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趙恒的憂慮
作者:向天行      更新:2020-03-18 20:38      字數:2231
  張俊平陪著趙恒進來,早就驚動了書院裏的眾位大儒和教書先生,隻是被禁軍侍衛攔著,過不來。

  隻能遠遠的,羨慕嫉妒的看著張俊平和官家奏對,心裏暗暗惋惜,錯失一次麵見官家,近身奏對的機會。

  “張愛卿,你可知道,你湊請的那道殺牛的章程,如今朝野可是罵聲一片啊!”

  張俊平兩耳不聞窗外事,每日忙著教導太子,培養弟弟妹妹,間或抄抄書,自然不知道外麵的事情。

  但是,皇帝趙恒卻知道,準許老牛自由買賣宰殺的政令下發之後,朝野之中罵聲一片,都在罵張俊平殘忍不仁,讒言弄權,蠱惑官家,是繼王欽若,丁謂之後的又一大奸臣。

  甚至有禦史,翰林直接上書,言,牛吃的是草,如何會成為百姓的負擔?

  牛默默付出,辛勤耕作十幾年,老邁了卻得不到善終,被殘忍殺害吃肉,這是何等的不仁不義,何等的忘恩負義。

  又言,分明張俊平就是自己想吃牛肉,才編造出所謂的百姓不堪負擔的謊言。

  對最後一條,趙恒到是有些相信。

  “陛下,任何政令,都不會被所有人喜歡,有人因此得到了利益自然是支持,有人利益因此受損,自然是大肆反對!還有一種人,喜歡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碗罵廚子!

  有些人,吃完牛肉,讚一句好香,然後擦擦嘴,罵一句張伯安殘暴不仁,牛乃大牲,農人之好幫手,豈能如此殘忍殺害?實在是不當人子!

  對於這些,臣也是無可奈何!隻能任他們去說,隻要天下百姓因此得到了實惠,臣便是背負些許罵名,又能如何?”張俊平躬身回答道。

  “哈哈哈……好一個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廚子!”趙恒見張俊平說的有趣,發出暢快的笑容。

  笑罷,趙恒又有些憂心的問道:“我聽聞開封府的牛價提高了五貫錢!牛價如此漲下去,百姓以後還買的起牛?”

  “陛下,這個確是不用擔心,現在買不起耕牛的,原來也買不起!

  現在漲價的隻是成年犍牛,那是受鬥牛比賽影響的,其實牛犢並沒有漲價!

  原來的養牛人完全可以賣掉老牛,再去購買牛犢!一頭不能幹活的老牛,現在能賣到十二三貫錢,而一頭五六個月的牛犢卻隻要五六貫錢,牛犢隻要飼養半年,就能下地耕作或者拉車!

  而這一賣一買之間,養牛人便可獲利六七貫錢。這六七貫錢,雖然不多,卻也夠一家四口人一年的生活所需!”

  “唉!隻是那些原本買不起牛的百姓,如今卻是更加買不起了!”趙恒歎息道。

  “陛下聖明仁慈,恩澤四海,臣看邸報,發現各府縣都有一種助農官貸!

  去歲,濟南府曾經組織人員去江浙一帶購買耕牛,其中一部分百姓便是從官府借貸錢財用於購買耕牛!

  由此可見,若是百姓真心想要養牛,還是有辦法的,可以去官府告借官貸!

  以往百姓因為養牛負擔太重,不肯或不敢借貸買牛,如今卻是不一樣了,陛下準許老圓口之牛自由販賣宰殺,等於去掉了百姓的後顧之憂,加之成年犍牛價格上漲,百姓養牛的積極性必然會高漲!

  這天下百姓,無論是豪門世家還是尋常百姓,自古便有一種習慣,那就是買漲不買跌!

  牛價越漲,百姓購買耕牛的欲望便會越強烈!”張俊平選手拱手拍了趙恒一記馬屁,才慢慢分析其中的利弊。

  “這是為何?”

  “一為恐慌,二為趨利!”

  “嗯!”趙恒沉思片刻,撫須點頭。

  趙恒可不是那種一直生活在皇宮裏不知四時,不識五穀帝王,趙恒曾經擔任過開封府府尹,主持過救災,對尋常百姓事也頗為了解。

  “如此,朕便放心了!隻要這政令不會傷害農戶便好!”趙恒頷首歎道。

  說到底,趙恒雖然晚年,尤其是檀淵之盟後,行事有些荒唐。但是縱觀一生,趙恒還算是一個勤政愛民,頗有作為的好皇帝。

  直到現在,趙恒還是以為張俊平折騰出這麽許多事情,全都是為了讓自己吃上牛肉,因此見到耕牛漲價,趙恒有些擔心百姓買不起耕牛,心裏多少有些愧疚感。

  經過張俊平一番分析,趙恒這才放下心來。

  經過半個月的調養,每日早晚一杯牛奶加蜂蜜,每日二兩牛肉,早晚打一打太極拳,趙恒感覺現在身體好了許多,晚上的盜夢失眠也好了許多。

  昨日興起,許久沒有臨幸過後宮的趙恒,還和皇後劉娥顛鸞倒鳳一番,早上起來也不見腰膝酸軟的症狀。

  這也是他對張俊平的話深信不疑的原因。

  “張愛卿,帶朕參觀一下書院吧!”解決了心裏的憂患,趙恒才有興趣參觀書院。

  “陛下能蒞臨參觀,是書院上下的榮幸,書院的學子必定會更加的發奮讀書,以期考中進士,為陛下盡忠!”張俊平趕忙躬身邀請趙恒進前院。

  之前他們是一直站在書院的門口,迎門牆前麵奏對。

  “哈哈哈!朕在集英殿等著他們!”趙恒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裏麵早已經知道官家到書院私巡,書院的大儒名士,還有那些個教書先生,學子們,一個個激動的滿臉通紅。

  但是,趙恒沒有召喚他們,他們也隻能遠遠站著,不敢過來,也過不來。

  直到這時,趙恒才有心情觀看書院。

  迎門牆上最醒目的自然是那兩個字“國家”。

  國家下麵同樣醒目的則是他的得意之作,勸學詩。

  繞過迎門牆,是一個寬敞的庭院,地上鋪著整潔的青石板,點綴著幾棵青鬆,臘梅。

  雪白的牆壁上寫著許多短句子。

  “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張愛卿,這些寫在牆上的詩句是何用意?”

  “陛下,這些詩句都是臣親筆寫上去的!

  為的就是讓學子們時時都能看到,時刻提醒他們,要努力!要勤奮!”

  “好!”趙恒說了一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