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我?
作者:上帝指使      更新:2021-03-26 14:35      字數:5844
  “精通英文、法文、西文和嘛文;熱愛文學和藝術,鋼琴和單簧管技藝都達到了專業級水平;她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嘛嘛村所有的本科課程;20歲拿到了嘛嘛村的經濟學的博士學位……

  30歲的他現在是嘛嘛村政治經濟學院最年輕的宏觀經濟學教授;而她的父親,就是前財政部副部長、前嘛嘛村的村長助理、現在某大型投行掌門人——上帝指使。”

  小說還刻意強調了上帝指使對村民帶來的影響——

  “得益於父親濃厚的文藝情結和家中良好的國語教育,上帝指使哥哥還在人大附中念初中時就通讀莎士.比亞原著,隨後又到了嘛嘛村的當地知名高中繼續學業。上帝指使哥哥同班的14位小夥伴有12位拿到了嘛嘛村的錄取,剩下兩位分別接到了別的和另外的地方的通知,上帝指使哥哥當年以嘛嘛村高中總分第一的成績畢業,走了嘛嘛村求學。”

  且不論上述介紹是否溢美之詞,僅從“嘛嘛村”、“最年輕教授”等硬指標來看,上帝指使哥哥所取得的成就,按社會一般認知,足以“秒殺”99.999999999%的人,哈哈。

  於是,很多人不免會產生類似這樣的看法,“出身這麽好的人,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過得很好,但他卻如此努力取得這樣的成就,實在是讓我羞愧”。形成這種認知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與那些人們熟知的官二代、富二代的二世祖形象相比,上帝指使哥哥實在是差別太大,所以很多人下意識也不會把上帝指使哥哥的成功歸結到其家庭背景本身。

  人這一生不是要努力,是要先努力。

  我不想在十年之後的同學會上,仰望著誰的臉色,奉承的陪笑。

  先努力,你會早一些看到,自己在24小時連軸轉最最努力的情況下,能成就什麽。

  這種認識當然是有偏差的。父母教育程度較高且較為富裕的家庭,要求子女接受較高的教育,並以關注孩子學習、給孩子更多的鼓勵、舍得為孩子在教育上投入等形式表現出來,這本是常態才對。

  當然也有很多情況是溺愛過度,子女不爭氣——如天一哥一樣。這種情況由於更具有話題性,使人們往往忽略了,像嘛嘛村能培養出上帝指使哥哥這樣的例子,可能才是多數。一個證據是,每年夏天,從天朝湧入嘛嘛村體驗村民裏的生活和文化的天朝學生,已經超過10萬人,其中一些學生隻有10歲。

  他們的誌向絕大多數都是進入嘛嘛村最好的學校,事實上很多人成功了,像上帝指使哥哥的母校嘛大附中,早已是知名的“留嘛預備學校”。而這些人的父母,大多數都是較為富裕的高級知識分子。

  我不想當我遇見自己心儀的女生,因為顧慮自身的外在,內涵,錢包等等,而不敢接觸。

  而後你才能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可以去博一博的,哪些東西是隻可遠觀萬萬不可褻玩的。

  很多人自己不努力,卻一味噴社會“不公平”。誠然,我國社會是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但如今正在改變的過程中,各種積弊不可能一夜掃清。現實中底層小民要想成功固然不易,但努力和不努力的結果還是迥然不同的:即使你無法“大富大貴”,但隻要願意努力,“小富小貴”(有房有車,再偶爾旅個遊)總還是可以的。但若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終身窮困也就怨不得別人了!~

  我更不想,當我的父母老去的時候,給他們撐不起一個安享的晚年。

  實現教育效能均等的最大辦法,就是高考。通過這個相對公平的選拔方案,讓高知、富裕家庭學生與貧困家庭學生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讓他們的未來不至於有太大差距。然而,且不談名額分配不公、各地考卷不同、重點地區異地高考無法實現等問題,在調節教育平等方麵,高考能做到的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

