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董卓之誌
作者:張浩古      更新:2021-04-12 03:01      字數:5123
  開心歸開心,我接下來還要跟李傕郭汜去好好談談。小劉協不但給了我新野令的官職,而且給了我【王道】這個技能,他跟我商量的事情,又對我大有好處,這件事不得不辦。

  而李傕郭汜賈詡三人這時候也依然等在殿外,似乎也對我非常重視。很快我就跟著這三人來到李傕府中。坐定之後,李傕給我斟了一杯酒。

  “張將軍,我兩個侄兒喪命,心中悲痛,不得不處罰將軍,還請見諒。”說罷,一飲而盡。

  我急忙也喝幹了麵前的一杯酒。卻聽李傕繼續道“我也深知,這次的事情不怪張將軍。但我又不得不如此,否則對不起兩個侄兒。不知張將軍從宮中回來,聖上對你說了什麽?”

  聽到李傕一問,我不由遲疑。正在心中思量應該如何回答,卻聽李傕又道“其實張將軍也不用說了,聖上說什麽,我的心裏清楚得很,也不用為難張將軍。今天我就給張將軍交一個底,無論聖上對張將軍說了什麽,也無論張將軍如何抉擇,我們對張將軍的心思依然如故。無他,今日天下英雄,除了溫侯和將軍,沒有幾個真為朝廷作想。”

  我不由點頭道“除了劉備劉表劉焉之外,這一次末將也算見識過天下英雄了。”

  李傕冷笑道“正是如此。其實不光諸侯,當今聖上雖然聰明,卻也有一個繞不過的坎。”

  我的心裏不由一動“卻不知李將軍所言,是一個什麽坎?”

  李傕繼續冷笑道“張將軍應該知道,煌煌大漢四百年,哪一天朝廷中曾經消停過。當初董公曾經認真思索過這個問題,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皇帝的權力太大,他想用誰就用誰,所以每個皇帝,最終總會用到一兩個壞人,除了武帝活得長,自己解決了問題之外,其他皇帝,無論賢愚,最終都沒有逃過這個坎。”

  我立刻大為點頭“董公所言甚是也。隻可惜董公宮闈,殘害軍民,最終不保。”

  李傕大聲道“非也。將軍若如此想,大非也。其實董公宮闈是真,殘害軍民則完全是無稽之談。關東諸侯為了抹黑董公,四處散播流言,就連溫侯都相信了。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倒是宮闈實有其事,但這也事出有因。董公當年的紅顏知己被選入宮中,做一個下等的宮女,日日以淚洗麵。董公知道這事之後,就發誓一定要報仇,不但要奪回自己的紅顏知己,而且要還以顏色,也要奪走皇家的女人。我西涼男兒,說到做到,董公最終實現了他的夙願。”

  聽到這裏,我不由心中大為震動。沒錯,曆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董卓宮闈事出有因,但後世的史家卻不好下筆,如此就隻好再給董卓安排一個殘害軍民的罪名。而董卓在朝中殺人,多半也是因為那些自詡忠臣的大臣不堪受辱,出來大罵,結果被董卓殺了。當然,這隻是一個可能性。事實上曆史上類似的事件還是被史官如實記載了下來的,史官也不需要為皇家遮遮掩掩。這件事情隻可以說在遊戲裏可以這樣理解。在流氓作者的指使之下,係統要如此設定,誰也沒有辦法。

  所以此時此刻,我也老老實實地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將軍所言,實在危言聳聽,但又似乎並非空穴來風,不知將軍還有什麽證據沒有?”

  李傕大笑“這種事情,當然要他們舉出證據,董公又沒有說他們是壞人。不過在這一點上麵,他們倒是有證據的,說董公有一次派兵出去洗劫了一個市鎮,將百姓的頭顱當做匈奴人的頭顱,以冒充軍功。但這個證據有著明顯的漏洞。首先將軍可以翻查朝廷檔案,董公在時,從來就沒有對匈奴人作戰的記錄,也沒有我西涼軍立功的記錄。而且以董公當時的地位,根本就不需要冒領任何軍功。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諸侯中間的確發生了屠城的事情,二是董公的確也殺了不少人。諸侯是誰在屠城,這一點還沒有回報,我們還在調查。肯定是有這種情況的,否則我們的敵人也不會利用這種讓人發指的行徑來栽贓董公。而對於董公殺人,所殺之人都是司州和雍州的豪強,平素欺男霸女,無惡不作,董公殺之,乃替天行道也,何過之有。對於這件事情,將軍可以繼續查證。”

  經李傕這樣一說,我的心中也有些疑惑了。不過我還是問道“傳聞董公縱軍搶劫,將財富藏於郿塢,不知將軍又有何說?”

