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種下一顆種子
作者:向天行      更新:2020-03-18 20:38      字數:2190
  張家一下子塞進來八九百人,原本空曠冷清的張家,頓時變得擁擠熱鬧起來。

  好在張家的宅子足夠大,容納幾百人不是問題,多出八九百人,擠一擠也能塞得下。

  當然這也是因為那些孤兒比較小,一張床上塞三四個孩子沒有問題。

  第二天,張俊平來到書坊,已經安頓好的畢昇已經在書坊等著。

  “畢大匠,住的地方都安頓好了?”張俊平拉著畢昇的手,親切的問道。

  “多謝東家關心!我們都已經安頓好了!”畢昇恭敬的行禮回答。

  張俊平又笑著說道:“畢大匠回頭可以寫信把家屬都接過來,戶籍什麽的,不用擔心,祿管家會給你們辦好!”

  “謝謝東家,接家屬不急,我們還是開始幹活吧!

  不知道郎君想要印書何種書籍?”

  “印刷何種書籍暫且不急,畢大匠你來看……”張俊平從身上拿出十幾個他自己雕刻的印章。

  粘上印尼,一一印在宣紙上,通過不同的組合,宣紙上出現一首小詩。

  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

  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聲。

  “好詩,真是好詩!短短二十個字把春天的情趣描寫的淋漓盡致!”畢昇的一個師弟在旁邊大聲稱讚道。

  畢昇卻是盯著張俊平印在宣紙的四行詩若有所思。

  “畢大匠,想到了什麽?”張俊平看著畢昇笑著問道。

  “東家,這是……贖小老兒愚鈍,東家想要以這種法子來印書?”畢昇果然不愧是發明出活字印刷術的大佬,一點就透,把握住了張俊平的意思。

  當初畢昇就是看到兒孫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於是靈機一動,如果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經過一番專心研究,終於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對!”張俊平擊掌道:“咱們現在的雕版印書,太費勁,成本太高,而且雕版也不易保存,如果用木頭,鐵,錫,或者鉛,銅之類的物品雕刻成一個個漢字,想要印刷什麽書籍文章,隻要把這些字按照順序排列起來,如此是不是就會簡單許多?”張俊平繼續做著啟發。

  “東家這個法子太好了!簡直是太巧秒了!

  以前我們印刷《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不知道多少年心血才完成!如果用東家的辦法,隻需幾個月就能完成。”畢昇眼睛變得雪亮,擊掌稱讚道。

  “畢大匠,我隻是提出一個小小的建議,具體的要想把這種辦法變成現實,實現這種活字印刷,還要靠畢大匠和各位匠人細心研究!”

  “東家,有了這個點子,接下來的工作並不難,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們師兄弟十幾人都是從小學習雕版的,在這行裏幹了也有幾十年了,多少還是有些經驗的!

  東家但請放心,此事交給我們,必定研究出活字印刷來!”畢昇自信的拍著胸脯保證道。

  “如此,就勞煩畢大匠了,一應所需,直接找祿管家!

  祿伯,這邊祿伯多費心,不管畢大匠需要什麽,無論是生活上的,還是研究活字印刷上的需求,都要盡力滿足!”

  “喏!”張祿大聲答應道。

  “東家放心,小老兒絕對會盡心盡力,爭取早一天把這活字印刷弄出來!”畢昇再次保證道。

  “勞煩畢大匠了!”張俊平拱手行禮。

  “不敢,不敢,東家對我們有救命之恩,又如此厚待我等,如今更是提出了這麽一個精妙絕倫的主意,一旦活字印刷研究出來,將是天下讀書人的福氣,也是我們這些雕版匠人的福氣!”畢昇連忙回禮。

  有一句話,畢昇說錯了,活字印刷術是讀書人的福音,但並不是雕版匠人的福音。

  現如今,雕版匠人的地位相對比較高,因為文化傳承離不開這些雕版匠人。

  但是,一旦活字印刷術發明出來,雕版匠人的地位必定會大大的降低。

  這也是上一個時空,畢昇發明出活字印刷術並沒有得到推廣,不是說官府朝廷沒有識物之明,而是負責管理匠人的衙門看到了活字印刷術的好處,也看到了活字印刷術對雕版匠人的不利影響,因此才沒有推廣。

  隻是被沈括記載在《夢溪筆談》裏麵,直到元明才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把活字印刷術的研發交給原本的發明者畢昇,張俊平就不再操心,每日忙碌起自己的事情。

  接下來的日子,張俊平的生活變得非常的充實。

  每天五更天去慶寧宮,陪著趙禎跑步,做健身操,練太祖長拳,蹭頓早飯之後,回家教授三百家丁練三體樁,然後去書院教學子們武藝,劍術。

  這還是兩位管家靠譜,給力,不然張俊平非得忙的暈頭轉向不可。

  兩位管家,一個主內,一個主外,把家裏裏裏外外管理的井井有條,讓張俊平省了很多心。

  外麵,張祿監督著酒坊建設,三百家丁和五百孤兒的營房建設,還有書坊那邊的活字印刷術的研發。

  家裏,張福管理著府裏的大小事務,請郎中給五百孤兒檢查身體,調理身體。

  這些孤兒,身上多少都有一些傷病,就算沒有傷病,也一個個瘦弱不堪,不調理一番,根本無法接受接下來嚴格的軍事訓練。

  在管家張福眼裏,三百家丁隻能算是過渡,這五百孤兒才是張家未來幾十年的根據。

  他本身就是張家收養的孤兒,對如何培養孤兒有經驗,每日好吃好喝的養著他們,但是每天早晚,吃飯的時候,照顧他們的老家丁和老嫗都會在他們耳邊念叨,是張家收養了他們,給他們衣服穿,給他們飯吃,還給他們治病,以後還會教他們本事,一定要感恩,長大了要報答張家。

  有道是謊言重複一萬遍就會變成真理,更何況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

  在這五百孤兒幼小的心裏,慢慢種下一顆種子,他們的一切都是張家給的,他們將來長大了要報答張家,為了張家,哪怕丟了命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