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伊凡.佩特林的契丹見聞記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2      字數:2609
  伊凡.佩特林一行人到了禮部衙門,見到了禮部的官員,自然免不了又是一番彼此都感到困難的溝通。

  好在禮部不缺通譯,找了一個會蒙古話的通譯過來,禮部的官員們這才勉強弄明白眼前這些人的身份,感情是某個番邦的使團,來大明京師是想要和大明進行朝貢貿易的。

  行,那就先等著吧。

  禮部很快便將這些人交給了鴻臚寺的官員招待。

  鴻臚,本為大聲傳讚,引導儀節之之意,最早源於秦朝典客,到了漢武帝改名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讚,引導儀節之意。鴻臚寺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複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

  鴻臚寺在大明就相當於後世各國的外交部。

  鴻臚寺在京中有專門接待外使的館驛別院,按照國家和來使身份的不同進行安排。

  鴻臚寺的官員對這些人還算是比較客氣,勉強也算是比較熱情,給伊凡.佩特林他們安置好後,還給他們安排了兩名會蒙古語的通譯。

  伊凡.佩特林他們一行人入城的時候是在未時左右,等他們穿過大半個內城到了禮部,再被鴻臚寺的官員帶到館驛安頓下來,已經是黃昏時分,天色已經摖黑,到了該吃晚飯的時辰。

  招待外使的館驛自然是有配備了相應的廚子什麽的。

  等到用晚飯的時候,伊凡.佩特林他們這些人差點沒把自己的舌頭和碗筷一起給吃下肚子裏去,因為驛館給他們提供的食物都是他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吃過的美食,他們徹底的被東方的美食所征服了。

  雖然不會用筷子,但這一點也不妨礙他們品嚐桌上這些,於他們而言難得的美食。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各種菜式豐富多樣,雖然此時還沒有形成後世的八大菜係,但是卻已經有了大致的劃分了。

  華夏的菜式都講究一個色、香、味俱全,煎炒烹煮、蒸燉燜炸.....各種烹飪手法,還有精致的雕刻和裝盤什麽的。驛館當中自然是不會給佩特林他們這些人安排什麽太好的待遇,上些什麽特別好的菜色給他們的,隻不過都是一些很平常、普通的菜肴罷了,因為館驛當中的廚子也不過隻是一個普通的廚子,太高級的東西他也不會做。

  不過即使是一些再普通不過的尋常菜品,也依舊令伊凡.佩特林他們這一行人大快朵頤。

  “唔.....”尼古拉祭夫一邊不停的往自己嘴裏塞著菜,一邊有些含糊不清的開口道:“契丹人的食物實在是太美味了,我感覺自己來到了天堂一樣。”

  “是的,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契丹人實在太幸福了。”尼古拉祭夫的話很快便得到了他的同伴們的一致讚同,紛紛開口表達自己此刻的想法,討論起了他們這一路上的所見和所聞。

  “我可以對上帝發誓,在契丹吃到的這些食物絕對是我有生以來吃過的最美味的東西!”

  “天呐!”其中一人有些誇張的叫到,“契丹人的這些食物已經成功的把我的味蕾還有肚子給喂得挑剔了起來,真不敢想象到時候回到俄羅斯,失去了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我要怎麽樣才能活下去?”

  皮亞圖卡·基熱洛夫聽後,也感慨著說到,“上帝對契丹人太好了,他們有著富裕強大的國家,居住在高大幹淨的城市裏,還吃著如此美味的食物,說實話,我現在已經有些嫉妒他們了。”

  “不,他們還要口感如此濃烈的美酒!”副使安德烈.馬多夫端著一碗酒大聲的補充道。

  “得了吧,契丹人可不信仰上帝。”

  “好吧,先生們,不管契丹人他們是不是信仰上帝,”皮亞圖卡·基熱洛夫聽後,繼續開口道:“反正心信仰上帝的我已經徹底的愛上了契丹人的美食了。”

  由於長途跋涉,這些人都已經很累了,在用完晚飯後,他們許多人隻是簡單的洗漱了一遍,便都回到了自己的房間裏麵睡覺休息去了。

  隻有做為此行正使的伊凡.佩特林,房中還燃燒著燭火,接著燭火的光芒在桌案上記錄著他們一行人從蒙古地區進入他們所認為的契丹國後,這一路上的各種見聞。

  “尊貴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我偉大的沙皇陛下,這篇日記是我在契丹的都城當中寫的,我們已經遵照您的命令曆經許多的磨難終於抵達了他們的首都。

  我們是傳過韃靼人控製的草原後才進入的契丹。

  這裏果然如同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當中所描述的一樣,契丹的確是一個富饒而又強大的國度。

  我們從韃靼人的草原進入契丹後,又經過了許多的城市還有高山、河流,終於順利的抵達了契丹人的都城——大中國城。”

  在他的筆記中,伊凡.佩特林絲毫沒有吝嗇他對於大明的讚歎和溢美,字裏行間都充滿了深深的仰慕之意。

  “契丹人的城市都修建的特別雄偉和高大,”伊凡.佩特林以欽佩和景仰的筆觸寫到,“比如契丹的亞爾城(這裏指的是懷來),城牆是用石頭築的,雄偉高大,在每個城樓和城門上麵,與前麵幾個城一樣,有大炮、小型火器和衛兵。他們使用石頭炮彈,炮彈比人頭大一些。城門又寬又高,門板也是包鐵的,門上還密布著乳釘。

  還有我們在途中見到了一條被契丹人修建在險要的高山之間,長長的克裏姆林城牆(實際是指的長城),隨行的契丹人向導告訴我們,這是契丹人不惜花費巨大的人物、物力、財力建造這條從海邊延伸到布哈拉的長城,是因為這裏有兩個國家,即中國和蒙古國。兩國之間以長城為界。城牆上築了很多城樓,是為了敵人一旦逼臨邊境,明軍便在城樓上燃起烽火;使人們可以在城樓上和城牆上各就各位防守使用。

  我不得不佩飛這些契丹人的毅力,還有他們這些高超建築技術!”

  “對了,我尊貴的陛下,現在的契丹人管他們的國家叫做‘大明國’,大明國皇帝居住的大中國城建於平原之上,是座石頭城,呈四方形,非常的巨大大。這座城市四麵環河,契丹人名叫禦河。禦河流入紅海。聽當地的居民說,從大中國城到海邊有七天行程,而騎馬繞大中國城一周,也需要行走四天時間!

  大中國城的每個城角和每麵城牆中部,都有著高大的城樓。城樓有鏤花的簷板,漆著各種顏色。城樓上和城門上都有著先進的大炮和炮彈用來守衛著他們的大中國城。”

  “我們得到了契丹大明國官員的熱情接待,給我們安排了非常舒適的住所,還有各種美味的食物,尊貴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陛下,請原諒我,我不得不說他們的食物實在是人間最美味的東西了,以前在我們國內吃的那些食物簡直就沒有拿出來進行比較,他們的食物你隻要吃上一口便永遠也難以忘記了.......”

  “好了,我偉大的沙皇陛下,因為時間和篇幅有限,我的筆記不能再多寫了,但願上帝保佑您,保佑我們可以早日見到大明國的皇帝陛下,也好早一些完成您交待給我們的任務和使命,盡早的回到俄羅斯向您複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