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齊遠侯的歉意
作者:名塵      更新:2021-04-03 05:38      字數:2216
  您吩咐我照辦,多一下少一下您說了算,哪怕世子殿下您要重頭開始計也行!

  行刑之人朝著李弘文拱手點頭,示意知曉,接著轉過身,活動活動手腕。

  他看剛才的情況,估計綁在十字柱上的姚經磊應該是得罪了世子殿下不少,那他可就要好好努力,不能讓世子殿下失望了!

  鞭子抽在地上,“啪”的一聲發出脆響,姚經磊麵帶驚恐地看著行刑的人,拚命搖頭。

  對方可不會看他的意思,沒等搖幾下頭,鞭子十分痛快地抽在他身上。

  被澆了冷水的衣服貼在身上,加上行刑之人為了“表現自己”還加了些力道,這一下,直接打的姚經磊皮開肉綻,綁在十字柱上瘋狂掙紮著。

  還是那句話,行刑之人可不會管他,手上動作不停,鞭子一下接一下地抽在姚經磊身上。

  按律法,像姚經磊這般語言調.戲女子的,處於十鞭刑罰,但肅王有令,皇親國戚需以身作則,數量翻倍,二十鞭,一鞭都不能少。

  行刑期間,姚經磊實在吃不住痛,暈過去三四次,每次都享受了李弘文的“貼心叫醒”服務,讓姚經磊精神肉體雙折磨地受完了刑罰。

  好在二十鞭的時間也不算很長,行刑人還沒展示過癮,數量就到了,十字柱上的姚經磊身上皮開肉綻,白色的華服被血水染成一片片的紅色。

  李弘文大發慈悲,特許獄卒給姚經磊換身衣裳,再加上兩床棉被,畢竟天寒地凍,真把姚經磊給冷死了,那可不行。

  ----------

  京城的齊遠侯終是得了消息,方寸大亂之後,趕忙給遠在青州的肅王寫信,聲淚涕下地述說了自己老來得子的不易,又十分自責自己的管教不力,接著表示自己願意賠償遭受犬子姚經磊欺擾的徐凝玉等人的損失,最後自然是拐著彎的求肅王放過自己唯一的兒子。

  隨著齊遠侯這封信一起送到肅王府的,還有一張五百兩的銀票,和一箱金銀珠寶。

  五百兩,是給徐凝玉和王憐雨等人的,而那一箱金銀珠寶,是齊遠侯向肅王求情示好的。

  齊遠侯和肅王不熟,隻是點頭之交,他成為齊遠侯的時候,彼時的李睿淵還是二皇子,與皇子接觸,可不同於和官員打交道,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奪嫡之爭,齊遠侯在這方麵還是很小心謹慎的,畢竟他不求光大門楣,能安安心心做個侯爺也就夠了,因此他不知李睿淵的脾性,但不知道不要緊,誰會不喜歡銀子呢?

  也許大乾有很多官員都吃齊遠侯這一套,但肅王一定不是其中之一,更別說,這還是在姚經磊冒犯了他已故的亦友亦師的王武陽後人的情況下。

  肅王倒也沒擺架子,齊遠侯的姐姐雖不是很得寵,隻是他父皇的嬪妃,但如今也還建在,怎麽說也算是他的長輩,因此肅王接在接到齊遠侯的信和那一箱金銀珠寶後,也著手寫了一封回信。

  信的開頭,肅王闡述了皇親國戚對於大乾律法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其次合情合理地說明了皇兄將這安陽府交給他,他就有義務治理好這塊地方,又對姚經磊所受的刑罰表示同情,最後委婉地拒絕了齊遠侯說的將姚經磊送回京城的提議,表示自己公私分明,會命人“悉心照料”姚經磊,待他傷勢痊愈之後,再送他回京城。

  回信送出之後,齊遠侯所送的那些金銀珠寶,肅王全部按等價折成銀票,和那五百兩一起,命人分別送給了王憐雨和徐凝玉兩人。

  徐府之中,徐瀾也知道了自家女兒被齊遠侯之子言語冒犯之事,但看自家女兒好像也沒被此事影響,反倒每天看著李弘文的詩和一張簽紙癡癡發呆,且肅王處理此事甚為果決,絲毫不顧姚經磊之背景,讓徐瀾怒火消了大半,此時收到肅王府下人送來的銀票,忙擺手推辭,稱自家女兒也沒受太多影響,姚經磊已經伏法,已是十分感謝肅王。

  但肅王府下人說這是姚經磊那邊家人送來賠禮道歉的,徐府不收,肅王反倒不好處理這些銀票,徐瀾聽後,隻得將銀票收下。

  對於齊遠侯那箱金銀珠寶附帶的“暗語”,肅王就當作不知道,將這些財物全當成了齊遠侯的“歉意”。

  王憐雨那邊,因為肅王府下人用同樣的“齊遠侯的歉意”這個理由解釋,王憐雨看了一眼哥哥王連明,在王連明示意之下,將銀票收下。

  銀票數目很大,足有兩三千兩,也許對於肅王府來說,算不上什麽,但對於王氏兄妹,乃至燕子山上的所有人,這都是筆天文數字。

  王氏兄妹留下了一部分銀子,打算用這些銀子,在離青州城近些的地方買些或者新建些房子,讓燕子山上的大家都搬過來,離青州城也近些,這樣大家到鏢局工作,也不用天沒亮便要從山上下來,趕到青州城內。

  除去這部分花銷,銀票還剩下兩千兩左右,商議之下,王憐雨決定將這些銀票全部都送給鴻鵠書院,畢竟燕子山上的孩子們都在書院內讀書習字,且李弘文是任何費用都不收的,不僅不收,還給孩子們請來傅如南和吳元柏二位老人教習,王氏兄妹清楚,這是多少銀子都換不來的。

  比起王憐雨,徐府生活要好過的多,自然也是不缺銀子的,徐凝玉在知曉此事後,也決定將銀子全部捐給鴻鵠書院,書院的創建者李弘文本不想收下,無奈王憐雨說若是李弘文不收,那燕子山的大家也不好意思再讓孩子們入書院讀書了,徐凝玉也說徐府生活並不窘迫,她父親身為青州的官員,也希望能為百姓出一份力,話都說到這了,李弘文隻能收下銀子,全部投入了書院的運營之中。

  鴻鵠書院裏,李弘文雖不對學生收費,但除被李弘文的“新式學問”忽悠來的傅吳二老外,那些先生們卻不可能做免費義工,自然是要發工錢的,而且書院中原先的孩子們,還有後來招收的寒門學子,一日三餐都由書院負責,花銷還是很大的。

  此前李弘文都是用鏢局的利潤來養著書院,但隨著新一批的寒門學子加入,書院的資金也有些吃緊,如今王憐雨和徐凝玉的這筆銀子,倒也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