  先努力,你會早一些看到,自己在豁出了命去努力、非常努力、相當努力、比較努力、不太努力、太不努力、豁出了命不努力的情況下,分別會得到什麽同時又失去什麽。

  而後你才能判斷,階段性的目標值得自己投入多少、什麽時候該給自己放假、哪些情況下需要再加把力、哪些情況下該見好就收見不好割肉止損也得收。每次給自己換擋後,都能坦然的麵對即將到來的得失。

  自由,平淡,這種生活從來都不是口中說出的那麽簡簡單單,輕而易舉。

  先努力,你會早一些看到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然後才有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就是戰鬥。

  而且,時代在前進,高考對一個人前途的決定性已經越來越小,那還有什麽方法,能讓普通家庭出身學生逆襲?結論是:影響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排序,一是學生的家庭經濟文化背景;二是教師素質;三是學校的設施和課程。

  如前所述,家庭經濟文化背景對一個人學業成就的影響,是最為重要的,但這方麵的差別是必然會存在的;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學校設施、課程設置一直在進步,其造成的差別也已經較小。要想讓孩子們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國家可以做到也該做到的,是提高教師素質,並對教師資源進行合理分配。

  除此之外,建立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兒童學業幫助中心,為那些社會弱勢家庭、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提供教育補習支持,這也是可能考慮的政策選擇。

  在英.國,政府出錢在社區服務中心或圖書館建立早餐俱樂部、課後俱樂部,為不利家庭的孩子提供電腦和學習資料。對那些領免費午餐的孩子提供“一對一輔導”,以提高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美.國,政府通過“放學後計劃”對低收入家庭的兒童進行教育補償。我們同樣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以學校為依托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子女進行免費輔導與補習,幫助他們克服學業上的困難,所需的經費可以由政府稅收支出。

  早一些看到,你才有選擇的餘地、才有調整的空間、才可能有急流勇退和金盆洗手的資格。

  因為我有太多的牽掛,太多的責任,也要有太多的擔當。

  早一些看到,你才能分辨的出,誰給的是經驗、誰喂的是雞湯、誰提煉經驗裏的雞精來忽悠你、誰拿濃湯寶當經驗自己洗自己。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注定是瑣碎而毫無意義,世俗中的很多東西耀眼而毫無價值。

  否則,你會每天都見識到更大的世界,在一驚一乍的不淡定與對未知的卑微中,度過自己的一生。

  但這並不是自甘平庸的推辭和借口。

  在非黃金高峰期搭地鐵,隻要你肯多往前後走一走,總會發現一節空到不正常的車廂,找到五個人鬆散占據著一整排的座位,而前後相鄰的兩節車廂,熙熙攘攘到胸都快被擠掉了,每停一站都要感受一次個人力量的渺小,每個換乘點都是決戰紫荊之巔。

  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刻,平淡如水的生活會掀起怎樣的驚濤駭浪。

  一步天堂一步地獄,不多邁幾步,怎麽能知道哪步是這一步?

  可能是一場大病,可能是一場永別。或者還可能是丈母娘口中你無能為力做到的條件。

  在足球場上,有這麽一種人,他們開賽後先頻頻犯規,一次比一次尺度大,一次比一次口味重。當他們通過一係列試探了解到當值裁判的尺度之後,會把侵犯對手當成常規性的防守手段,比賽屢屢因他們被吹停,但他們卻很少得牌,還經常引得對手被紅牌罰下。

  隻有從身體到物質到心靈,不斷的變強,再強,更強。才能在命運的戲弄折磨突如其來下,最大程度的保護好自己所在乎的人。

  少拉一秒口頭警告多給一腳追加停賽,不當著裁判的麵拍拍對方的菊花以示友好,怎麽能知道裁判最大的寬容在哪裏?

