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泰昌新君即位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4      字數:3563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自小被朝野上下寄予厚望,10歲登極為帝,禦極大明48年,在名臣張居正的輔佐下開創了短暫的“萬曆中興”,讓大明自嘉靖中衰以來的國勢一度複振,更有平寧夏哱拜、播州楊應龍與援朝抗倭三大征之赫赫武功。然而好景不長,自萬曆十五年開始,性格叛逆的萬曆終讓大明朝的國勢走上了下滑之路,一場“國本之爭”開啟了他與朝中大臣們近三十年的冷戰與怠政,一生毀譽參半的萬曆天子,終於在這一日於乾清宮弘德殿內晏駕殯天,追隨著剛剛才薨逝不久的王皇後而去。

  58歲的萬曆,48年的帝王生涯,在他駕崩之時,隻留下了幾道遺詔,以及一個亂像已顯的天下。

  一時間,乾清宮內外,哭聲響成一片.......

  鄭貴妃伏在已經沒了生息的萬曆屍體上,哭的尤為悲切。

  鄭貴妃從萬曆九年出現在萬曆的視野到如今,可謂是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獨得萬曆專寵三十餘年,甚至能與正宮的王皇後分庭抗禮。在這紫禁城深重的宮牆之內,一個女人若是沒有了皇帝的恩寵,即使是有著傾城傾國的姿色,也不過是籠裏的一隻金絲羽雀而已,在皇帝的後宮之中,天子的眷寵才是立足的根本!

  萬曆的駕崩,於鄭貴妃而言就好比是一下子失去了她人生中唯一的靠山。

  不知哭了多久,成國公朱應槐對太子朱常洛輕聲道,“太子殿下,還請節哀,保重啊!如今陛下大行,朝中一應政務都還需要您來料理啊!”

  聽得有人在勸慰身為皇太子朱常洛,剛剛還伏地輕聲哭泣的一眾六部重臣,都停下了哭聲,但是當看見第一個出言勸慰太子的盡是成國公,而非是首輔或英國公,這讓大家心中略感驚詫。

  不過此時也不及多想,萬曆皇帝大行,大明朝卻不可一日無君,未來的新君如今就在眼前,自然要趕緊上去跟著勸慰幾句。

  在眾人的勸慰下,朱常洛很快便止住了哭泣,然後在一眾大臣們的簇擁下慢慢的走出了弘德殿,也不知他的哭泣中,對萬曆駕崩的哀慟究竟有幾分是真。

  不過朱由楫想來,便宜老爹在萬曆麵前這麽不受寵,以他這麽多年來在宮中的處境來看,對於萬曆皇帝的突然駕崩,在他的內心當中,輕鬆自在恐怕是要遠遠大過傷心哀慟的。

  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沒有得到過萬曆皇帝的任何父愛,即便是當了太子之後任舊還是需要處處小心謹慎,時刻提心吊膽的害怕哪一日萬曆便會廢了自己的東宮儲位,壓抑在心中三十餘年的積鬱都在此刻隨著萬曆的駕崩而疏散開去,再不必擔驚害怕。從今日開始,今後的整個天下都將由他來統治,成為天下臣民的君父,今後再也不必去看別人的臉色,隻有別人去看他的臉色,琢磨他的心思.......

  這些,怎能不讓朱常洛感到遊蹤的輕鬆與自在?或許,在此刻的朱常洛心中還會有幾分竊喜也說不定。

  等到太子朱常洛與一幹重臣們出去後,弘德殿內,就隻剩下了任舊伏在萬曆屍身上悲切嚎啕的鄭貴妃,以及瑞王惠王、桂王三兄弟,和朱由校、朱由楫、朱由崧、朱由檢、朱由榘五位皇孫。

  隨後皇宮之中“鐺.....鐺......鐺........”響起了一陣悠長洪亮的鍾聲,一聲一聲很有節奏的景陽鍾聲遠遠的從紫禁城擴散到京城的其他地方。

  此時正值午時,高掛在頭頂的太陽曬的讓人有些犯困,大街小巷之間一派承平。突然聽得從紫禁城方向大白天的傳來景陽鍾聲,百姓們先是一愣,還異疑心自己聽錯了,這不過年不過節,也不是上早朝的時候。

  可是當有人數清楚了鍾聲,明白了其中的含義之後頓時不淡定了,心下甚至還有些震駭,因為這鍾聲的含義是在告訴京師的所有軍民百姓,大家的君父,大明朝的萬曆天子駕崩了!

  紫禁城內有一口永樂年間澆鑄的大鍾,名喚景陽鍾,京師的百姓們都知道,更有不少有些見識的百姓懂得分辨鍾聲的含義。

  景陽鍾因為萬曆天子30餘年不上朝的緣故,也已經有近三十年沒有被敲響過了,久的都讓京師的官員和百姓們都快忘記了這景陽鍾的鍾聲是什麽樣的,期間除了仁聖和慈聖兩位皇太後薨逝的時候景陽鍾有想過兩次,但那都已經是好些年前的事情了。

  要說這京師當中最近的第一次景陽鍾響,正是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十六日,王皇後薨逝的時候,景陽鍾響了二十七聲。

  再往前一些時候,就是萬曆四十八年大年初二了,大過年的景陽鍾突然被敲響,初始的時候大家夥還以為是有蒙古人又打到了城下來把京師給圍了呢,結果隻是虛驚一場,不過隻是萬曆爺突然心血來潮召集文武百官去上朝,然後再頒讀一下立皇太孫的聖旨。

