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為了永樂大典想刨祖墳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1      字數:3166
  將香皂買賣的事情安排的明明白白,在他給萬曆畫下的藍圖中,未來香皂將會成為大明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一種用品,屆時香皂銷售至大明全境的時候所得的利潤是非常龐大的。

  在他畫的藍圖中,廠衛、勳貴和商人,甚至於包括農戶都有他們的位置分工,他隻是將大致的東西安排好,其他的自然會有人去完善。

  況且還要先對勳貴和晉商之流的薅一把羊毛,交給廠衛去做是最簡單和省心的,這幫家夥什麽陰招、損招都可以想得出來,朱由楫隻需要事先限製了他們的暴力血腥手段就可以了。

  接下來的事情朱由楫便不再取管了,隻是安心的呆在宮內,繼續的每日堅持練習後世的PLA格鬥術,在文華殿和其他四隻小朱一起上課學習。

  因為帶著後世的記憶,所以朱由楫在文化學習上比起其他四隻小朱來要快的多,就拿論語來說,其他四隻小朱還在搖頭晃腦、辛苦背誦理解的時候,整本論語倒背如流他不敢說,但是要理解整本論語當中的道理什麽的卻是毫無壓力。

  孫承宗對朱由楫的學業進展非常滿意,因此時常向萬曆誇獎他;加上朱由楫無論待誰基本上從來沒有皇孫的架子,對誰都很禮貌尊重,同時也使得朱由楫在宮外文官集團中留下了一個皇孫好學、彬彬有禮,少有賢名的評價。

  皇宮之中的藏書較少,種類比較單一,萬曆禦書房和慈慶宮朱常洛書房中的藏書都被他翻閱了一遍,已經無法滿足朱由楫的閱讀需要了。而且朱由楫一直都在惦記著《永樂大典》這本書,這本書可是中外學者共同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百科類全書,這本書已經不僅僅隻是一本書籍了,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總結和代表!

  可惜因為保管不善,皇宮失火,和戰亂以及蠻夷的入侵,導致《永樂大典》這部曠世巨著幾乎全部失傳,僅有部分殘卷還散落在世界各地,大部分還被收藏在國外的博物館中。

  問過孫承宗,才知道大明藏書最多、最全的地方乃是翰林院和皇史宬。尤其是皇史宬中存放著大明曆代皇帝的實錄、聖訓、玉碟和詔書之類的文檔,另有大量搜刮而來的曆朝文獻、典籍。

  而且很多都是絕版,甚至於是有些已經失傳的典籍,都很有可能在皇史宬找到。

  這裏麵就包括了在嘉靖年間謄抄的《永樂大典》副本。

  在得到萬曆批準後,朱由楫便在專人的陪同下,迫不及待的跑到了皇史宬中,找到了存放永樂大典的地方。

  到了地方後,朱由楫隻能用震撼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他眼前,整個區域能夠看到的所有書架,幾乎全是存放的《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分門別類!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每一冊每一卷上那泛黃的書頁

  ,每一個尚存墨香的文字,都代表著華夏悠久的曆史與文脈的傳承!

  這部曠世奇書,是世界文明的財富,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隻是朱由楫還沒有興奮幾分鍾,掌管皇史宬的公公就告訴他,皇史宬中的《永樂大典》副本抄錄不全,多有佚失,正本並不在皇史宬中。

  大典正本,全書應有22,877卷,共計11095冊。但是皇史宬中所收藏的抄本隻有8,000冊。

  這不禁讓朱由楫想到了一個被很多學者所采納的傳聞,《永樂大典》的正本陪葬在了嘉靖的永陵中。

  嘉靖皇帝十分喜歡《永樂大典》,經常隨身攜帶,翻閱查找驗方。因為這貨崇道,經常在皇宮中修仙煉丹,而且最奇葩的是這貨為了煉丹,竟然收集宮女們的天葵用來做藥引。

  這麽奇葩的腦回路,《永樂大典》被嘉靖帶到了皇陵中給他陪葬,似乎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啊!

  朱由楫有些蛋疼的想到,《永樂大典》正本不會真如曆史傳言那般被嘉靖帶到他的永陵中去了吧?又想起有傳言謄抄工作在隆慶初年才告成,正本被歸還南京,貯文淵閣,副本別貯皇史宬,於是不死心的問到:“正本可是在南京的文淵閣中?”

