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加工粉筆(盟主加更3)
作者:向天行      更新:2020-03-18 20:38      字數:2291
  吃完飯,張俊平讓他們去休息,到末時三刻再去書院讀書。

  弟弟妹妹們去休息了,張俊平卻是不能休息,他還要處理府上的事物。

  偌大一個張家,每天都會有很多事,有些管家可以處理,有些隻能他這個家主來處理。

  “阿貴!你去看看祿伯在不在府裏,請祿伯過來一趟!”張俊平對張貴吩咐道。

  “不知郎君有何吩咐?”張祿很快來到書房。

  “祿伯,麻煩你安排人去市場上看一下,有沒有大塊的青石板,多買一些回來,要一丈見方的,越大越好!”

  “喏!”

  張祿雖然不明白張俊平幹什麽,但還是答應下來。

  張祿很清楚,作為下人,不需要明白太多,讓怎麽幹就怎麽幹,這才是硬道理。

  “還有,按照這個配方,找工匠製作一批粉筆出來!”張俊平在紙上寫出製作粉筆的配方和製作流程,交給張祿。

  “郎君粉筆是何物?”

  “等做出來,祿伯就知道了!”張俊平笑道。

  上午上課,張俊平感覺很不方便,自己要現在桌子上寫完,然後在貼到牆上給大家看,給他們講解字的結構。

  然後弟弟妹妹們在根據自己寫的在紙上學著寫。

  這樣學習寫字,太費力,也太費錢!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用青石板教學,好處可大了去了!

  張俊平可以用粉筆在青石板上寫字,給大家講解,弟弟妹妹們也可以用毛筆沾水在青石板上學寫,練習。

  下午。

  “現在我要教大家的數,什麽是數,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可見,古代的文人,也是要學習騎馬,射箭的!

  下麵我要教給大家的就是君子六藝中的數!”

  “0,1,2,3,4,5,6,7,8,9”張俊平拿起毛筆,在紙上寫下0到9十個數字拿給弟弟妹妹們看。

  “大哥,這是什麽字啊?怎麽和我們以前學的不一樣?”張俊輝舉手問道。

  有問題舉手,是張俊平上午剛剛給他們立下的規矩。

  “這就是數,是一個印度人發明的!用來計算,記錄非常的簡便,比咱們的數要簡單很多!”

  “大哥,什麽是印度人啊?”

  “印度是我們大宋西方。叢山峻嶺以西的一個國家!那個國家裏,信奉佛教!

  在前唐的時候,有一個叫玄奘的和尚,為了鑽研佛教學文,在貞觀元年的時候,穿越叢山峻嶺,一路向西,行走了五萬裏路,最終抵達了一個佛教興盛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印度!”

  “哇!五萬裏路,那得走多久?”

  “玄奘大師用了四年時間才到達印度!

  好了,佛教的事情咱們就說到這裏,你們隻要知道,這些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就行了!

  我們接著來學習這些數字的讀法和寫法!

  等你們都學會了,我再教你們加減乘除!”

  十個數字,自然是簡單,很快七個弟弟妹妹就全部學會。

  “1+1=2

  1+2=3

  1+3=4”

  等他們學會了十個數字的書寫,張俊平又從簡單的加法開始教給他們。

  沒有教多,下午隻是教給他們十以內的加法。

  晚上,則繼續教他們太祖長拳。

  一早一晚習武,然後半天學文,半天學數學。

  晚上帶著弟弟妹妹練完太祖長拳,讓他們回去休息之後,張俊平則在書房,開始撰寫文章。

  張祿做事還是很麻利的,一天時間,就找來了十幾篇當朝大佬寫的文章。

  宋朝的科舉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州試,省試和殿試。

  過了省試就是進士,便是有了官身。

  科舉考試主要考經義,策論,詩賦。

  其中策論是分開考的。

  按照張俊平的理解,經義類似於後世的閱讀理解題,對經史子集中的某一段文字進行評論。

  論,這相當於命題議論文,根據考試要求,評論經史記載的某個典故或某一位曆史人物。

  策,則相當於後世公務員考試的申論,對某一時事,發表見解,以及如果是自己,該如何處理這件事。

  詩賦就是作詩作詞了。

  詩賦考試,到宋朝後期已經取消,隻是現在,真宗皇帝時期,還沒有取消。

  不過,對於張俊平來說,詩賦是最簡單的。

  有道是,熟背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滿腦子唐宋元明清的詩詞歌賦,還用擔心這個?

  唯獨是策論這一塊,比較麻煩。

  策論這東西,主觀性太強了!哪怕你用華麗的詞藻堆砌,如果核心觀點不被主考官認可,也別想拿到高分。

  所以,張俊平才會讓張祿去尋找當朝高官的文章,拿來研讀,了解他們的從政理念。

  然後根據他們的思路,來練習撰寫策論。

  作為培訓中心的老板,一直都堅信,考試是有竅門的,隻要抓住竅門,考試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除了背誦四書五經,模仿當朝高官的文章之外,張俊平還有一件事,那就是寫書。

  出書立傳,是每一個文人都渴求的成就。

  張俊平打算出的第一本書是三國演義。

  這是一部宏偉巨著。

  可是幫他贏得大量的名聲和大量的金錢。

  一部三國演義寫出來,應該能夠超過司馬光的砸缸和斬蛇。

  後世對司馬光眾說紛紜,不過,在張俊平看來,砸缸和斬蛇,都是為了出名,有人特意宣傳,這和後世的炒作,立人設一樣。

  這個時代,比後世更加注重名聲,後世有了名聲就能賺錢,於是大家為了出名,無所不用其極。

  現在這個時代,出名不光可以賺錢,還能當官,炒作一下砸缸和斬蛇也麽什麽稀奇的。

  隻是在張俊平看來,這些手段還是太粗糙。

  不如他隨手寫幾部名著,做幾手詩詞來的便捷。

  就如同他當日高歌殺人一樣,也是一種炒作,出名的手段。

  白天帶著弟妹習武學文,晚上讀書寫作,日子過得簡單而又緊湊。

  第三天張祿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教書先生,雖然沒辦法重開書院,可是教書弟弟妹妹還是可以的,張俊平也有了一些空閑。

  教書先生姓李,叫李溫書,是一名三十多歲的書生,已經參加了多次科舉考試,隻是都被擋在了省試這一關,隻能靠教書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