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商議紅薯的推廣種植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2      字數:2635
  親自核實過了紅薯的產量過後,李汝華大喜,與徐光啟互相聊了一陣後,當即便決定要徐光啟和他一起回去向萬曆複命。

  正好,反正車上的紅薯也是要運回京師的,李汝華也就跟著大隊伍一起返回京師。臨走前,朱由楫吩咐了管理皇莊的幾名太監還有哪些個佃農,讓他們好好照看著剩下的紅薯,回去後會為他們請功。

  將收獲的紅薯運回京師,馬車上堆的像個小山一般的紅薯,紅紅的果子上還沾著些泥土,毫無遮掩的經過人來人往的大街,邊上還有一群帶刀的宮中侍衛跟著,自然是吸引了許多百姓的目光,紛紛好奇的問著身邊的人,那紅紅的果子是什麽東西,竟然還有一大群宮中的侍衛押運著。

  順義與京師之間相距並不是很遠,來回一趟也要不了多長的時間,所以朱由楫一行人從順義回到京師,萬曆和方從哲、黃嘉善依舊還在商議著遼東錢糧的事情。

  “皇上,戶部尚書李大人回來了,還有三皇孫殿下、戶部右侍郎徐光啟大人也在一起。”殿外有宦官入來稟告到。

  萬曆聽後,忙命那宦官將讓傳進來。

  李汝華與徐光啟走在前麵,朱由楫懶洋洋的跟在二人後麵,待兩人都已經向萬曆行完禮了才慢悠悠的步入殿內。

  “孫兒由楫,給皇爺爺請安。”

  萬曆對他微微頷首,朱由楫便起身來,安靜的站到了萬曆的禦案邊。

  “辛苦二位愛卿了。”萬曆又看向徐光啟和李汝華開口道。

  二人連忙表示不敢,李汝華說到:“陛下,臣已核實清楚,陳公公所報不虛,順義皇莊之事勉強稱得上是祥瑞。”

  方從哲心中一動,開口道:“李大人都說不虛了,如此說來這畝產13石的糧食倒是千真萬確了,若是可以將之推廣,使百姓盡都種植,自此之後,我大明或許便再無歲饑之患了。”

  “徐愛卿,這紅薯一畝的產出可還能提高,還有如果要在全國推廣種植,愛卿以為如何?”萬曆將目光看向徐光啟問道。

  “陛下,紅薯在南方一畝的產出倒是極高,在這北方想要提高產量或許還要多選育栽培良種才成,至於將之再全國推廣種植,臣以為可能會有不小的麻煩和阻力。”徐光啟如實的回答到。

  黃嘉善聽後,不免好奇的問道:“徐大人,既然這紅薯有如此高的畝產,朝廷要將之推廣全國,如何會有什麽麻煩和阻力?”

  萬曆和方從哲,李汝華都將目光轉向徐光啟,等待著他的答案。

  “黃大人有所不知,”徐光啟

  不急不緩的開口,“這紅薯原是海外番邦之物,一畝的產出雖高,然對中原百姓而言畢竟還是屬於新的物種,朝廷若是貿然將之推廣,要百姓改種紅薯,百姓們多半是不會接受的,畢竟自三代以來,中原百姓一直種的都是傳統的五穀,搞不好恐怕還會出大亂子。”

  徐光啟的解釋,讓殿內諸人皆都不禁皺起了眉頭,聽徐光啟如此說來,要想將紅薯在全國推廣種植確實是有些麻煩。本來他們還想著將紅薯推廣種植後,可以一舉解決遼東的錢糧轉運壓了呢。

  唯有朱由楫一副我早就知道這些的樣子。

  這古代的人和後世的他朱由楫的那個時代可不同,大明的統治階層和百姓雖然比起蟎清時期要開明許多,但是畢竟不是後世那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互聯網上每日都有各種新鮮的科技和思想,人們在生活中也時常可以接觸到各種新鮮的事物。

