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吏商
作者:荒唐假紳士      更新:2021-04-01 11:04      字數:2186
  呂升卿第一次見到自己兄長如此暴怒的模樣,是真的被驚到了。一直以來,因為他比呂惠卿小近十歲,呂惠卿對他這個弟弟一直都是相當寬容,管束也沒有那麽嚴格。這幾年隨著呂惠卿官職的提升,也讓他越加肆無忌憚。

  “我真的沒做什麽其他的,就隻是和他們一起玩樂而已?”呂升卿低聲細語道。

  “就隻有這些?確定沒有其他事情瞞著我?要是讓我知道你瞞著我做了其他出格的事,那你就自求多福吧!”呂惠卿手指著呂升卿恨聲道。呂升卿不說,呂惠卿還真的拿他沒有辦法。但呂惠卿一看呂升卿那支支吾吾的樣子,就知道肯定有事瞞著他。

  “真的沒有了大哥。不信你問二哥,二哥清楚的。”呂升卿眼神躲閃的道。

  “行了,你出去吧,最近一段時間,除了當班,你給我待在府裏哪兒都不準去。你去把你二哥給我叫來。”呂惠卿不耐煩的揮手說道。

  看著出去的呂升卿,不知為什麽,呂惠卿越發心煩意亂。

  “大哥,聽老三說你找我。”不久,呂氏三兄弟中的老二呂和卿敲了書房門而後進來打斷了呂惠卿的沉思。

  呂和卿,呂氏兄弟中排行第二,現為判軍器監知監丞。呂和卿其人,聰穎多聞,曾與時任判軍器監沈括等人編纂兵書《修城法式條約》。此兵書於熙寧八年成書,全書共兩卷,內容包括敵樓馬麵團敵式樣,並申明條約。

  “老二,我問你,你覺得最近老三有沒有什麽奇怪的地方?”回過神來的呂惠卿不待呂和卿坐下,便直接問道。

  “大哥,老三他最近沒什麽異常啊!”呂和卿隨意的說道,臉上卻是閃過一絲不自然。

  “那你知道他不當班的時候都在做什麽?”呂惠卿盯著他的眼睛問道,表情異常嚴肅。

  “大哥,你還不知道老三啊,他不當班的時候除了跟他那幫狐朋狗友一起玩樂還能做什麽?”呂和卿避開呂惠卿的眼睛故作輕鬆的說道。

  “你們還想瞞我到什麽時候?”呂惠卿冷聲嗬斥道。

  “大哥,真的沒有。你多心了!我們三人是親兄弟,我們有事怎麽可能瞞著你?”呂和卿依舊嘴硬的說道。

  “你當真以為你們兄弟二人與那黃氏兄弟合夥經商的事情我不知道?如果不是我盡力幫你們遮掩,你以為你們二人的生意還能安穩的做下去?”呂惠卿冷笑著說道。

  “大哥,經商又不是什麽大事,有什麽好擔心的?”呂和卿見話題已經戳破,也就不再掩飾。

  北宋初年,開國皇帝趙匡胤很有一番改天換地的作為,對個別經商官員采取嚴禁措施,很多人因此受到罷官的處分。但對五代時沿襲下來的藩鎮回圖貿易雖感憂慮,卻“未能止絕”。

  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才有了較為明確的措施:“詔中外臣僚,自今不得因乘傳出入夾輕貨,邀厚利,並不得令人於諸處回圖,與民爭利。有不如詔者,州縣長吏以名奏聞。”也就是說禁止利用公務乘車船販運貨物,禁止回圖貿易;違反這兩條者,地方應上報名單於朝廷。但並沒有明確是否處治,對其危害性的認識也僅限於“與民爭利”。後來,這一詔令沒有得到貫徹執行,反而愈演愈烈,有關處分也越來越輕。

  由此可見,宋朝對於官員經商的基本態度:一僅限從官(即侍從官,指殿閣學士、直學士、侍製與翰林學士、給事中、六部尚書等官)以上的高官,從官以下者則不限。二對普通官員所限也隻是“廣營產業”、“貨值太甚”,若非大肆經商,也不限製。但“廣營”“太甚”是個很難掌握的界限,隻要不過火、惹出麻煩,或因犯其他法被彈劾時捎帶出來,一般都是“法所不禁”。

  “你們經商確實不算大事,隻要不因為犯其他法被彈劾,這些都無傷大雅。但這次黃家的事情絕對不是小事。你老實跟我說,你們跟黃家兄弟的商業往來究竟牽扯到什麽程度?”呂惠卿嚴肅異常,瞪大眼睛盯著呂和卿。

  “大哥不用擔心,我和老三跟黃家兄弟的商業往來僅限於販賣布帛而已。大哥不用擔心,整個開封府,與黃家有商業往來的人多了去了,法不責眾,不用如此緊張。”呂和卿在大哥的逼視下,隻得老實的說道。

  “要真如你說的這般簡單就好了。今日陛下對國子監監生遊行一事輕拿輕放,隻是乘機改製國子監,竟然將背後策劃者黃家略過不提,這件事太反常了啊!這事情背後絕對另有隱情。”呂惠卿暼了一眼呂和卿,緊鎖著眉頭說道。

  “你最近需小心謹慎,時刻關注著汴京城內的動靜,有任何發現,立刻報於我。”沉思良久,呂惠卿對著正百無聊奈的呂和卿吩咐道。

  於此同時,三省六部的其他主官以及一些政治敏感性比較高的官員的府邸內也上演著跟呂府相似的場景。

  表麵的一切,好像並沒有太大異常。又能有幾人真正知道風平浪靜下的暗流洶湧?

  中國曆史上的商業活動,從性質上可分為官商和私商。所謂官商,即官府組織的經營活動,利歸公家;所謂私商,即私人經營,利歸己有。

  其中,更有一類特殊現象,那就是官員、士人的經商活動。其特殊主要因為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相標榜的士大夫,不顧傳統道德的指責,不以從事賤業為恥。並且還利用社會地位和權勢,違禁經商牟取暴利。最重要的是罔顧朝廷賦予的職責,難以一心奉公。

  這一特殊現象,在大宋竟然成為普遍現象。上至親王將相,下至閑官士子,大至海外貿易,小至室內商店,所販物品從針頭線腦到人口,沒錯,就是人口,無所不有。甚至出現了“吏商”一詞,以區別於官商和民商。

  麵對如此現實,原本對改革抱著深深期待的改革派核心人物的呂惠卿都已經放任親人經商並為他們打起了掩護。

  而這一切的一切,在皇城司的監控下,都盡收神宗眼底。但商業的複雜,以及背後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卻讓神宗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