  要說這萬曆四十八年還真是有些夠奇怪的,不少人都在自己的心裏麵暗自嘀咕著,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這不輕易被敲響的景陽鍾竟然都已經響三回了,除了過年時候哪一回,後麵這兩次都是因為宮裏死了大人物。

  最關鍵的是,這萬裏天子駕崩的時間幾乎和王皇後薨逝時間就是前後腳的事情。

  這萬曆四十八年都還沒過完呢,當朝國母皇後娘娘就便萬曆天子先後殯天,若是讓他們知道身為太子的朱常洛,在即位成為了大明新君之後,隻做了一個月的皇帝便駕崩了,緊接著便是隻有16歲的皇太孫朱由校即位為帝,僅僅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大明朝便換了三位皇帝的話,心中想的多半就不是有些奇怪,而是覺得這萬曆四十八年是不是有些邪乎了。

  隨著景陽鍾聲的響起,在京的文武和全城百姓很快便知道了萬曆駕崩的消息,不用朝廷吩咐,便自顧的又開始準備起了各種治喪的用具,好在之前皇後娘娘薨逝時候的還沒有完全來的及撤下,都是現成的,也不必再去另外花錢、費事兒的去準備什麽。

  朝中的官員們和百姓想的東西可就不一樣了,滿朝的官員們也不知道是真心還是假意的擠掉幾滴眼淚出來,而後便開始把精力投入到另一件事情當中去了,因為他們得要準備迎接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如今萬曆皇帝大行,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當務之急便是要讓新皇登基,以新君的身份,為大行的帝後舉行國葬,更關鍵的一點是乃是處理大行皇帝留下的一些爛攤子,或者說是廢黜一些在許多文官們眼中看來是絕對的弊政要更為準確一些。

  於是,萬曆皇帝的“遺詔”便在萬曆皇帝駕崩的第二日新鮮出爐,太子朱常洛在某些個“一心為公”的大臣們勸說下,或者說是忽悠更為恰當一些,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二十四日,頒讀了萬曆的遺詔。

  天子深感自己這些年來濫用稅監收取礦稅,導致民生日蹙,邊釁漸開,搞得民間也是怨聲載道,很後悔,所以在駕崩之前留下遺照,罷免礦稅、榷稅,撤回礦稅使,同時之前所有抗稅的人都要釋放。還有包括全國的商稅清查行動也要立即停止。好在朱常洛腦子還比較清醒,沒有完全被忽悠瘸了,針對全國商稅清查這事兒隻是以萬曆遺詔的形式下令廢止,至於已經清查過了的商稅照例命人解送入京,而沒有按照某些官員想的那樣直接盡數返還。

  邊軍久欠軍餉,遼東邊軍更有與建奴多番大戰,宜多發內帑以助軍需陣亡將士,特留遺詔,內帑之中發銀200萬兩犒勞遼東、冀鎮、宣府、大同等處九邊將士,並撥給運費五千兩白銀,以供沿途支用,銀子解到後,立刻派人下發,不得擅自入庫挪為它用。

  皇太子聰明仁孝,當早日即皇帝位,承擔起君父的責任,治理好大明的江山,瑞王、惠王、桂王也宜早日出京就藩。

  宗室親王各藩,禁止擅離本國各處,在接到皇帝大行的消息之後,同地方官員一道與本地麵向京師皇宮方向跪拜,哭靈致喪即可,同時重申皇帝大行,百日內禁婚娶、宴樂,當然百姓們辦喪事不在禁止的範圍之內。

  推補兩次考選的官員,還要著手增補閣臣,以運轉中樞,而推補考選的官員大部分都是一早就將寶押在了朱常洛身上的有著東林背景的官員。

  五條遺詔,在文官們的潤色之下,寫的那叫一個漂亮,尤其是裏麵已經大行的萬曆皇帝認錯的語氣和態度之誠懇,就差把萬曆的遺詔給寫成萬曆的罪己詔了。

  遺詔頒布過後,朝野歡騰,感動不已!

  至於這遺詔的五條內容嘛,真真假假,反倒是萬曆駕崩前就命禮部置辦冊封鄭貴妃為皇後的典禮儀仗這事兒,所謂的遺詔之中絲毫未有提及。不過朱常洛在登基之後倒是還沒有忘記這事兒,依舊命令禮部繼續按照萬曆皇帝的遺旨置辦冊封鄭貴妃為皇後的典禮儀仗,當然這都是後話。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日。

  身著五爪金龍袍的太子朱常洛在群臣的簇擁下前往皇極殿,舉行登基大典。

  然後玉履安和、儀態端重的一步步緩緩的登上了龍椅,麵南背北,接受在京諸王及文武百官的朝拜,正式登基成為了大明朝的第一十四任皇帝。

  登基大典之上,在萬曆和鄭貴妃兩個人的壓力之下,小心謹慎的隱忍了38年,終於登上了至尊之位的朱常洛,在這一刻端的是意氣風發,差點就忍不住想要笑出聲來。但是考慮到萬曆皇帝剛剛大行,做兒子的就在登基大典上得意大笑,恐怕會被禦史們狂噴自己不孝,所以必須要端著,隻能盡力麵無表情的保持嚴肅。

  登基大典之上,已經是大明新君的朱常洛,命王安頒讀了他的第一道聖旨:

  大赦天下!

  同時改年號為泰昌,明年為泰昌元年!泰昌者,安定平和為泰,興旺發達即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