  李傕笑道“這件事情也是有的,但所搶劫者,同樣為兩州豪強,殺其人而奪其財,一半為軍中自用,另外一半為救濟百姓也。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董公如果不聚集一點財富,如何救民於倒懸。關東諸侯和豪強餘孽一拍即合,大肆攻擊董公,用心實在險惡也。”

  至此,我不得不承認,李傕暫時說服我了。但他這隻是一麵之詞,我還需要繼續查證。我不由又提出了我的疑惑“這些攻擊董公的言論,存在很久了,如果將軍刻意編造說辭,時間上完全來得及,我還是不能驟然相信將軍。”

  李傕再次笑道“張將軍能有這個想法,實在是人之常情。實際上如今天下悠悠之口,皆在傳說董公之非,若非我等知道內情,就連我等也難辨真假。敗者為寇,就連如今我西涼軍勝了,也照樣可以被小人之口攻擊成賊寇。未來的曆史,不知道還會給我西涼軍將士編排些什麽罪過呢。這一點請拭目以待。”

  李傕這段話再次讓我心中一動,莫非後來李傕郭汜的那些惡行,也是被人栽贓不成。想來想去,有一點是李傕應該還沒有準備好的,且問問他看看“照將軍如此一說,西涼軍自董公到將軍等以下,莫非都是替天行道,鋤強扶弱,可以讓人欽敬的麽?不知道董公和公等在這方麵有什麽作為?”

  李傕大笑“張將軍真非凡人也。這一問問得好。且聽我慢慢道來。首先張將軍應該知道,如今天下悠悠之口,攻擊董公還有一個看上去不是很重要的細節,那就是董公當初剿滅黃巾賊並不積極。而這也恰恰反證了董公不欲與起義軍為敵。同時張將軍還要知道一件事,董公之所以擁有進軍長安的資本,恰恰也是因為作戰有功。而董公的勝仗,都是在涼州打的。這充分說明了一點,董公善打外戰,而不屑於鎮壓民眾。”

  我聽得不由肅然起敬“將軍說的是,董公之行,實乃振聾發聵也。又聽有傳聞說,董公剿黃巾時,被劉備等所救,反而不正眼看他們,卻是為何?”

  李傕冷笑道“他忠於他的皇帝,董公忠於他的黎民,道不同則不相為謀。”

  這一次不由得我不鼓掌“不管將軍所說是否真實,單單將軍的說辭本身,就體現了將軍的拳拳之心。這一點我不能不鼓掌。”

  卻聽李傕微笑道“張將軍鼓掌鼓早了,實際上董公和西涼軍的義舉,這才是一個開始。董公唯一的錯誤,就是不應該衝冠一怒為紅顏,自毀西涼軍大好前程。否則今日局麵,有董公在,會好很多。我再問張將軍一個問題,你可知道,董公為什麽會廢少帝?”

  我笑道“這一點包括董公的敵人也承認,實乃陳留王更加聰明,更適合治國。”

  李傕大笑“這就對了。試想江山社稷,交給皇帝一人,已屬後患無窮。而皇帝又隻在一家人中,這更是危險萬分。如果在這一家子人中找出的還不是最聰明最仁慈的,那就更加麻煩了。所以董公看到大漢朝要交到少帝這樣的皇帝手中,陳留王反而要埋沒,心中實在難安。加上西涼軍的責任本就是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所以董公奮然另立陳留王,以雷霆之行,震懾群臣,實乃為大漢朝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

  我不得不再次鼓掌“董公這件事,做得很對。隻不過董公因為這件事濫殺無辜,就太過分了。如果能夠做得更加完美一些,豈不更好?”

  李傕聞聽此言,騰身而起,重重地捶了一下桌子“董公之冤,莫過如此。哦,不好意思,我不是針對張將軍。實乃這種議論太氣人了。張將軍應該知道,廢立皇帝,阻力有多大,若沒有雷霆之行,不但事情難成,而且會給董公和西涼軍招來禍患。董公所殺,皆是朝廷中酸腐之輩,非殺之不能控製局勢。而且董公也不是亂殺,袁紹、袁術兄弟,不就被董公放過了麽?若非如此,又豈能有這兩兄弟糾集關東諸侯討伐董公之舉。盡管其事不成,但終究給西涼軍帶來禍患,流言不止,恐怕千百年後,也沒有人知道實情了。而且董公也因此被殺。可歎啊,董公雖然以大義打動了溫侯,溫侯卻錯聽小人言,斷送了我西涼軍大業。”

  我不由好奇道“將軍所言西涼軍大業為何?”

  這一次李傕終於正色道“當初董公遊曆天下,廣交豪傑,就立下天大誌向,保邊疆、安黎民,使朝中有賢良,奸佞不得行,壯士能用命,清流之道能行,庶幾民無饑者,匈奴不過陰山,羌人難侵西涼。如此天大誌向,卻甚難實現,所以董公投軍西涼,奮身殺賊,聚集豪傑,待機而動。黃巾起時,董公大為振奮,本以為黃巾勢大,一旦得到天下,以大賢良師之賢,心願能夠得了。不料清流於此時被朝廷赦免,群起效命,生生將天下大治的大好機會斷送了。為此董公泣血號哭,不得不繼續積攢力量,思量以自身實力實現誌向也。終於何進與十常侍交惡,董公趁機領軍入京,風雲際會,獨掌兵權,從此可以有所作為矣。董公歿後,我等常受董公教誨,不欲其大業虧於一旦,不得不趕走奉先,重掌朝政,至今不敢忘董公之誌也。”

  聽到此處,我不由肅然起敬。前前後後想起來,李傕所言,嚴絲合縫。可見從前對於西涼軍,我們是偏見太多了。但我還有一事不明,於是問道“既然董公當日擁立聖上,今日聖上卻為何與將軍等勢同水火?”

