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阮隆之教
作者:雀同      更新:2020-03-18 23:48      字數:2205
  馬車幽幽的向前行進,這幾日,康仇依舊向往常一樣護衛在馬車左右,而阮隆卻話少了許多,讓劉眾感覺怪異。

  前麵有個驛站,再往前就是韓國的土地了,休息一晚再上路才是明智之舉。

  飯間,一行人向往常一樣用餐,阿三依舊賤兮兮,康仇依舊冷漠嚴峻,怪老頭依舊裝高人,裝長者,隻有阮隆反常了許多。

  “阮隆賢士,多吃點肉,聽說韓國的桃子又大又喜人,阮隆賢士愛吃桃子,到了韓國,一定要多買些。”

  劉眾給阮隆夾了一大塊肉。

  “謝君上。”

  阮隆低著頭,開始食用劉眾給他的肉,依舊不多言。

  “將軍想買桃兒?那可找對人了,我阿三別的本事沒有,做生意那是一流的好,將軍等著,到了韓國,絕對少不了各位的桃子吃。”

  阿三這人雖然聽招人煩,但真的是對劉眾忠心耿耿,但劉眾的心思,現在不在他身上。

  等一行人用過飯,各自回到房間裏休息,劉眾思來想去想不明白,起身向房間外走去。

  阮隆的房間緊閉,房間裏已經沒有燭火光,像是已經休息了。

  蹉跎良久,來到阮隆的房間外,輕敲房門。

  “誰呀!”

  房間內傳來阮隆的詢問聲。

  “阮隆賢士可曾休息?劉眾有一事想向賢士請教。”

  即便阮隆叫他君上,但阮隆依舊不是他的下人,更不像阿三一般跟著他出生入死,充其量也就是阮隆欣賞他,想要跟著他,幫助他,對人的尊重是必須的。

  “君上且等下,我這便給君上開門。”

  房間內亮起了燭火光,阮隆吧房門打開。

  “君上請進來。”

  劉眾走進房間,“阮隆賢士在齊國,是齊王渴望得到的大才,卻跟隨劉眾顛沛流離,劉眾深感愧疚。”

  “君上,阮隆擇君上,是阮隆的決定,君上對阮隆來說,是保護傘,更是舒心之人,阮隆為君上做事,心安。”

  曾經在齊國宅院裏,阮隆已經表明了心意和處境,劉眾當然清楚。

  “阮隆賢士一路隨我出謀劃策,為劉眾分憂解難,劉眾感激賢士,隻是最近劉眾有一事不明,望賢士解答。”

  “君上請講。”

  “賢士自離魏國大梁城後,一直少言寡語,為何?”

  阮隆對他推心置腹,問題無需拐彎抹角。

  阮隆聽了劉眾的話,有些沉默,良久,才慢慢回答,

  “如今的君上,越來越像個君上了。”

  阮隆站起身,關上門窗,又轉回來,

  “君上在大梁與公孫衍設計範雎一計,雖為大局而設,卻讓人懼怕,君上之計策,狠辣獨到,非賢者之為啊。”

  劉眾聽著阮隆的話,頓時一愣。

  他也是臣子,是燕國的臣子,燕王為大局,為實行樂毅的計策而打壓他,才導致劉眾出使齊國,但這件事,又怎麽能不讓他失落呢。

  如今阮隆跟著他,他設計範雎之計,心裏沒有看法,那確實不正常。

  “賢士教導的是,劉眾之計,非君子之為,非賢者之仁,望先生多提點劉眾。”

  現在這種情況,劉眾不能反駁阮隆,越反駁就會越失人心。

  “尚書中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上雖非恃力,卻是權術之謀,謀的是範雎之心,卻會讓追隨者懼怕,若事情敗露,君上將會失人心啊。”

  阮隆有些語重心長。

  劉眾站起身來,向阮隆行了一禮。

  “賢士對劉眾,好比水潭之影,時刻提點劉眾,請賢士受劉眾一拜。”

  阮隆這麽說,等於已經完全把心交給了他,跟他去秦國的人雖少,但兵不在多,在於精,凝聚的力量,要超過數倍散漫的力量,他怎麽能不感動?

  “君上之為,乃是君者之為,君者,為天下謀,非賢者為名之謀,然君上乃是燕國臣子,無百姓護佑,為天下謀,雖名動一時,久之,卻會被天下唾棄,

  若君上要為天下而謀,當有百姓護佑方可,臣子之謀,適可而止,商鞅之死,前車之鑒。”

  突然劉眾有些不認識眼前的阮隆了,阮隆是法家之人,竟然說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卻是做人的至高之點。

  見人就罵的阮隆,卻在教他怎麽做人,怎麽能不讓他重新認識眼前之人?

  商鞅之誌,誌在天下,把秦國治理的妥妥當當,自己卻落個身敗名裂,士人雖敬仰,卻不敢覆轍。

  “賢士之言,劉眾謹記在心,求賢士繼續教導劉眾。”

  身邊有一麵鏡子,事事都提點著自己,能無憂啊。

  他可不能有事,身邊還有穀倪需要照顧,燕國有老爹和夫子牽掛著他,他涼了,那夫子和老爹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不過劉眾並不知道範雎的下場,也不知道公孫衍竟然為此事而殺人,戰國時代的狠辣,要遠遠超過他這個現代人,或許這也是阮隆願意跟著他的原因。

  “君上如此待阮隆,是阮隆之福,阮隆之幸。”

  阮隆站起身來,對劉眾行了一禮。

  孟嚐君收門客,來著不拒,通吃同住,不分彼此,所以門客眾多,盡心為孟嚐君出謀劃策。

  在戰國,孟嚐君就是榜樣,劉眾自然要有樣學樣。

  第二天早上,一行人開始上路,阮隆也恢複了往日的活躍。

  前麵就是韓國的關隘了,韓魏之間也非友國,也經常相互攻伐,隻是三晉之地,血脈相連,即便再大的仇怨,麵對秦國,也會統一戰線。

  過關隘要接受查看,劉眾拿出公孫衍給的通行牌,那將領立馬向劉眾行禮。

  “相邦申不害說,見了劉子,要禮遇,韓國將士不會對劉子無禮。”

  申不害,法家,韓國相邦,一個改變了韓國性情的士人,也是正式讓韓國從一個熱血耿直的國家,變成一個老謀深算的國家,雖然為韓國出了不少力,卻也因此讓韓國走上不歸路。

  “劉眾謝過相邦。”

  劉眾還了一禮。

  對韓國而言,秦國乃是大敵,凡是與謀秦國者,皆是友人,反正隻要別讓韓國出力就好。

  公孫衍給申不害的書信,想必已經寫清楚了劉眾去秦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