  古代中國一直都是農業社會,因為生產力水平的限製,尤其是程朱理學大行其道的時候,無論是學術思想,還是農業、手工業上都受到了極大壓製。

  能夠有超出了這個時代生產力水平的糧食,對於許多人而言肯定是無法理解的。推廣紅薯的種植,想要百姓們能夠了解和接受,總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行的。

  “皇爺爺,孫兒有話要說?”站在禦案邊的朱由楫開口說話到,將殿內所有人的目光轉向了他的身上。

  “楫兒,有何話說來聽聽?”萬曆頗有些興趣的轉頭看著他問到。

  朱由楫微微一笑,露出一口整齊的小白牙,“皇爺爺,還有幾位大人,想要推廣紅薯的種植,不如在南方和北方各挑選幾個府縣出來進行試種,而且這紅薯又不占地力,隻需要將那些荒野山地和一些下等的田地用來種植紅薯即可,至於那些上好的田土依舊種植傳統的五穀便是了。”

  方從哲撫著頷下長須,“朝廷要想推廣這紅薯種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若是按照殿下此法倒是有幾分可行之處。”

  黃嘉善想了想,接話道:“既然如此,要不然就先將這紅薯先在遼東進行試種吧,熊廷弼不是上書向朝廷要錢糧嘛,還要在遼東屯田,正好可以替朝廷解決掉一部分遼東的錢糧。”

  方從哲與李汝華聽罷不斷頷首,萬曆臉上也露出一副意動的神情。

  朱由楫忙叫到:“不可!”

  “不知殿下,此話何意?”黃嘉善一臉疑惑的問道。

  萬曆也眉頭微皺的看著他。

  朱由楫神色一肅,鄭重的道:“皇爺爺,幾位大人,這紅薯極易種活,產量又高,若是被建奴得去了種植之法,豈不是為

  我大明養活了許多的敵人嘛!”

  朱由楫可是清楚的知道這紅薯對於人口增長的作用,後世蟎清在入關後正好趕上小冰河末期快要結束的時候,加上番薯、玉米這些高產雜糧的傳入才有了所謂的“康乾盛世”,尤其還是在經曆過了幾十年的明末戰亂和蟎清大規模的屠城過後,華夏人口還能快速增長超過4億就有這紅薯的貢獻。

  想到此處,朱由楫眼神中不禁帶著些殺氣道:“朝廷還要極力的對關外封鎖紅薯的種植之法,哪怕是一顆紅薯,一株薯苗都不得被帶關外蒙古和建奴得去了。”

  至少在他朱由楫消滅了建奴政權,將東北和蒙古真正建立起有效統治手段之前,絕對不行。

  萬曆想了想,覺得朱由楫的話說的倒是有些道理,如果讓建奴得了這紅薯種植了去,對朝廷而言可不是什麽好事。遂對朱由楫輕聲問到,“那依楫兒你的意思呢?朝廷應當在何處推廣這紅薯的種植?”

  朱由楫想了想,紅薯這種植物雖然南北皆可種植,但是更加適應南方的氣候這點是無疑的,而且他記得後世華夏的紅薯幾大主產區都是集中在南方的川黔地區、長江流域和沿海一帶,紅薯在往北方傳播的時候最早也隻是在山東地區推廣。

  想到這些,朱由楫向萬曆認真建議到,“皇爺爺,孫兒以為要推廣這紅薯的種植,朝廷可以在四川、貴州、南直隸和山東各選一二座府縣,作為試行。”

  “而後,朝廷再根據這幾處府縣的試種情況,再再其他地方逐步推行要穩妥一些。”

  “幾位卿家,你們以為三皇孫的建議是否可行啊?”萬曆將目光從朱由楫身上移開後問到。

  幾人互相瞧了一眼,在朱由楫說話的時候便已經在心裏跟著思考過一番了,所以當聽的萬曆問話,都沒有什麽異議,表示朱由楫的建議可行。

  見幾人都無異議,萬曆微微頷首,“既然如此,那就以三皇孫所言,幾位愛卿回頭針對此事,拿出一個具體的條陳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