  李傕哈哈大笑“如果我是他,也會與西涼軍勢同水火。這不怪他。但董公之誌必須實行,大義所向,也隻得委屈他了。先前我已經跟張將軍說過,漢家天下,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皇帝權力過大,隨時會因為他一念之差,用一些奸佞小人。所以董公思來想去,必須限製皇帝權力。朝廷必須有一種符合董公大義的力量,能夠隨時限製皇帝亂搞。董公當時是那樣做的,現在我等也那樣做。如此一來,聖上感到有些憋悶也就絲毫不奇怪了。其實聖上有些糊塗,要是他落到關東諸侯手裏,那才真叫生不如死。如今天下大勢,已經到了人人想做皇上的地步,我等隻是要為天下黎民做事,跟那些奸賊相比,我等對聖上要客氣多了。董公說過,這叫做挾天子以安黎民。”

  我再次擊掌讚歎“好一個挾天子而安黎民。其實董公這樣做,是不是太麻煩了些?要知道無論是董公還是將軍,都可以廢掉聖上,自己來做皇帝,這樣豈不是更省事?”

  李傕大笑“這不是將軍的真心。我等從將軍舉止,已經知道將軍自己坐到這個位子上,也不會這樣做的。無他,漢家四百年天下,雖然老是出毛病,但總的來說,人望還好。當初高祖提三尺劍斬蛇起義,以反抗暴秦起家。此後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早已讓黎民百姓和清流歸心。無論我們要實現多大的誌向,能夠借用漢家的力量還是必須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大賢良師那樣的人物,最終的下場張將軍也看到了,試想董公和我等比大賢良師何如?所以董公思來想去,將漢家天下廢物利用,借他的皮囊實現我們的誌向,這是最好的辦法。”

  我不由歎道“董公實乃神人也。能夠做如此安排,真乃蒼生之幸。幸好將軍等還在,董公之大業繼承有人,百姓有福了。”

  卻聽李傕忽然用筷子敲擊酒杯,作歌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罷李傕道“此歌乃我等心情真實寫照。西涼軍創於董公,然董公之大才,我等實不如,今日困守一隅,前路多艱也。近聞張將軍得溫侯戰神傳承,又聞將軍之才智勝過溫侯。若非將軍,溫侯今日不定依附於哪個諸侯矣。董公之誌,實需要張將軍如此人物繼承也。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我頓時呆住。萬萬沒有想到李傕今天請我來是這個目的。急忙道“將軍謬讚了。末將護送傳國玉璽不力,致使兩位李將軍捐軀,心中慚愧的很,何德何能,可以得到將軍青睞?”

  這時候一直沒有說話的賈詡終於說話了“張將軍所言也是實情。其實大司馬之意,也不是讓張將軍立刻統領西涼軍,而是想張將軍先出去曆練一下。等到將軍能夠讓西涼軍歸心的時候,再來統領西涼軍。”

  郭汜也道“沒錯,我等一門心思,就是要讓張將軍建功立業。正好這次聖上肯定想要重用將軍,如果我等啟奏聖上重用將軍,聖上一定會順水推舟,那時候將軍就可以得心應手了。”

  卻聽李傕道“張將軍不要懷疑我等誠意。以公來說,董公之誌,除了將軍無人能夠實現。從私來說,將軍乃是一棵大樹,我等隻有在將軍這棵大樹下,才能永遠涼快。從現在開始,我等三人,即聽從將軍號令。”

  我猛地一拍桌子“娘的,我幹了。卻不知三位想要如何啟奏聖上?”

  賈詡微笑道“聖上的想法,無非是想到並州目前空虛,正好派將軍過去接收。另外,讓將軍加入羽林軍,可以隨時保駕。而我等還有一個計較,自從我等出涼州之後,後方空虛,此前馬騰韓遂已經在計議拿下涼州。北宮伯玉和李文和、邊章等人也都在覬覦,所以我等想保奏將軍為雍州、並州、涼州列牧,兼羽林軍遊帥,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我頓時哈哈大笑“如此一來,豈不是司州、雍州、並州、涼州四州,全都被西涼軍和溫侯控製了?”

  賈詡大笑“正是如此。如今溫侯與西涼軍結盟,將軍又是我兩大勢力的聯盟關鍵。如今將軍已經為我西涼軍實際上的主公,牢牢盤踞這四個州,加上劉焉的益州,劉表的荊州,和劉備的平原郡,何愁大事不成。”

  我仔細推敲一下,大漢朝的半壁江山,的確就這樣掌握在手裏了。開心更加寫在了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