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小朝會議事(二)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5      字數:3524
  小朝會,關鍵就在一個小字。

  能夠參加小朝會的官員人數不會太多,要麽是朝中重臣,要麽就是皇帝親信,一般來說小朝會才是古代皇帝和大臣們處理國家事務的議事方式,大朝會是不會輕易召開的,早朝也不是天天都有的。

  影視劇裏麵演的那種動不動,什麽事情都拿到大朝會或是早朝上來討論商議然後決定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皇帝沒有那個精力,大臣們也沒有那麽閑,真要這麽幹,隻能說要麽皇帝確實勤政,官員確實勤勉,要麽便是皇帝和大臣們全都腦子秀逗了。

  真實的曆史上,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有召集親信或是重臣在宮內開小朝會的習慣,比如漢武帝就經常召集少數人商議討論對匈奴的作戰事宜,決定了之後直接在大朝會上下旨命令下麵去具體執行;再比如後來的蟎清康熙很多時候也喜歡在南書房召集親信或是一些重臣商議大事,然後做出決定了再交給具體的官員或是部門負責執行.....

  所以,其實別看萬曆或者嘉靖幾十年不上朝,其實小朝會這種事情也是沒少開的。

  召開小朝會的地點,一般都看皇帝的喜好和習慣,在大明朝,這樣的小朝會要麽是在暖閣,要麽便是在禦書房內。

  秋日的陽光照拂在昔日永樂大帝手書的“文淵閣”三字牌匾上,橫匾下便是厚重的朱漆大門,這裏便是大明的內閣辦公所在之地,可以稱得上是大明朝絕對的權力重樞要所在了。

  方從哲與劉一燝、韓爌三人離開文淵閣,一同往乾清宮而去。同一時間,六部尚書也同樣匆匆入宮,往乾清宮而去,畢竟這還是新帝天啟登基以來第一次主動召集大臣進行小朝會。

  隻是不清楚這次召集大家究竟是為了什麽事情,不過大家在心底卻還是多少有些猜測,多半還是和先帝駕崩以及有東林黨人為首彈劾首輔方從哲有關。

  黨爭!

  這是一個曆朝都讓皇帝、官員和百信們感到有些許沉重事情,因此不少人一路上的心思也多少都有些焦躁。

  便是有涼爽的秋風迎麵掃過,也無法稍稍撫平絲毫。

  當今天子即位也是年方幼衝,更何況大明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萬曆、泰昌和天啟,駕崩了兩位皇帝,正是內外憂懼之時。此時深究崔文升、李可灼與泰昌駕崩一事的幹係,再加上東林黨中某些人彈劾方從哲欲再掀起黨爭,大案加上黨爭,恐怕非大明社稷之幸,百信之福呀。

  等這些人陸續都到了書房,就見到朱由校和朱由楫兩兄弟笑眯眯的在等著他們,不少人都短暫的愣了一下,小朝會怎麽蘭陵王殿下也參加的嗎?

  不過想想當今天子和蘭陵王從小一起長達,兄弟見感情甚篤,又有前些時日助衛天子登基有功,到現在天子都還沒有給出具體的賞賜,此時出現在這裏也就釋然了。

  這些人到了禦書房內,自然是要近前來給身為天子的朱由校和王爺的朱由楫行禮的。

  當然,同時也是自然少不了一番虛禮寒暄的。

  “自大行皇帝殯天,全賴諸卿於朕,朕方能在幼衝之齡順利登基,朝中不生變亂,諸卿之功,朕不會忘的,過段時日,朕自有賞賜。”

  眾人自是連道不敢,謙稱這些全都是仰賴祖宗功德,先皇庇佑,自己這些人其實並沒有什麽功績,不敢受皇上如此稱讚雲雲。

  這個時候,來參加小朝會的人也都已經到齊了,內閣首輔方從哲,次輔劉一燝、韓爌,戶部尚書李汝華、兵部尚書黃嘉善、吏部尚書周嘉謨、刑部尚書張問達、工部尚書黃克瓚、禮部尚書趙秉忠,再加上一個蘭陵郡王朱由楫,剛好十位王公重臣。

  於是接下來的談話,自然也就進入到小朝會的正題之中。

  朱由校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言語,緩緩開口,“朕之即位以來,輾轉反側,祖宗基業,江山重擔在肩,近來外間又多有流言蜚聲傳播,心中有些疑慮,朕召諸卿可能為朕解惑?”

  九位朝廷重臣,年歲高低不一,官職大小不同,更有分數不同的派黨,聞聽天子之言,卻是迅速拱手以對,聲音近乎統一,“臣等願為陛下釋之。”

  朱由校見狀,說道,“先皇登基不過一月便驟然駕崩,朝野多有傳言稱崔文升乃奉鄭太貴妃之命弑君,未果,又命李可灼獻紅丸弑君,不少官員上疏請徹查問罪。此二人是否真有圖謀弑君,令錦衣衛會同三法司徹查可乎?”

