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衣冠複古新風尚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4      字數:3140
  與建奴相關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回到南苑當中的朱由楫再次將心思花在了如何將自己的少年新軍訓練成一支紀律嚴明的強大鐵軍上,同時麵對南苑的布局圖紙琢磨著要如何將整個南苑打造成一個守衛嚴密的基地,在這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科學技術和火器設計研究中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定律,不光在幾百年後的世界實用,在此時的大明同樣是可以適用的。

  朱由楫不知道的是,他命人安放在京師各處繁華街道上的那些塑像,成功的吸引了京師百姓們的目光,塑像身上的一些個比較漂亮的前朝衣物竟然是被某些人比照著複原了出來,還穿著上了街,由此在大明的京師引發了一個人們在穿衣打扮上的新風尚,無意間在大明的文官士大夫和一些士子之間,掀起了一股“衣冠複古”的新潮流,並漸漸的從京師往大明全國的兩京十三省之地流行開來。

  這些塑像上穿的衣服,先秦、兩漢、魏晉、隋唐和前宋,幾乎每一個大明朝以前的朝代中,漢人的衣冠服飾都有人嚐試著去將之複原並穿出來,文人士子們紛紛穿著各朝代中自己喜歡的冠服舉辦詩會,這其中尤其以魏晉時期的衣冠最得文人士子的青睞,其次便是盛唐與兩宋之時的文人士大夫衣冠,在這些文人士子之間同樣有著眾多的擁壘。

  因為文人士子,乃至於不少的朝廷官員們骨子裏麵都有著一股名士風流的理想追求,而魏晉時期的許多文人士大夫們,在後世的讀書人眼中莫不是清峻通脫,言行之中自有一派“煙雲水氣”,而又具有“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後世曆代所景仰。

  盛唐和兩宋的衣冠能夠得到許多文人士子們的喜愛和青睞,不用過多的解釋,自然是因為這兩個朝代一個曾經盛極登峰,一個曾是真正實現了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而且這兩個朝代還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文脈鼎盛,文壇之上群星璀璨,出現了不少文宗、大家,留下了許多的名篇傳世。

  這三個朝代,對於許多的文人士子們來說,無疑是他們最為向往的朝代了。

  最早從文人士子們之間興起和流行起來的“衣冠複古”新潮流,同樣也引起了大明的女性們跟著加入進來。

  從文武百官家的女眷,到富商巨賈家的小姐夫人,編練煙花柳巷之地的青樓女子們也都紛紛效仿,開始流行起在穿衣打扮上向大明朝以前的曆代女子們去模仿和學習,這其中尤以盛唐和前宋的各種裙裝最為受到女子們的追捧和喜愛。

  此時的大明已不再是明初時期,太祖皇帝製定的冠服製度也早已不再向明初那般的嚴格,到了大明中期後期,上至文武百官下旨平民百姓,除了不敢僭越以外,在穿衣打扮上基本已經不再遵守了。比如按照原本太祖皇帝製定下來的冠服製度,商人為四民之末,同時也有一些壓製商人炫耀財富的意思,所以太祖便在《大明律》之中對商人的服飾穿戴上作出了嚴格的限製性規定:商人不得穿著綢緞綾羅,農民可以,但是商人隻能穿絹衣、布衣。

  當然限製商人穿綾羅綢緞這項製度並非是洪武大帝首創,早在漢朝時期朝廷就有這項規定,洪武大帝不過隻是在製定大明的冠服製度之時,以《大明律》的形式再次重申了一遍,即使到了蟎清取大明而代之之後,這條律令也同樣被蟎清在《大清律》當中給沿用了下來。

  在明初的洪武、永樂時期,這項規定自然是得到了嚴格執行的,之後就開始漸漸的有所鬆動,在實踐中朝廷並沒有嚴格執行這項規定,所以到了中後期,商人們可以大大方方的穿著綾羅綢緞出來;隨著大明承平日久,自然人們在衣食住行等上麵的品質追求便會有所提升的,就如同後世的人們是一樣的,這一點古今中外的人們其實並沒有什麽多大的差別的。

  於是各種有違反大明官府製度所規定的衣冠樣式的奇裝異服便開始漸漸的有所流行,尤其是嘉靖朝之後,編練嘉靖皇帝本身在冠服之上都做了一些改動,對於民間的這些現象,朝廷官府自然也就懶得去管了,反正隻要不出現僭越的行為,比如你一個商人公然穿著綾羅綢緞也就算了,還敢穿著朝中官員們才能穿戴的冠服這就是絕對不允許的,若是龍袍、蟒衣那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文人士子們發起的“衣冠複古”風潮,在大明的朝堂之上並沒有引起什麽波瀾,更沒有什麽官員吃飽了撐的去跳出來反對、寫什麽文章進行指責的,就這麽任由這股風潮在京師當中流行開來,然後慢慢的再從京師向大明朝的全國各地流行傳播。