  “不敢欺瞞皇孫殿下,正本多半亦未在南京文淵閣中。”

  朱由楫頓時覺得自己眼前的這老太監怎麽看怎麽討厭了,這老貨的回答讓他原本見到《永樂大典》的激動與興奮瞬間就消失了一大半。

  揮揮手表示自己不用他伺候了,隨意捧了一冊大典放在一旁的桌案上,一邊翻閱一邊在自己腦海努力的回想著後世關於《永樂大典》的記載與傳聞,分析著大典正本毀於戰火和陪葬永陵這二者的概率分別有多大。

  毀於戰火可能性不能說不大,畢竟整個明末清初的華夏幾乎是處處烽火,到處都在打仗,大明官軍和農民軍在打,明軍和清軍在打,農民軍和清軍也在打,反正亂得是夠可以的,就跟一鍋粥似的。

  要是在這期間被毀壞了倒也說的過去,但是既然剛剛掌管皇史宬的老太監說南京的文淵閣中也沒有大典的正本,那這樣一來唯一的《永樂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帶到永陵當中做陪葬品的可能性起碼在70%以上了。

  朱由楫雙眼雖然盯著眼前的書頁,卻是有些心不在焉的翻動著,腦海中在不斷的捋著後世關於《永樂大典》的相關記載。

  《永樂大典》原稿在正統十四年,南京文淵閣大火的時候被付之一炬。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正本差點被毀,四十一年,嘉靖召選書寫、繪畫生員109人,正式抄繪,耗時六年,於隆慶元年四月將副本抄寫完工。

  蟎清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的時候,發

  現《永樂大典》副本缺失2422卷,有千餘冊已經不知所終。三十九年,四庫全書纂修官黃壽齡私自將《永樂大典》六冊,帶回家中,途中失竊。

  光緒二十年,龢入翰林院查點的時候,《永樂大典》僅存八百餘冊。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外國使館,6月23日,位於英國使館北鄰的翰林院遭縱火,《永樂大典》幾乎全部遭到焚毀.......

  越是在腦海中回想於《永樂大典》的相關曆史記載,朱由楫就越發覺得心裏邊兒有些堵得慌。這麽一本曠世奇書、煌煌巨著竟然就這樣絕大部分或毀壞、或遺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實在是太可惜了,難怪後世爺爺隻要一提到《永樂大典》總是免不了扼腕歎息一番。

  若是在自己後世那個年代,《永樂大典》還存世的話,華夏許多失傳的技藝或許都將被國家一一複原現世,國家在許多成麵上或許就不會有那幫白皮的歐美國家什麽事兒了。

  朱由楫一個人在皇史宬中呆了大半日,厚厚的一冊被他翻閱完了,裏麵的內容他是一個字也沒有看進去,越看反而越讓他覺得糟心,再也沒有心情看下去了,索性將書冊一合給放回了原位。

  特別是想到正本很可能真的陪葬在嘉靖的永陵當中,副本到後世最終隻有一些殘卷散落在世界各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後世的記憶告訴他,國家曾經有組織過考古團隊運用後世先進科學儀器,專門對嘉靖的永陵進行過遙感探測,探測結果是:永陵地宮內部已經全部積水,若是真的如此,那麽後世可就真的再也不可能見到《永樂大典》的全部內容了。

  合上書籍的那一瞬間,朱由楫在他的腦海中突然閃出一個瘋狂的想法,自己以後要不要找借口帶人把嘉靖的永陵給刨了,看看裏麵究竟有沒有《永樂大典》正本。

  若是有的話就直接多謄抄幾本,就不虞無法保存傳承下去,也不用擔心後世的中華人們無法見到它了。

  隻是,這個想法不光瘋狂,而且還很危險!

  這要是讓人知道了他有這想法,他就不用在大明朝混下去了,基本上可以直接去下邊親自找嘉靖證實一下《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在永陵之中了。

  但是《永樂大典》正本的誘惑力實在太過巨大,此等中華曠世奇書,煌煌巨作要真隨著嘉靖皇帝陪葬,卻使世間再無可能得見,隻要一想到這兒,他就覺得自己蛋疼、心疼,全身上下,從靈魂到肉體無一處不疼。

  朱由楫覺得,如果不能讓《永樂大典》完整的保存並傳承到後世,自己這就是在對華夏先祖,中華文明,還有中華民族後世的人民犯罪!

  因此,這個瘋狂而又危險的想法,僅僅隻是被他牢牢的給壓在了心底下,卻並沒有讓這個想法就此作罷的打算!

  這想法現在要是讓萬曆知曉了,自己估計會被萬曆砍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