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一百四十八章 嶽 小雲放糧
作者:上帝指使      更新:2021-03-26 15:05      字數:3169
  朝霞映著他那幸福的笑臉,如同向日葵一樣鮮豔,朝著太陽,向日葵盡情地舒展著他的腰,笑意盈盈地看著太陽,拚命地展現自己剛帶上的金黃色衣裳。微微翹起的嘴角掛著滿心的喜悅。笑就像清泉的波紋,從他嘴角的小旋渦裏溢了出來,漾及滿臉。

  佃戶們一聽,聽說是管事的來了,大家早就等得不耐煩了,見是一個大胖子,難怪來得這麽晚了。百姓連忙閃開一條道路讓他們進去,到了裏邊一看,佃戶頭兒吳宇和馮家外院管事關明正在那兒維持著秩序,一見嶽小雲來了連忙向他打聲招呼。

  “勞煩二位了,兩位管事辛苦。”嶽小雲笑著還禮,他始終是一個新來的,知道強龍不壓地頭蛇,這些人在馮府很久了。嶽小雲心想就算是大家做不成朋友,他也不會想要跟他們做敵人的,他對他們很客氣,一直很客氣,何持著一種“君子之交淡淡如水”的客氣。

  “馮管事這話咋說的,咱們都是為東家辦事嘛,理應相互提攜扶助。嗬嗬,隊都排得這麽長了,馮管事你看,咱們是不是現在就開倉放種啊。”

  “成,二位管事稍候,我大略清點一下,咱們就開倉放種。”

  “好好好,應該的,馮管事請。”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的生產及儲存具有悠久的曆史,我國原始農業啟蒙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發展於新時期時代。我們知道古代科技技術並不發達,但是作為農業大國,古人們如何儲糧呢?糧食的儲藏是農業栽培的繼續,儲藏技術是伴隨著農業的發展而發展的。進入新時期時代以後,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糧食出現了剩餘,才逐漸由糧食加工發展到儲藏。

  馮家的地下糧倉是從地下窯發展起來的,從漢代在北方地區開始采用,到唐時期有了很大發展,地下倉的形狀主要有方倉和圓倉兩種。而洛陽的地下方倉及地下圓倉,馮家的糧倉規模挺大的,這顯示了馮府的實力。當然與官府的的糧倉是沒法比的,據說規模最大的含嘉倉,倉區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50米,占地麵積45萬平方米,共有地下圓倉259個,倉型是口大底小,大的口徑達18米,小者口徑為8米,倉深最大為10米,最淺為6米。

  倉身的結構非常講究,土坑挖好後,先用柴火將四壁燒烤,以幹燥土壁,然後再鋪上草束、木板、葦席、穀糠等多種隔熱防潮材料,以確保儲糧安全;倉群規模宏大,倉體結構完善,大唐的建倉技術已相當高,各大家族的建糧倉,是得到官府的審批的,大唐是一個很開往的社會。在以前私人是不可以建糧倉的,不僅隻是怕有人打劫糧他,出現亂子;也怕私人屯集糧食,給百姓造成負擔。

  在古代糧食是官家的生意,想要經營糧食的糧食,不是誰都可以的,非得是皇親貴族。不斷地生產與種植食糧,積累了豐富的建倉經驗,同時也有許多沉痛的教訓。糧倉建設應將充分保障糧食儲藏安全放在首位,從糧食自身的物理性質、生理特性、生態特點等方麵考慮滿足儲糧安全的需要。倉型的選擇是應因地製宜,根據各地區氣候條件、地質結構、糧種特點、糧庫性質與功能而確定適宜的倉型,全國不能搞“一刀切”。

  走進倉庫,隻見一口口麻袋都摞在那兒,不禁眉頭一皺:“這裏,一共是多少袋種子?有多少斤呐?”

  旁邊賬房先生急急翻出賬簿看了看,對他報了袋數和斤數,馮雲貼著他的耳朵小聲提醒道:“嶽爺,咱們出來時大娘可囑咐過,每年放糧時管事、帳房、力工,都會層層克扣糧種,留作自家之用,卻說是分發時的損耗。今年糧種短缺的厲害,如果‘損耗’的狠了,恐怕要有佃戶鬧事,叫你小心著點,你可不要忘了。”

  嶽小雲笑笑,大聲問道:“這麽多種子,這麽多佃戶,得放到什麽時辰去啊?咱們安排了幾杆大秤放種?”

  那個賬房回道:“嶽管事,一共安排了十八台大秤放糧。”

  “嗯……這樣的話,還差不多。”嶽小雲淡淡地說了一聲,繞著糧垛轉悠了幾圈,對馮雲小聲道:“聽清了麽?一共十八杆大秤同時放種,就算咱們兩個三頭六臂,也看不過來呀。這些人可都是吳宇、關明的親信,要是他們成心做手腳的話,你防得了?”