  縱然有那麽一兩位這樣的官員,也都迫於他們自家那位河東獅的淫威而選擇了屈服,選擇了融入大流。

  不過這些更多的都還是隻在大明的中、上層階級之間流行,跟大明最底層的普通百姓沒有什麽關係的,尤其是那些軍戶、農戶,還有一些靠著賣些苦力掙錢養活自己和一家老小的百姓們來說。

  至於原因嘛,也很簡單,其一是因為曆朝曆代處於底層的百姓們在穿衣上並沒有多高要求,隻要能夠穿的暖就可以了;其二勞動人民不像貴族、士大夫、讀書人那樣平常不用幹活、做工什麽的,他們是需要重地幹活、做工的,對於衣著上自然是怎麽簡單方便怎麽來,怎麽結實耐穿怎麽來了,而且到目為止他們衣服樣式並沒有太多的變化;其三便是他們沒銀子,經濟條件是有限的,想要換新衣服是需要花錢的,而他們手中的銀錢來之不易。

  當朱由楫得知大明的京師的文人士子們竟然掀起了一股“衣冠複古”的風潮,並且還漸漸有了往京師以外擴散的時候,還是頗有些吃驚的,不過很快便在心裏想明白了這其中的緣由。

  所以,並沒有引起他太多的關注,朱由楫隻是一句知道了便沒有了下文,對於大明朝以前的一些衣冠樣式能夠在大明重現,他還是樂意看到的,畢竟這也算是華夏的文化傳承,自然不應該被忘記的。

  何況,這也更加有助於在整個大明全國傳播漢家的衣冠禮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讓更多的人知曉漢家的衣冠傳承,增加人們對於漢家衣冠的了解和認同,增進與提高百姓們對於漢家衣冠文化的自豪感,讓漢家的禮儀文化對百姓們更加的有凝聚力。

  若是真的到了有那麽一日,當麵對蟎清入關頒布的剃發易服政策的時候,就憑這些,到時候定然能夠掀起比原本的曆史上出現的抗清運動還要來的更加聲勢浩大,也要更加的猛烈和洶湧。

  何況,大明之前的各朝代也確實有一些形製的衣冠,那是男的穿著俊逸瀟灑,女的穿著明豔清麗,看著就很討喜的,在大明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夠給人的以不同的氣質感覺。

  這股“衣冠複古”的流行風尚,從民間也傳到了宮中,讓宮中的那些嬪妃們也開始穿起了前麵各個朝代的裙裝。

  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男女都有愛美之心,朱由楫自己其實對於大明朝之前的某些形製的服飾也是比較喜歡的,他在後世的時候那也是非常喜愛漢服的,隻不過一直沒有什麽機會接觸而已。

  現在既然自己重生到了大明朝,在要保證華夏衣冠傳承,禮儀文化不被蟎清給打斷、破壞的同時,身為大明朝的蘭陵郡王,自己最喜愛的明製漢服已經穿在了身上,現在有了機會,對於被後世人們稱作為:秦製、漢製、魏晉風、隋製、唐製、宋製啥的漢服,自己無論如何自然也是要體驗一下的。

  所以朱由楫在此之前便讓曾富澤領著錦繡綢記的裁縫,按照自己的身高體型對尚書形製的衣服中,他認為比較好看的都各裁剪了一套;而且還吩咐給陳清越,以及她的三個妹妹朱徽妍、朱徽婧、朱徽媞也都裁剪的有女裝。

  況且,華夏自古便有一個上有所好,下筆效焉的習慣。

  朱由楫平時沒事兒的時候,喜歡穿著大明朝以前那些個漢人王朝時期的衣冠溜達,他身邊的人自然也得要跟著效仿才成了,不為別的,就為了自家主子高興,能夠瞧著順眼就成。

  先是他身邊的一眾太監宮女們跟著效仿,接著便是被他招攬到了麾下的楊嗣昌、阮大铖、陳子壯等人,再然後便是十王府中的其他人,包括了他的那三位因為四輪馬車而忙著數錢的王叔.......本來隻是朱由楫閑來無事穿著體驗一下的,最後不知道是誰學著將之複原出來還穿到了大街上去,這才在京師逐漸流行開來。

  所以,真要是細論起來,朱由楫才是大明”衣冠複古”新風尚的潮流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