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美越戰爭1
作者:滾石大帝      更新:2020-03-01 13:30      字數:3580
  李耀輝繼續說:“從戰後的影響來說,我們美國損失慘重,中國也是損失慘重,蘇聯得到了大便宜,戰後,蘇聯將中國拉攏了過去。也可以這麽說,為了獲得蘇聯的支持和援助,中國跟我們美國在朝鮮打了一仗,這是中國給蘇聯的投名狀。既然傑裏·巴斯給我普及了朝鮮戰爭的曆史知識,那麽我來幫助這位先生回憶一下美越戰爭的曆史。”

  越南戰爭(英文:Vietnamar亦稱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稱之為越南抗美戰爭,又稱:越南抗美救國戰爭)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11月至1975年3月間冷戰中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老撾、柬埔寨。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並統一了越南全國。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中則被日本占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胡誌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向法國宣布獨立,於1945年9月2日在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在此之後的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國的支持下在西貢建立了越南臨時政府(南越)並就任國家元首。

  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收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豔政權。

  1955年10月26日,吳庭豔組織了公民投票,結果有98%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的王位,於是廢除保大的王位,成立越南共和國。南越得到法國、美國、英國和台灣當局的支持,北越則得到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劃界,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最後,美國和南北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南北分治並采取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製度成為事實。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麵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製”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支那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誌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係,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魯門總統批準了一份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即48-2號報告。該報告使美國堅定地建立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這份文件建議“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的注意”。

  1950年和1952年,從遏製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先後出台了《美國對於印支的立場》和《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和行動方針》,認為印度支那衝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義。根據這兩個文件的建議,美國有責任在東南亞采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在印度支那的法國人,阻止共產黨進一步擴張,以保護美國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首次使用“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個術語,以說明阻止印度支那淪陷的必要性。

  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征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豔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製北越共產黨政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肯尼迪主政時期,“多米諾骨牌效應”理論更是美國對越政策和全部冷戰戰略的指導思想。肯尼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聲稱如果“赤色浪潮”淹沒了越南,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

  在約翰遜時期,美國政府主張應當不斷加強對印度支那,特別是越南的幹涉和滲透。1960年11月,約翰·肯尼迪當選為美國總統後繼承了哈裏·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兩位總統在10年前製定的介入越南戰爭的政策。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曆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年)為美國助越戰爭時期。

  第一階段

  1955—1960年

  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南越扶植吳廷豔擔任總理,建立親美民主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豔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北越共產黨。

  1959年,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推翻越南共和國,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越南共和國,組織武裝顛覆越南偽政府。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支持推翻越南共和國政府的各組織組成,實際上由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控製。

  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中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對越南共和國進攻。此時,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製了越南共和國的大部分農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腐敗導致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豔的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擴大勢力。

  第二階段

  美國介入

  主詞條:北部灣事件

  1961年4月底,肯尼迪在決定增加駐越軍事顧問和派遣首批美國特種部隊的同時,下令進行強化的秘密戰。5月14日,美肯尼迪下令派遣400名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和100名軍事顧問進入越南南方,標誌著特種戰爭的開始。8月,美國軍事顧問受命伴隨南越營規模甚至連規模的分隊遂行野戰任務。不久以後,美軍飛行員開始展開轟炸行動以支援南越軍隊的作戰。

  1962年2月,越共軍隊第一次擊落了美軍直升機,美陸軍又派遣了更多的重裝直升機作為反擊。

  從1963年11月到1965年1月,在西貢共發生了三起政變,並存在過五個新的政府。

  1963年,南越政權內訌加深,美國策劃軍事政變推翻吳廷豔,隨後楊文明、阮慶等軍人相繼上台執政。

  1963年下半年起,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作戰急劇加強,美國的“特種戰爭”瀕臨破產。軍事形勢的惡化促使肯尼迪政府考慮戰爭升級。12月中旬,麥克納馬拉從西貢帶回計劃草案,經五角大樓“反叛亂”專家維克托·克魯拉克少將為首的一個部際委員會審議修改,成為“34A行動計劃”。1964年1月16日,約翰遜予以批準。

  “34A行動計劃”自2月1日起實施。同時派美國驅逐艦在北部灣(東京灣)進行代號為“德索托”的海軍巡航。

  截至1964年,美國特種部隊共建立了18個民間遊擊自衛隊監視營地,到1965年的時候,共裝備了近2萬名民間遊擊自衛隊武裝人員。

  1964年春天起,北越開始作人民軍進入南方作戰的準備,包括對擬派遣部隊進行特別軍政訓練。

  1964年12月,325師第95團到達南方,這是部署在南方的第一支人民軍部隊。自從倒吳政變以來的約半年裏,南越41個高官換了35個,其中10個省在3個月內換了3至4次高官。同期內幾乎所有重要的軍事指揮崗位都換了2次人。普遍和頻繁的官員更迭嚴重削弱了西貢政權的政治、軍事能力。

  1964年初,南越形勢的惡化使美國製訂轟炸北越的方案。這一方案包括軍事和政治兩方麵。軍事方麵的計劃工作由太平洋美軍總司令部承擔。到4月下旬,計劃已擬訂完畢,代號“37一64行動計劃”,並已獲參謀長聯席會議批準。

  1964年7月上旬,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公開提議重開日內瓦會議實現越南問題的政治解決,短時間內得到法國、柬埔寨、北越、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蘇聯和中國的支持。

  7月30日夜間,執行“34A行動計劃”的南越海軍突襲隊乘美國炮艇,襲擊了東京灣內兩個北越島嶼—義安省海岸外的紐島和清化省海岸外的循島。紐島和媚島被襲時,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正北上東京灣,執行“德索托”電子偵察任務,下午5時許,發現並追擊馬多克斯號的北越魚雷快艇向該艦開火。馬多克斯號隨後回擊,擊沉其中1艘。與此同時,停在附近海麵上的航空母艦“提康德羅加號”出動艦載飛機,炸傷另外2艘。

  8月3日午夜,在馬多克斯號和特納·喬伊號進入東京灣後,執行“34A行動計劃”的南越海軍襲擊了北越海岸的兩處軍事設施。8月4日下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決定立即對北越發動“報複性轟炸”,當晚,美國艦載戰鬥轟炸機經60餘架次轟炸,擊沉或重創25艘魚雷快艇,摧毀榮市附近絕大部分儲油罐。這是美國對北越第一次公開的武裝進攻。

  9月,約翰遜批準恢複在東京灣的“德索托”巡邏行動,並於10月命令支援南越對北越實施海上攻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