了第一次佯攻。

  所謂佯攻就是不以命中為目的的攻擊。在大黃的設想裏麵,球君一定會在躲避的過程中露出破綻,給予自己一擊致命的機會。然而現實異常骨感,球君依然無視了大黃,連毛都沒有抖一下,於是大黃命中了,這不在計劃之中。

  動量守恒定律告訴我們,當瘦子撞上胖子,飛出去的肯定是瘦子。跟球君比大黃是瘦子,所以它飛出去了。

  飛出去未必就是輸,畢竟大黃啄中了球君,輸贏還要看這一啄的傷害值而定。然而球君有著肥厚的脂肪,彈性定律告訴我們,很大的形變空間意味著很好的緩衝,所以球君秋毫無傷——這麽說不太貼切,大黃起碼還是啄掉了幾根毛的。

  如果大黃持之以恒繼續攻擊,未必沒有翻盤的機會,但大黃似乎被球君掃地僧的氣質震懾住了,再也不敢上前,最後甚至試圖翻過柵欄逃出賽場,而彼時球君還在悠閑啄蟲子,兩雞高下立判。

  第一局,球君完勝。

  觀眾從未見過如此比賽,迷茫中,忽然想起了薑若方才講過的“呆若木雞”典故:如球君這般,可不就是“木雞”的境界?

  雖然還是不太相信這是訓練的成效,鬥雞的至高境界,但別說還真有點唬人呐。

  其實這一幕台下的雞場眾人也是沒想到的,紛紛交頭接耳:“胖那隻什麽情況?狹路相逢,公雞見公雞,怎麽毫無攻擊欲?不科學呐!”

  忽然騸雞潘恍然大悟:“哎喲,我想起來了,那隻雞是我不小心騸過的!”

  破案了。原來不是公雞,是雞公公。

  照說這麽爛的比賽是不該火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一件事情,無論往哪個方向發展到極致,往往都會比較吸引眼球,所以畫家要麽寫實如達芬奇,要麽放飛如畢加索;美工要麽塗抹到身臨其境,要麽畸形到暴走漫畫;遊戲要麽追求三A,要麽追求沙雕......

  總之不怕出格,就怕不死不活。

  而這場鬥雞踐行的顯然是後者。

  觀眾們紛紛上論壇發帖,“本以為這是我看過最沙雕的比賽,但宣講小哥哥的一席話發人深思”;“雞中相撲你值得擁有”;“呆若木雞原來是真的”......

  如果“山海經”能夠錄視頻,那麽“秋城鬥雞”估計也不過和眾多爆款短視頻一樣,火一時便歸於沉寂。偏偏這個世界不能錄影,於是反而在玩家們越傳越離奇的故事裏猶抱琵琶半遮麵。

  這一次,網友們被勾起的好奇心終於足夠支撐他們翻山越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