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張俊平再次進言
作者:向天行      更新:2020-03-18 20:38      字數:2202
  “陛下仁慈隨和,平易近人,願與民同樂,這是天下臣民的福氣,臣豈有阻止之理?”張俊平連忙躬身答道。

  “哈哈哈!張愛卿說的好!朕作為天子,自然要與民同樂!”趙恒高興的大笑起來。

  看看,看看!這才是真正的忠臣,說話就是這麽的好聽!

  “陛下,臣想問都還有誰伴駕前往?”

  “就朕和愛妃!張愛卿伴駕,再安排幾位侍衛高手隨行即可!”趙恒心裏高興,對張俊平越發的和顏悅色。

  “陛下,臣請陛下和聖人帶上大王一同前往!”張俊平再次躬身上奏。

  “帶上禎兒?”

  “左庶子慎言,大王年幼,尚不能分辯是非,此時出宮,萬一沾染民間不良風氣……”劉娥板著臉沉聲說道。

  劉娥的意思是,趙禎還小,出宮萬一學壞了怎麽辦?

  趙禎就是劉娥的逆鱗,是劉娥的軟肋,隻要涉及趙禎的問題,劉娥總是會方寸大亂,說一些,做一些不太理智的話和事情。

  這也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聖人過濾了!大王又不是私自出宮,而是陪在陛下和聖人身邊!

  臣此奏,也是希望大王能跟在陛下身邊,見識學與民同樂的仁愛之心!

  與教育而言,沒有比父親的言傳身教更好的教育方式!”

  “哈哈哈!張愛卿說的好!禎兒也不小了,也是時候見識一下外麵的世界了!

  朕準奏了!”趙恒聽了張俊平的話,心裏高興,大笑著同意了張俊平請求。

  劉娥想到此次出宮隻是觀看鬥牛比賽,趙禎出宮也是一直跟在自己身邊,也就不再反對。

  “陛下英明!”目的達到了,張俊平也不再多說什麽,躬身稱頌道。

  張俊平離開後,趙恒想到張俊平剛剛說的最好的教育就是父親的言傳身教,便讓周懷政把趙禎叫過來,準備考教一番。

  “兒臣見過爹,見過大娘娘!”趙禎恭敬的給趙恒,劉娥行禮問安。

  “禎兒近來學了什麽?”

  “兒臣近來跟隨向師傅學習《孟子》!”

  “哦?我兒都學到了《孟子》?都學了什麽?給為我講一講!”趙恒有些驚訝兒子的學習進度。

  學習也有章程,自然要先學《論語》再學《孟子》,然後學五經。

  值得一說的是,宋真宗時期還沒有四書五經一說!

  四書五經是程朱之後才出現的,《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才有了《大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朱熹認為《中庸》有提挈綱維,開示蘊奧的作用,所以從《禮記》中摘選出來,供學子們提前學習。

  與《論語》,《孟子》這四本巨著合稱四書。

  也就是說,程朱理學之後,才有四書五經的說法。

  宋朝早期,隻有六經之說,趙恒的勸學詩裏也曾經寫到過,“六經勤向窗前讀”,六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經》、《周易》、《樂經》、《春秋》。

  “那兒臣就給爹背一下今天上午剛學的《孟子》吧!”趙禎說著搖頭晃腦的背誦起來。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好,好,好!”趙恒撫須大笑,“今日剛學的,便能熟練的背誦,我兒果然聰慧!”

  趙禎今年不過八歲,居然能把《孟子》離婁章說裏的一片四百多字的文章背的如此熟練,趙恒自然高興。

  “禎兒背的甚是熟練,你可知這篇文章的意思?”趙恒又接著問道。

  “這篇文章是講述孟子的主張,皇帝要效法先王,實施仁政!隻有實施仁政,才能治理好天下……”

  “好,好,好!”趙恒連說了三個好字,站起身來,走到趙禎身邊,伸手去拍趙禎的肩膀,卻突然發現趙禎居然到他下巴了,之前他記得,趙禎隻到他胸口的。

  “我兒居然長高了這麽多?”趙恒用手比了一下。

  “是啊,陛下,這幾個月,禎兒都快趕上我高了!”劉娥也在一旁感慨道。

  這幾個月,不止他們的變化大,趙禎的變化更大,不僅長高了,身體也強壯了許多,臉色不再是以前的慘白,而是紅潤,透著健康的光澤。

  “這左庶子,還真是有本事!這才幾個月,就讓禎兒變化如此多!”趙恒撫摸著趙禎的肩膀,稱讚道。

  其實,七八歲正是孩子長身體的時候,營養跟得上,又每天堅持鍛煉輔以肌肉按摩,個子自然是蹭蹭往上竄。

  這在後世基本上是常識性的認知,但是在宋朝這個年代,就變成了神乎其技。

  “禎兒,明天我帶你出宮去觀看鬥牛比賽!你是太子,朕的江山將來就是你的,你要學會與民同樂!”

  “真的?”趙禎驚喜的看著自己的父皇。

  “君無戲言!當然是真的!”趙恒點頭笑道。

  “太好了!謝謝爹!”趙禎歡呼一聲,連忙道謝。

  “左庶子進言,說朕要言傳身教,以後你每日早練之後,就跟在朕身邊學習如何處理朝政!

  下午再去跟著向師傅他們讀書!”

  “兒臣遵旨!”趙禎像模像樣的給趙恒行禮領旨。

  心裏卻是暗暗感激張俊平,原來自己上次說想出宮去看看,他一直都記著。

  ……

  開封府城西城門外,金明池附近人山人海,行人絡繹不絕,管道兩邊商販琳琅,叫賣聲不絕於耳。

  這些人可不是來踏秋的,而是來觀看鬥牛比賽的。

  劉從儉修建的鬥牛場就在金明池以西兩裏的時候。

  雖然許多人都無法進到鬥牛場,但是依然如故的來到鬥牛場外麵,隻為更早一點知道比賽結果。

  張俊平騎在烏騅馬上,腰下懸掛在祖傳的寶刀,跟隨在一輛馬車旁邊,警惕的注視著四周的環境。

  在這輛普通馬車前後左右還有十幾名騎著高頭大馬的騎士,把馬車緊緊護衛在中間。

  這輛馬車就是微服出行趙恒劉娥趙禎一家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