  沒有力量保障的自由,就像無根的花朵,任她一時花開燦爛,終究會被風吹雨打去。

  先努力了,你才可以找出一個性價比高的姿勢。從頭到尾都死死抱住扶手、從頭到尾都跟著對手狂奔,確實,你夠努力、你更努力、你可tmd的努力呢,但是,活的那麽苦,結果還不好,除了感動中國,誰都打動不了。

  更何況,我想看看那個更大更好的世界,也想看見那個更好更優秀的自己。

  下車了才發現隔壁車廂在拍攝維秘外景的比.基.尼展示環節,而你在薄薄的人牆之外和狐臭男鬥爭了一個小時,哭不哭?

  比賽結束了才明白原來隻要不扯掉對手的球褲別的什麽都能幹,誰都能幹,扳手可以帶,少林功夫可以用,後不後悔?

  這種天差地別合理嗎?高知家庭、富裕家庭更懂得如何教育子女、為子女教育傾注更多,這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過得比其他人要好呢?除非要取消家庭,否則這種差別是必然存在。也許有人會羨慕柏拉圖筆下的哲人王國度,由國家來撫養教育每一個嬰兒,但那很顯然隻是個烏托邦。

  有一個朋友,剛畢業去了我們那個年代500強外企的代表,上帝指使冠名,當管理培訓生。三年後突然辭職考公務員,問其原因,她說她受不了自己回到家裏都習慣性的用祈使句和父母說話,這份工作讓她的性格扭曲到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

  複習幾個月後,她考上了。幾年後我再次去出差,得知她已經辭掉了公務員的工作去了我們那個年代著名的養老外企,老牌牌子。我問她為什麽的時候她沒有再開口,但我能感覺出,那時她的笑容,是最接近大學時期的。

  現在她依然是一個老牌牌子的員工,在朋友圈裏從來不抱怨、不豔羨、不秀恩愛、不曬幸福、不雞湯、不雞血、不錦鯉、不不轉不是人,不看不是人。

  先排除了最不適合自己的,剩下的,都是足夠滋潤的。

  “同樣是重點大學,我們嘛嘛村也是有人才的,也是出得了人才的,我還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學根本不知道除了好好學習之外,該向什麽方向努力,未來會有怎樣的可能。

  我們很乖的把時間都浪費在自習室了,最後最好的算是保送本校研究生。但是身邊有高知家庭出身的同學,自入校就努力參與學生會、通訊社、競班幹,寫論文,參與交換生活動,最終走的比我們都遠很多。我們曾經以為上大學就是在同一起跑線了,但是不是,就像是健身,你自己蠻練和身邊有教練指導效果是天差地別的。”

  要是先不努力呢?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個優秀的人曾經教導過我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老二造暗器,老三傷不起,老四有軟用,老五沒軟用,老六軟有用,老七沒人理,老八成宅男,老九當吊比,老十最廢物。

  年輕時得過且過還是以後優哉遊哉,自己選咯。

  這種家庭出身與子女成功的相關性合理嗎?很大程度上當然是合理的。但也有人一陣見血地指出了這裏的不合理之處,嘛嘛村知名網友上帝指使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那些看似不夠成功的人,缺的不是同等的聰明努力,而是當他們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聰明努力時,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被用來‘克服’出身的”。

  很多人譏諷富二代的“成功”不值一提,因為他們依仗了父輩的資源。但世上富二代多了,其中固然有不少“敗家子”,但也不乏能夠運用父輩財富再創輝煌的,後者終究還是自己有兩把刷子!這樣的人,即使生於普通人家,最後也會憑自己雙手成為“富一代”的!

