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百三十三章 太平永定十策(九)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3      字數:2585
  “朝堂之上需要平衡,曆朝如此,皇爺爺以為孫兒此言說的可對?”朱由楫對萬曆問道。

  萬曆輕輕點頭,表示他這話說很對,朝堂之上不能隻有一個聲音說話,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一家獨大,既威脅皇權,又會危害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畢竟有時多絕對的多數並非就是好的,這一點同樣是帝王術當中的學問,萬曆自然深明其中的要害。

  作為後世魂穿而來的朱由楫,雖然沒學過帝王術,但是畢竟有著後世的學問和眼光。君不見無論是約翰牛家的君主立憲,還是自詡為民主與自由的米利家,在政府當中都有著不同的派係嗎?當然這樣肯定會有內耗,但是卻也能夠保持一種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

  米粒家有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區別,參議院就相當於與貴族精英,眾議院就相當於各行業的民意代表,這麽做其實就是因為大多數的民主有時候並不都是對的,總是需要有人來給它踩刹車才行。

  換一個角度來看,無論是歐美的君主立憲、三權分立和共和,其實也是在搞平衡。

  “這第四策和第十策其實都有在朝堂之上尋求平衡的意思。”此刻的朱由楫在萬曆和朱由校兩人麵前說的非常詳實,不時的引經據典,甚至於糅合了一些後世的知識理論在裏麵,許多的一些詞匯聽得兩人一知半解,需要連蒙帶猜。

  不過,這並不妨礙二人聽得用心入神,然後不自覺的跟著朱由楫的思路去思考。

  “大明立國,朝堂之上最初的平衡是淮西勳貴和江浙文臣,後來加入錦衣衛,到成祖靖難過後,又加入了靖難勳貴和東廠,從而形成了文官、勳貴和廠衛三足而立,這三者互相牽製,共同拱衛皇權,維護我大明江山的穩定。”

  萬曆突然對朱由楫問到,“可是滿朝的文官和天下的百姓,都說廠衛乃朝廷鷹犬,大明的毒瘤,擾亂社稷......你又怎麽看?”

  “朝廷需要鷹犬,不然如何震懾宵小?”朱由楫反問到,“皇爺爺,這也正說明這些人的心虛和害怕!”

  “大明的典章與製度,注定了不可能出現如漢唐、蒙元那樣的宦官掌握軍權、隨意廢立皇帝的大宦官出來,因為在大明,宦官的所有權利都來自於皇帝的寵信,若是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們什麽都不是。就像正德朝的劉瑾一般,因為仗著武宗的寵信在朝

  堂中胡作非為,大肆排斥異己,打壓忠良,可謂權勢滔天,甚至於都被人們稱作‘立皇帝’了,可這又如何,武宗皇帝隻需要一張小紙條遞出來,他所有的一切權勢頃刻間瓦解灰飛,落得個菜市口淩遲的結局。

  廠衛相較於讀書人和文官要更好控製,用起來也要更加的順手不是嗎?

  至於勳貴,這些人大多數都是開國功臣之後,他們這些人最關心的乃是要如何賺取更多的戰功,要如何保證他們獲得的榮華富貴可以在子孫手中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因為大明的典章製度,使得廠衛和勳貴們在最大的程度上利益和皇室是一致的,他們必須要依附於皇權!”

  “而反觀文官集團,他們和勳貴、廠衛相較起來他們卻並不需要依附皇權,因為他們的根基在於土地和知識,掌握著輿論之權。

  縱觀曆史,每一個朝代的興衰過程當中,總是免不了文臣集團的身影。在史料中雖然沒有留下多少文官作惡的記錄,然而這些人卻絕對是架空皇權,把持朝堂,爭權奪利的行家。

  不可否認,他們當中也出了許多的賢臣、忠臣、能臣、幹臣、諍臣,如唐之魏征、姚崇、張柬之,宋之範仲淹、王安石、文天祥,但是更多的卻還是奸臣、庸臣。

  孫兒讀史,發現在三國之時,曹操數十萬大軍雲集江北誓要一戰而下江東,東吳君臣討論是戰是降的時候,主降的便是孫策給孫權留下的重臣張昭,張昭乃東吳文臣之首,曆朝亡國之時投降新朝最快的永遠都是文官。

  都說馬上打天下容易,馬下治天下難,要治天下便離不開讀書人。

  正因如此,所以對他們這些文臣而言,無論投降與誰,給那個主子效力,反正都是做臣子的,他們的地位其實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隻要能夠保住自己可以繼續做官,享受富貴榮華,管他誰當皇帝呢?

  唐末之時,各藩鎮擁兵亂戰,可是朝堂之上的文臣們卻還在爭論著曲江宴的廢留問題......唐朝的牛李黨爭,宋朝的元祐黨爭,再到如今大明朝堂之上浙、齊、楚、宣、東林諸黨。

  孫兒可以這樣說,曆朝曆代,文官集團從來不懼亡國,他們能否存續的關鍵便是消滅政敵,而非忠君愛國,他們優先考慮的乃是黨爭和自己的榮華富貴!”

  萬曆和朱由校聽完朱由楫的此番言論,不禁陷入沉思,仔細想想曆朝曆代的一些事情,貌似還真就是如他所言的這般。

  “所以,文朝堂之上,文官才是最需要被製衡的利益集團!他們也是朝廷改革所要麵對的最大阻力和敵人!”

  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勳貴幾乎已經被打斷了脊梁,文官逐漸做大,甚至於連軍權都可以染指了,能夠和文官掰掰腕子的就隻剩下了廠衛,曆代先帝看不過去了便將廠衛放出來,等將文官的氣焰暫時壓製下去後又將廠衛給收回去.....如此一來,支撐著我朱家朝堂的三足便隻剩下了兩足,對文官放任自流,隻會越來越勢大難製。

  如今的大明朝國土雖大,表麵上看起來繁華似錦,天下承平,可是仔細的看看以前的曆史,再仔細的研究一下這大明朝堂上的各家利益集團,大明如今的國勢還能維持多久?

  況且在關外還有著蒙古和建奴這兩個外族政權在虎視眈眈,林丹汗做夢都想恢複他那黃金家族往日的榮耀,重新一統草原建立起如同他那先祖成吉思汗一樣的豐功偉業;努爾哈赤在李成梁的手下隱忍了這麽多年,都已經以所謂的“七大恨”告天勢師要征伐我大明,薩爾滸之戰後更是秣馬厲兵,隨時都想撲上來狠狠的在大明身上撕咬下幾塊血肉......

  從孝宗朝開始至今,大明境內各種的天災也是越發頻繁,朝廷時不時的就會收到今天不是江南發生了水災,明天就是陝西出現了旱災,後天便是山東又來了蝗災.....

  這些加在一起,我大明算不算的上是內憂和外患呢?”

  隨著朱由楫分析的越深入,萬曆和朱由楫兩人的神情便愈發的凝肅,萬曆更是已經將眉頭皺成了川字,雙手也是不自覺的反複握緊了又鬆開,顯示著他此刻的內心並不平靜......

  “文人治軍的後果在兩宋之時便已經顯示了出來,那便是最容易打敗仗,如今大明軍中與兩宋之時何其相似?

  領兵打仗還是要交給專業的將領去打才是最好的!

  既然勳貴的脊梁在土木堡被打斷了,那麽便重新再給他接上便是!皇爺爺不妨直接下旨,命所有勳貴必須將自家年滿10歲到14歲之間的子侄送入京師陪皇孫讀書,對這些勳貴子弟進行全封閉式的軍事化管理,建一個少年新軍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