  這問題倒也不難,在場的幾位重臣對於崔、李這兩個小人物而言並沒有怎麽放在心上的,對於怎麽處置這兩人其實心中也沒有過多的在乎,不少人其實心中也是早有腹案的。

  方從哲作為內閣首輔,而李可灼進攻進獻紅丸,第一個有所牽扯的人就是他,此時隻能第一個出言了。“陛下,崔文升一內侍爾,陷弑君之疑,死不足惜,李可灼也不過一小官,進獻紅丸也是一片忠心,且先帝服過後當時卻有好轉,亦曾誇讚其人要給其賞賜,此時貿然以弑君之罪處置,恐有不妥。

  至於朝野上下所傳之鄭太貴妃指使其二人弑君雲雲,老臣以為皆謠言也,量一內侍以婦人一鴻臚寺小官安敢謀此大逆之事?

  陛下剛即位不久,朝中需要穩定,若此時命三法司會同錦衣衛徹查,必起大案,若勾連到了太貴妃,天下不明事理者,恐又同前選侍李氏之事一般疑陛下有違孝道。況大明在不足三月之內已連喪兩位君王,朝野惶恐,此時起大案,則必興大獄,其時必牽連者眾,屆時朝中諸臣不安其位,外有蒙古諸部及建奴威脅......”

  方從哲言罷,與他一樣同為內閣成員的劉一燝和韓爌雖然和他不是一路人,出身自不同派黨,卻是率先表示支持方從哲的話。

  其餘六部尚書竟然也是基本讚同方從哲這番言論的,都建議這兩人既然陷入了弑君的嫌疑當中,處理是必須要處理的,但是卻不能徹查深究,會牽扯太多,不能三法司會同錦衣衛一起處理,直接交給刑部就可以了,崔文升與李可灼二人都當貶。

  這樣的處理意見,怎麽說呢,從大部分官員的角度來看倒是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但是在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二人看來就很有問題了,處置的太輕了。

  朱由校的眉毛立刻就皺了起來,朱由楫這時候插言到,“方首輔與諸位大人之言確有一番道理,隻是對這二人的處置會否太輕了些?”

  “皇兄,臣弟以為崔、李二人弑君之疑雖然有可能牽連甚眾,但若不重懲,恐不足以戒後世,故此二人不可能輕縱。

  崔文升乃我皇室一家奴爾,在給先帝用藥致使先帝病重後就已經先行收押了,此時直接交由內廷審訊處置即可,或死或貶,必不會牽連到太貴妃;至於這李可灼在先帝駕崩後不是一直稱病不出嗎?命錦衣衛和刑部一同審訊一下,必不牽連外朝,然後讓他自己服用所獻之紅丸,著錦衣衛監督,每日早晚一粒,病情好不好就看他這仙藥的功效了。

  諸位大人,你們以為如何?”

  方從哲聽罷,嘴巴輕輕動了動,似乎想要說些什麽反駁,卻最終沒有言語。韓爌和劉一燝二人對於朱由楫看似建議,實則卻是代替天子輕描淡寫的便做了決定,微微鄒了鄒眉頭,二人相視了一眼,卻是什麽也沒有說。

  六部尚書這邊,對此倒是無所謂的了,隻要不興大案、起大獄,左右不過是兩個小人物的死活,與他們何幹?

  見大家都沒有說話表示反對的,於是朱由校便隻當他們都已經讚同了朱由楫所言的處置方案,便頷首決定道,“既然諸卿沒有其他的意見,那麽便依蘭陵王所言。”

  “朕即位後,發現朝中自神廟後期,便缺員甚眾,滿朝官員中人浮於事者又所在多有,政務積壓嚴重,朝廷政令不得通達,朝野上下多有不滿者,諸卿以為當如何處理?”

  “陛下,朝中缺員之事自萬曆四十年便已經又禦史上奏了,至萬曆四十五年,部、寺官員十缺五、六,風憲重署中,六科、十三道多年未有人員補充,光廟登基,六部九卿俱才始齊,更有旨意廷推增補內閣閣臣。”說道這裏,方從哲的精神就明顯好了三分了,依舊第一個出言到,神宗後期,神宗皇帝把他一個人按到內閣辛苦了這麽多年,一直盼望可以給朝堂補充寫新的風氣,換點新鮮血液,“如今陛下登基,群臣用命,良官善吏無不鼓舞歡欣,陛下明賞罰、舉賢能、逐不肖,吏部行使好官吏升遷、任免之責,政務自會通暢。”

  “陛下,如今內閣隻有臣等三人,國務繁重,人事亦少,臣以為當再行廷推,選拔賢臣增補內閣才是。”劉一燝在方從哲之後接話說道。

  朱由校將目光轉向韓爌和六部尚書這邊,見大家都讚同兩人的意見,朱由楫不說話顯然是沒有其他意見的,便道,“此乃良言,朕當納之。先帝在位時,廷推增補的閣臣葉向高、何宗彥、史繼鍇、沈傕等人尚在入京途中,此時廷推可再增補一到兩名閣員,廷推之事就在近日吧,有勞諸卿了。”

  “官員缺額倒是好補充的,朝廷每次開科取士所得之人都會有部分未能來的及外放為官,可以從這些人中擢優選揀一二人才,”吏部尚書周嘉謨主管官員的升遷、任免,對這些事情最有發言權,於是在其後說道,“另這些年地方上也有部分官員還是有些政績的,將地方治理的也算不差,可以從地方上擢升數名官聲、政績俱佳者入京。”

  其餘眾人聽得連連點頭,顯然吏部尚書的處置方案中規中矩,是非常不錯的持重之言。

  此時韓爌接著補充到,“若是如此還不足用的話,陛下可以下旨加開恩科,為國家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