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九百八十九章 表態
作者:上帝指使      更新:2021-03-26 15:03      字數:3135
  這時小西笑嘻嘻的走進來,看來之前去茅坑還是有效果的,至少不像之前那般愁眉苦臉了,現在的他喜笑顏開的,看樣子挺不錯的。羅縣丞看了眼唐縣令,小西的進來他沒怎麽在意,他想,楊小西是徐有、周圓圓一手提拔重用的幹部,現任茶葉商行、棉布商行的總負責人,管著二個商行的資產呢。按理說來他這樣的人規格太低了,要不是開會的話,他連見自己的機會都沒有,這樣一個人在這裏到底是誰的主意。

  不過,羅縣丞還是對他的印象挺好的,剛才開會的時候別人有沒有認真聽他不知道,他是有認真聽的,就這點他給人的印象是不錯的,他也不去糾結他的事。

  楊小西剛進來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現在說的是王有力要是被長安方麵帶走了,這位唐縣令記情何以堪?

  周圓圓眼珠子一轉,他就有想法了,他小心地提出了個建議:既然這樣,唐縣令、羅縣丞,你們考慮一下,是不是先讓田保長把他規起來呢?我派人協助執行!

  這是一個折中的意見。其實,還是交給監察禦史來處理王有力,一來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參與他哥的事,如果他沒有參與我們豈不是抓錯了人,我們會很麻煩的。二來如果他真的參與了,這也得由監察禦史來查,我們先把人給抓了,上麵會怎麽看我們。唐縣令也是這個意思,也不想沒事找事,上麵要做什麽人,我們配合就行了,可不能先行動,有的人有的事不是他們在坐的這些人可以處理的。

  大部分的人支持周圓圓的提議,都說要以不變應萬萬,此人在場的各位臉上好看些,以後也有回旋的餘地。

  徐月沒有明確的表達,他是共虧集團的老大,他明白周圓圓冷處理的心思。別看王有光下台了,王大力也退下去了,可是他們二人的心腹都還在,真是跟他們翻臉了,隻怕得不償失。這位田保長要上台階,眼睛瞄著羅縣尉,恩師徐月已經向唐縣令推薦了,羅縣令的一票很關鍵,田保長當然要順著周圓圓的意思來。

  果然,唐縣令立即表態:哎,圓圓這個意見好,我們也就靜觀其變吧!那口氣似乎已經代表大家做了決定,也沒去征求一下羅縣丞的意見。徐月怎麽想的不知道,隻見周圓圓下意識地用指節輕擊著桌麵,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楊小西:這個,大家還有沒有別的意見。

  圓圓的心思徐月很清楚,朝廷的事按理說來共虧集團是不應該發表意見的,可是王大力在共虧集團主持過工作,以前難免是照顧過他們。他們能走到現在這個位子,要是沒有王大力的照顧,他們是不可能當上共虧集團的領導。說起來王大力對二人有恩,倘若真的查到王大力的身上,難免會查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就算是再清白,也不希望背後有人查自己。誰也不傻,能糊弄就糊弄,應付上麵大家還是挺在行的。

  抓捕王大力,就違背了長安方麵的意見,也許上麵隻是讓下麵走一個過場,誰拍板誰負責任。好在在場的幾位並沒有明顯的矛盾,大家一致對外,既要敷衍上麵又不想得罪王家。但唐縣令就是縣令,絕不會直接表露自己的意思,便把球傳到羅縣丞這邊來了。而共虧集團的人隻能是參與,其實真正做決定的,還是唐縣令和羅縣丞兩位領導。

  長安讓我們主動匯報?好,你們的事你們先表個態嘛!你們有什麽要反映的問題都可以說出來。

  說到反映問題,眾人便默不作聲了,這些人都是老狐狸,就算是真有問題,也不會在這樣的場合說出來的。

  楊小西說:周護法,我尊重您和共虧集團的意見!我這邊沒有什麽問題,我也沒有什麽好反映的。

  唐縣令就是要大家表達,哪怕你沒有問題反映,你也得說你沒問題要反映。大家一一表了態,都表示沒有問題,在眾人看來王有力就是沒有問題的。肖主薄把大家的談話記錄了下來,這事也就這麽過去了。

