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聖旨
作者:荒唐假紳士      更新:2021-04-01 11:04      字數:3115
  神宗麵無表情的觀察著百官的反應。首相次相以及副相們麵無表情的原地站著,不為所動。反應最大的是身穿緋色綠色朝服的官員們,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其間,不少官員都扭頭看向國子監祭酒李博的方向,有的幸災樂禍有的滿是擔憂但更多的是淡漠。

  “國子監何在?”神宗待百官差不多平複了所受震動之後緩緩開口道。

  “臣國子監判監事李博參見陛下,臣有罪。”隻見身穿紫色朝服的國子監判監事李博急忙出列,躬身向神宗請罪道。

  國子監判監事是從三品官員,等同於自隋朝成立國子監以後便一直設置的國子監祭酒。該官職隸屬於朝廷最高學府:國子監,主要任務便是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

  “自新法實施後,朕本以為王介甫改革了科舉製度以後會讓我大宋士子的才學能力有所提高。但朕今日發現,如果讓你等這些屍位素餐的庸官一直還在任上,就是對我大宋士子乃至我大宋未來的侮辱。”神宗一見李博那故作請罪的姿態便氣不打一處來,勃然大怒的喝道。

  “臣等有罪”不僅李博,國子監其他官員跟著像念經一樣請罪道。

  “有罪有罪,你們除了會請罪還會幹什麽?”神宗氣的拍案而起,指著下麵的官員,怒目而視,雙手微微顫抖。

  自神宗登基以來,百官們第一次見到神宗如此大怒,不由得全都心頭一緊。

  雖說自大宋開朝以來,曆代皇帝一直致力於以文官治天下,給了文官們提出“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樣思想的機會。但皇帝畢竟還是皇帝,帝王一怒伏屍百萬又豈是說說而已。

  盡管在宋朝,隻要士大夫不謀反,便不會有殺頭之禍,但架不住帝王之怒啊。萬一皇帝因為怒氣失去了理智,下死手破了這不成文的規矩,那損失的可是所有士大夫了。就算皇帝有理智,不殺人,流放也是很要命的。

  所以,一看神宗如此大怒,百官們開始充分發揮自己的演技了。一個個做誠惶誠恐狀向神宗請罪道:“臣等有罪,請陛下恕罪”。

  神宗一看百官們已經擺出了態度了,氣也就慢慢收了。對,沒看錯,就是收了。一切都是演技!對付這些老官油子,沒有點演技是真的拿不住他們的。

  “朕原不預改革國子監官製,但今日看來,朕不能不為如今我大宋士子的學識能力表示擔憂。國子監真的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所以,朕計劃對國子監實行改製。陳光,宣旨吧。”

  “遵旨”陳光上前一步道。

  “傳陛下旨意:自即日起,除國子監判監事等職,改設國子監祭酒﹑司業﹑丞﹑主簿﹑太學博士﹑學正﹑學錄﹑武學博士﹑律學博士等官。

  監內分三案﹕廚庫案管太學錢糧﹑頒發書籍條冊;學案管文﹑武學生公私試﹑補試﹑上舍試﹑發解試等升補﹑考選行藝;知雜案管監學雜務。各案設胥長﹑胥佐﹑貼書等吏人多員。

  國子監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

  為天下取仕,取有識之才為我大宋所用。著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陸續置國子監﹐設分司官﹐由朝廷執政﹑侍從等官迭互充任。

  另著國子監設立武學、律學、醫學等專科學校,重訂教學內容。

  欽此”

  “陛下聖明,臣等遵旨”

  原本對改革國子監有不同意見的保守派中樞幾位大人們此刻也隻能無奈接旨了。

  “朕將會同幾位相公和六部尚書商討從原有國子監官員中擇優選任新任國子監祭酒,由新任國子監祭酒推行教育改革。”神宗神色凝重,語氣堅決的說道。

  “陛下聖明”

  百官齊聲應道,其中,神色最為複雜的就是原國子監官員了,有人興奮有人麵若死灰,真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但沒人注意到,李博眼中那一閃而逝的興奮。

  “國子監關乎我大宋士子甚至關乎我大宋未來,要擇才而教,教以實用之學,“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於學”。對於有識之士,一定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此,朕根據王介甫的主張提出以下幾點:

  一、改革太學,重點實行王介甫創立的三舍法。即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讓學校不僅養士,而且有取士的職能。

  二、整頓地方學校。

  三、之前頒定的《三經新義》是重點,要重點實行!《三經新義》即《周官新義》和對《詩》《書》的闡釋,合稱為《三經新義》。

  四、設置武學、律學、醫學等專門學校,著重培養專業人才。

  五、改革考試製度,廢除明經科,增加進士科名額,將考試內容改為本經、兼經和策論。

  朕希望,通過這些舉措,能真正為我大宋選出棟梁之才。”

  “陛下聖明”

  神宗後麵說的這些就摻雜了趙煦的一些觀點了,神宗毫不臉紅的搶了自己兒子的成果。

  以趙煦後世的眼光看來,王安石在教育方麵的改革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他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論以及主張,重視學校教育,著重培養實用及全麵發展的人才,並且還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論。這是多麽了不起的成就啊!

  這樣的理論就算是放在一千多年以後,都同樣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真的是讓人不得不佩服王安石在教育改革方麵的前瞻性。

  “呂相以及幾位相公,關於國子監改革的具體執行問題,各位卿家覺得由誰督辦較為合理?”神宗暼到幾位相公有點黑的臉色,微笑著向他們問道,神色間確實充滿了果決。

  此次頒布的聖旨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神宗未遵循朝廷定製。皇帝的聖旨的出台,從擬訂到發布生效,是需要非常嚴格的程序的。

  皇帝有權利直接擬定聖旨,但是這種情況很少出現,大部分都是由宰相機構將意見寫成劄子,然後進呈皇帝,如果皇帝認可,才能夠得到皇帝的授權開始擬定聖旨的草稿。

  而且不管這旨意是皇帝的想法還是來自於大臣,都必須先進入草詔的程序,一般情況下都是交由中書舍人起草。中書舍人起草後對宣行沒有意見了簽名通過,而後交給宰相書名,再發到門下省審核。

  門下省審核叫給事中,如果給事中認為不合適,也有權利進行反駁,不予通過;如果沒有意見,便簽上姓名通過,這一步叫做“書讀”。也就是說,如果中書舍人不給通過,或者給事中不予通過,那皇帝的這份草詔便不能成為合法的詔書。

  一道詔書通過中書舍人“製詞”“書行”和給事中“書讀”之後,沒有任何問題便可以正式政令,交給尚書省執行。

  一份正式政令的詔書必須要有宰相的副署。如果宰相未副署,那這份詔書也是不具有效力的。詔書生效之後,還不能直接發布,還有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台諫。也就是說,如果詔書生效,但是其中還是有不妥的地方,台諫便有追改詔書的權力。

  一份聖旨生效的完整的程序就是:皇帝授意詞頭,之後中書舍人起草,錄黃行下,中書舍人宣行,給事中審核,宰相副署,台諫彈劾。整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對皇帝的權力造成了製度性的製衡和監督,而皇帝口出為敕,口含天憲這種形象,隻是封建專製曆史塑造出來的,或者說是想象出來的罷了。

  當然,像神宗這種不用走流程,直接由皇帝下詔的情況也是有的,這種形式叫做“手詔”,而且是非常少見的。而且,這種形式在法理上並不具備合法性,也就是說,政府完全可以選擇不執行。

  宋仁宗時期,宰相杜衍曾經將皇帝私自下的“手詔”全都給攔了下來,不準將“手詔”放出去發布,並且原封不動的還給了皇帝,宋仁宗對此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此刻神宗在朝會上不講規矩直接用手詔充當聖旨來頒布的行為可以說是嚴重的逾矩了,但此刻神宗攜大怒之餘威,幾位宰相也不好駁回神宗的聖旨了。畢竟,士子遊行鬧事,宰相們也是有失職之處的,跟神宗鬧得太僵,那就真的要雞飛狗跳了。

  “陛下,國子監一直屬於禮部統管,不如由禮部代為督辦可好?”尚書左丞呂公著出班提議道。像這種在神宗麵前刷存在感刷好感的機會保守派也是需要適時來一下的。

  “陛下,官製改革還是由吏部督辦更為妥當。”中書侍郎曾布出班提議道。

  神宗見兩派相公們都比較配合,不由得心頭舒了口氣。如果宰相們執意駁回聖旨,那就真的難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