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再造十萬大京觀
作者:權傾超野      更新:2021-03-27 23:35      字數:1937
  <b></b>黑夜中的戰場依舊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輕易擊殺了那匈奴單於的陳慶之,直接割下匈奴單於早已經破敗不堪的首級,別在腰間。

  “哈哈哈哈,諸位,匈奴單於已死,眾將士,隨我殺敵!”

  “慶之有生之年,唯今日最為痛快!”

  陳慶之信馬由韁,走過匈奴營地,將匈奴單於的首級高高舉起來,充斥著得意的爽朗笑聲在所有還沒有丟掉性命的匈奴士兵耳邊響起!

  “殺殺殺!!!”

  一道道充滿殺意與戰意的嘶吼聲從禁軍親衛口中傳出。

  旁邊的漢軍士兵們深受鼓舞。

  更加歇斯底裏的瘋狂殺敵。

  現在,一個人頭就是一個爵位,鬧著玩呢,這可是個發財的機會啊。

  士兵們爭先恐後的殺人,殺紅了眼。

  大火已經燒了兩個時辰,燒焦的發出惡臭難聞的味道。以及很多在營地大火中的石頭開始燒的爆炸。

  戰爭,已經到了尾聲。

  對於漢軍士兵而言,這是最美的交響樂,他們在這裏殺人,他們在這裏成功。

  與此相反,那在匈奴大單於被擊殺後,除卻極少數拚死為其報仇的親衛外,絕大部分的匈奴將士戰意全無。

  “投降——”

  所有人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這個詞。

  漸漸的,不少匈奴將士開始丟盔棄甲,放棄抵抗。

  然而卻被那凶悍的禁軍士兵,毫不猶豫的斬殺當場。

  剛開始,還有人踟躕不敢,畢竟大漢軍製載有明文不能殺降。

  可是當主帥戚繼光和副帥陳慶之親自斬殺了兩位投降的匈奴士兵後,他們才明白,在這裏,殺降,真的可以。

  於是乎,每個人又都開始了瘋狂的屠殺!

  其實大戰開始之前,陳慶之和張讓就已經下達命令!

  所有匈奴將士,一個不留!

  “不滅匈奴,絕不姑息!”

  “不死不休!”

  既然斬草,那就一定要除根。

  要麽不做,要麽做絕。

  這是張讓一貫的風格。

  要知道麵前的這些匈奴將士,與普通的匈奴人不同。

  基本上每一個都沾滿了漢人的鮮血!

  總而言之一句話想要馴服這些將士,完全不可能。

  如果讓他們活下去,那麽劉伯溫看到的那種漢人受壓榨屠殺的場景,就會再次上演。

  然而張讓也清楚,自己的這個屠刀下去之後,漢朝和匈奴之間,或者說他和匈奴之間,便是永永遠遠的世仇,再無任何情麵可講。

  “糧草啊!我沒糧草!我能怎麽辦!”

  張讓看著戰場,莫名其妙的說出來這句話。

  旁邊的蒙毅不懂。

  劉伯溫可是很清楚,如今的大漢外強中幹,名存實亡,看似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實際上是一個空架子,一推就倒。

  這次能讓張讓帶著十萬禁軍出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大漢內部派係爭鬥不止,天災,又是連年有餘。光是鎮壓一個黃巾之亂幾乎就耗費了所有的國力,哪裏還來的錢財讓張讓去打仗。

  更何況,朝廷內外都充滿了對張讓的敵意,沒人願意幫助他。

  這一個月來,禁軍一直用的都是雁門關的存糧,根本就沒有多餘的糧食送來。

  一旦糧食吃完,張讓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他不是不想要投降的匈奴士兵,老實說他們的戰鬥力那麽強悍,傻子才不要,可他沒有足夠的糧食養活他們。

  沒辦法,隻好斬盡殺絕!

  所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如同當年的白起那般。

  全部埋葬與此!

  最後,失去了所有希望的匈奴鐵騎,如同瘋魔一般,見人就殺!

  他們徹徹底底的瘋狂了。

  完全不管所殺之人,是否是敵人還是戰友!

  瘋了,徹底瘋了……

  ……

  當一切都沉寂下來時,已經是第二天。

  破曉時分,夜幕開始緩緩褪去。

  一輪烈日,緩緩升起,照亮了昨夜的地獄。

  原本營帳連天的匈奴營地,此刻早已如同人間煉獄!

  一具具骸骨倒在那被燒壞的營帳中!

  殘垣斷壁,屍橫片野!

  戚繼光前來請命,問匈奴士兵的屍體應該怎麽辦。

  張讓慵懶的抬了抬眼皮,道“怎麽,這種事還用我說,造京觀,造一座大大的京觀!”

  此戰,匈奴烏桓大軍三十萬人。

  除了少數營地在後的十萬烏桓軍逃脫之外,其它的二十萬匈奴士兵,逃脫不到十萬,那多達十萬之眾的匈奴鐵騎,無一幸免,全部被殲滅。

  他們有的是被殺,有的是被燒死,然而更多的是自己人殺死。

  如此巨大的戰果,足以讓陳慶之和戚繼光萬世留名。

  反觀張讓的禁軍和雁門關士兵,雜七雜八加到一起,戰死不過才一萬多人。

  雙方差距,五倍之多。

  幸好,因為其本就是夜襲,再加上潛伏在匈奴軍中的陳慶之等將士內外夾擊,戚繼光裏應外合,使得那三十萬匈奴烏桓大軍,前期就士氣崩敗。

  敵方統帥的無能,張讓的不留俘虜導致匈奴士兵崩潰,還有風向,地形……

  諸多原因加起來,使得這次的戰損降低許多!

  很快,當張讓趨馬走到峽穀正中央時,一座巨大的京觀映入眼簾。

  劉伯溫淡淡一笑,道

  “今日,方知大漢有人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