  徐月道:“我覺得老領導是一個好人。”這話把人說得雲裏霧裏,徐月算得上語言大師了。周圓圓這位頂頭上司一向中規中矩,他是朝廷派下來的領導,他對以前的領導也不是太了解,他這麽說就是什麽人也不想得罪。可叫你表態你總得有態度呀,這繞來繞去,還是把唐縣令得罪了,唐縣令問大家有沒有要反映的問題,他卻說對方是好人。

  這不是在吐槽唐縣令把老領導當成是壞人,他認為他是好人,而唐縣令讓他們反映問題,這有向老領導問責的意思。周圓圓都說了,應付一下得了,可這唐縣令非得一一問到,他心裏不滿對方派自己下來管理共虧集團。所有的人都說他是自願的,說共虧集團有油水,要不是為了錢誰會願意離開朝廷去商行幹活,這是別人為什麽質疑他的原因。

  可以說共虧集團上上下下就沒有人相信他,相信他的人品,這年頭不是為了誰還能為什麽?再有就是共虧集團看不到起色,這麽一個大集團要人有人,要渠道有渠道,要資產也有資產,為什麽還會年年虧損,人們質疑的是這個。好在,朝廷管得嚴,下麵的人也不敢亂說話,幹完活你能按時給錢就行,大家也就知足了,至於上麵給你多少,還得看關係。不過,這年頭有錢拿就行了,很多的人還得為了生計去奔波,比起別人共虧集團的人還是感覺挺知足的。

  徐月原本他是可以高升的,縣丞的位置本該是他的,可是卻被指派到共虧集團來。說是希望他做為朝廷的官員,能帶個頭下來把集團帶領好,做點事情出來,唯有如此才能將他提上來。其實,這隻是唐縣令給他編的一個美好謊言,這集團虧了這麽多年了,就算他徐月是範蠡在世,商聖轉世可是麵對的是共虧集團的爛攤子,他也沒招。

  說起來徐月是很有經商的頭腦的人,他以前在朝廷的時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候還是王有光當縣令的時候。他和唐縣令都隻是他手下辦事的,兩個人表麵上是朝廷的官員,其實他們是王有光的心腹,他們負責在本地幫王縣令賣酒,唐縣令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有餘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當時酒也是稀缺的資源,幾乎被王家壟斷了,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古人早就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一貴一賤,極而複反”的規律。這就很符合現代市場規律的,可惜這不是誰都能弄明白的,因為二人賣酒,手裏也囤了大量的酒。本來這二人是好兄弟,好哥們,好同窗的,當時二人就私下約定,不管有一天誰上去了,一定要提攜另一位兄弟。當時,唐縣令和徐月二人都是王有光的左右手,是他的得意門生,也是朝廷重點的培養對象。

  當時二人的關係太好了,徐月就天真的以為,不管是誰上去了,這炬城都是二人的天下。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供應市場,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相反,如果價格太低,就打擊了積極性,人們就不願生產,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故他提出一套”積貯之理”。這就是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

  唐縣令就深得此道,一開始就找了個暗線將王家的底細是查了個底朝天,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時大唐的每一個官員,都有認真學習女帝的治國理念,還有她的重要思想,特別是監察禦史,他更是將這個部門用得淋漓盡致。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紫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

  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可笑的是她提倡告密,卻不分好壞對錯,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則天又先後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製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

  於是在朝廷內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為獎勵告密,武則天對告密者破例授官。是年,武則天下詔殺南安王李穎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李賢的兩個兒子,唐朝的宗室被殺戮殆盡,其中幼弱幸存的人也被流放至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