  富人的財富不論是來自於辛苦創業還是“不正當手段”,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一味“仇富”對我們自身毫無益處!奉勸各位吊絲朋友們還是自己爭氣、發奮圖強,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吊絲逆襲”之路吧!~

  這樣的注腳隨處可以找到,例如,家庭出身一般的學生,在“視野”、“見識”上與家庭背景優越的學生往往就不具有可比性,有網友如此描述這樣的差異。還有誰!!!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我希望我的一生可以這樣度過:當我回首往事時不因少複習一個知識點而懊悔不已,也不因多苦逼的學習一分鍾而愧對自己,在我臨死的時侯能夠說:“我這一輩子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得了60分,多一分浪費,少一分報費,我這一生能有你們這幫兄弟我值了,值!”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家庭背景造成人與人的差別,這個原因合情合理,不能說明這個結果就合情合理——很顯然,這會導致階層固化,讓富人形成富裕的循環,窮人形成窮困的循環——因為他們連用知識來打破差別都做不到。這顯然會破壞一個社會的活力,並導致種種社會問題。

  家庭的影響,並不隻局限於經濟狀況。更多是——學識,見識,資源,朋友圈,思維方式,心態(尤其重要)等的巨大差距。目前現狀下,這些方麵的家庭影響過大。所以從根源上來說,由國家出麵,彌補弱勢家庭教育缺失,進行公共教育補償,是整體快速提高國民素質的唯一途徑。尤其,現在留守兒童這麽多,如果不審慎、不作為,將來會成為國家之殤。

  所以,很多國家在教育政策方麵的基本理念都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孩子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裏說的教育平等,不是說國家教育資源投入的平等——因為家庭教育資源的投入已經有很大差別——而是要實現教育效能的均等。

  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已經是一句空話了,現代社會除了知識之外,見識也占一部分,寒門學子可能知識不缺,但是見識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了,幾乎是沒見識,這決定了他無出頭之日。

  1是否優秀和出身是否好,好像沒有必然聯係。2比我聰明沒什麽好羨慕。雖然沒他聰明,可我也不笨,隻要能朝正確的方向努力,即使沒他優秀,我也知足了。3看到別人努力,這種努力向上的積極態度,應該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勾起我們的嫉妒。4別人是否成功,不會影響到你是否成功。5國家的教育、選拔,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你是否成功,很大程度都是自己造成的。

  可笑的是很多人還相信寒門出狀元,還有很多老人家相信雞窩會飛出金鳳凰,總拿那麽幾個鳳凰男做例子認為窮人孩子早當家懂事會讀書,其實更多窮人的孩子將來還是窮人,而富人家的二世祖其實很少,更多的長大後比較優秀。強調某些富家子弟的負麵形象,和那些鳳毛麟角的窮出身卻有較大成就人士的例子,都對社會沒好處。把現狀更客觀的報道出來,改變某些愚昧的思想吧。

  出身好的人不論做什麽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而出身不好的人,無論做什麽都是考慮自己的生計優先。也許一個出身不好的人在許多方麵都很有天賦和才華,但是受限於經濟條件,無法做自己的感興趣的事,隻能做自己並不是很喜歡,但是可以維持生計的事,從而泯然眾人矣。堅持夢想說起來就4個字,但是對於一個經濟條件一般的普通人而言要付出多少的辛酸苦楚。

  現在出身不好,連老師也看不起了,還談什麽教育,別人出身好,隻要有錢,就能請助教,沒錢的,怎麽請????有些地方的教育在這方麵還是不夠完善的,看人家其它國家,出身不好的讀書還有補助,而我們呢,一看就知道差別在哪了。。。

  有人說別人上一輩努力了,其家族才有今天的成就,而你之所以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是因為你的祖先不夠努力,看似有理,但上一輩的問題造成的結果卻要後一輩去承擔,這公平麽?一個人是沒法去選擇他的出身的,所以雖說世上沒有絕對公平,但國家卻有義務去追求公平,因此國家必須提供足夠的向上流動的機會,這也有助於社會的穩定。

  其實,當你明白人要先努力那天起,你就不需要再努力了,以後的,都是生活。原諒我沒有文化,水平低,學識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