  嶽小雲訥訥道:“那咋整?依你這意思,咱不管了?要是他們連偷帶藏,真要是分不著糧種的佃戶鬧起事兒來,這黑鍋可是你背啊。人家偷驢咱拔撅,那不是傻了麽?怎麽也得盡力看顧,能看多少是多少唄。”

  “嗬嗬……”嶽小雲在他肩頭捶了一記,笑道:“就這笨法兒?看是要看的,不過不用咱們倆跟大眼燈似的在那兒瞅著,我有個主意,保證出不了岔子。不就是分東西嘛,嘿嘿,這活兒我熟,保證人人服口服,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嶽小雲說完霍地轉身,大步向倉庫外走去,臊豬兒詫然道:“你熟?你啥時候兒管過分東西來著?”

  嶽小雲出了倉庫,眼巴巴的佃戶們立時一陣騷動,嶽小雲四下一掃,相準了一個小半人高的大樹樁子,便走過去,站到樹樁子上麵,攏起嘴巴高聲喊道:“各位鄉親,這次發放糧種,我是管事。大家都知道,去年冬上,馮家遭了一場大劫,儲藏的糧種也損毀了許多,今年發放的糧種,勢必不能做到家家戶戶全發到了。今兒是先到先得,按照各家承租的地畝數來計算,想多領那是不成的,不過要是發到誰那裏種子要是發光了,你也別怨天尤人。”

  佃戶們靜了一下,然後哄地一下便開始議論紛紛,有些原來並不知道糧種不足的人尤其顯得激動,排在前邊的人欣喜若狂,來得晚的人提心吊膽,七嘴八舌,說什麽的都有。

  隊伍裏的騷動持續了很久,嶽小雲負手站在樹樁上始終一言不發,下麵的議論終於漸漸平息下來,一個老農提高嗓門喊道:“嶽管事,做什麽事都得有個先來後到,要是糧種發到我這兒就沒了,我沒話說。可是,糧種已經不足了,你們可不能昧著良心再克扣咱們啊,咱們這些靠天吃飯、靠地活命的莊稼漢不容易啊。”

  嶽小雲等的就是這句話,他微笑起來,提高嗓門喊道:“這位老伯放心,今日發放糧種,我嶽小雲盡管不能讓所有的父老都滿意而歸,但是今兒我就立下一個發放糧種的章程,保證讓所有的鄉親,不管分沒分到,人人心服口服!”

  嶽小雲說完回頭大喝一聲:“來人啊,把所有的糧種全都搬出來。”

  吳宇看著他,困惑地眨眨眼睛:“馮管事,你這是何意,咱們發糧種,都是發完一袋再取一袋,現在都搬出來堆在那兒,一會過秤、開包,不是又要費一回事。”

  “嶽管事,我這麽做自有我的道理,一會兒,我會說給大家聽的。”嶽小雲笑嘻嘻地說完,向那些家丁執役們冷喝一聲道:“我的話沒聽到麽,還不往外搬!”

  那些人互相看看,終於魚貫而入,一袋袋的往外扛糧種袋子。

  嶽小雲向排隊的佃戶們抱拳說道:“大家聽好了,糧種全部在這裏,一共有多少,盤庫的時候嶽老爺是親自看過的,帳上有總數兒。一會兒,我就逐袋過秤,糧種總數對上了,就開始發放。各位有信不過的,可以進屋去看看,瞧瞧還有沒有一粒種子沒搬出來。

  發放種子的時候,嶽某會在那邊,看到沒有,就是那棵大槐樹下麵,立一杆公平秤。啥叫公平秤?就是在那兒設一杆秤,各位領了糧種,自己去那兒複秤一遍,如果連秤也不會用的,可以找你信得過的人幫著你稱量,重量對不上的話,你立馬來找我,嶽某給你撐腰。”

  這法兒新鮮,大家夥兒還從來沒聽說過什麽公平秤,底下的鄉民議論紛紛,都覺得這法兒公道,不禁喜形於色。

  嶽小雲又道:“你們領的糧食和賬簿上你們簽字畫押的數對上了,那我這糧種總數也就會一兩不差了。這叫公平、公正、公開!大家同意嗎?”

  長長的隊伍沸騰起來,漸漸匯聚成一陣歡呼:“同意!同意!嶽管事做事公正,我們服!”

  嶽家大院的膳房離這邊比較近,潘華管事正在廚房料理一個羊頭,聽見外麵呼喊的動靜拎著把菜刀就顛兒顛兒地跑出來了。每年放糧種總有打架鬥毆的,他還以為這剛開始發放糧種外麵就打起了群架。等他出來逛了一圈兒,隻見秩序井然,人人心平氣和,不禁嘖嘖稱奇。待聽明白了嶽小雲的法子,潘管事不禁大為歎服,回去便跟自己渾家講:“俊妮兒,你說人家那心眼是咋整的呢?原來蠢笨的一個人,現在就愣成了人精,估摸著,真是狐仙幫他通了心竅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