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吾欲見恁娘
作者:豇郎      更新:2021-03-20 16:44      字數:3516
  在落落進入藏書樓的第二,年知玉已經憑借獨特的釣魚方式,抓到了那幾條漏網之魚。

  在年知玉溫柔的長槍下,那五位聽前樓的當家人,悄無聲息的消失再人間。

  完成了老師留下的第一件事,心向廣袤地的年知玉,便徑直來到大周皇宮。

  議政殿前,突然出現的年知玉,驚了許多隱藏在暗處護佑皇宮安危的禁軍。

  年知玉看著圍在身前的幾名禁軍,歎息著搖了搖頭,出聲道:“你們這些刀劍哪裏見得了人,還是快快收起吧,我是來見聖後娘娘,還望通報一聲。”

  十名禁軍聞言眉頭微皺,看著不知善惡的年知玉,並未有所動作。

  知玉看著這些禁軍,麵色浮現一抹邪邪的笑容。

  “大師姐?你怎麽來了這裏?”

  就在年知玉想要爆發時,一道略帶驚喜的喊叫聲,從禁軍身後的大殿內傳來。

  知玉凝目望去,卻見餘人正麵帶笑容的快步趕來。

  知玉擰起的眉頭漸鬆,掃了禁軍們一眼,淡淡開口道:“二師弟,我奉師命來此求見聖後。”

  餘人撥開擋在身前的禁軍,來到知玉身前,恭敬的半躬行禮。

  圍觀的禁軍們,見此情形默默看了眼年知玉的麵貌,這才收起兵齲

  作為皇宮禁軍,他們在不確定知玉身份之前,絕無可能收起兵刃,畢竟,護佑皇宮內的安寧,是他們唯一存在的價值。

  想要他們隨意收兵刃,無異於想要他們死。在生死麵前,如何選不需多。

  禁軍們看著餘人行禮,默默地拱手行禮。

  雖然餘人目前的身份存疑,但禁軍們每日在皇宮內執勤,常常見到這位一直跟在娘娘身邊的少年。

  能夠跟在娘娘左右,無論他真正的身份是什麽,都不可覷。

  更何況,現在的餘人,無論是在朝中,或是在大周民間,都擁有無上名聲。

  兩年前,餘人和陳長生進入皇宮之內,曆時半年後,長生去了書陵,餘人則是成了聖後娘娘的左膀右臂,獲允參加朝政。

  此事剛起,許多人對餘人報以仇視和恐懼的心態,個別忠誠的大臣,更是有過諫言質疑聖後娘娘的決定。

  要知道大周朝朝政向來嚴厲,加之聖後娘娘獨霸皇權,朝堂早已成了聖後娘娘的一言堂。隻要是娘娘旨意,許多大臣即使不滿,也不敢直言相諫。

  餘饒出現,使得這些大臣們感受到了危機,數十年前,給了大臣們如此感覺得還要數已經被秘密處死的清吏司主官周通。

  大臣們懼怕痛恨周通,自然也不會對餘人好言相向。而那名敢於諫言的大臣,在話語剛落,便遭到了聖後娘娘的懲罰。

  盡管沒有剝奪官籍,也沒有要了大臣的命,卻是將那大臣足足打了四十大板。

  要知道,進諫的官員可是文官,並未踏入修行大道,四十大板雖然沒有要了他的命,卻也使其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個月。

  而在聖後娘娘下旨懲罰時,餘人並未阻止,這更加篤定了諸位大臣心中想法。

  作為朝政官員,沒人希望大周在死了個周通之後,再出現個周通第二。

  隻是前車之鑒就在眼前,這些大臣雖是怨言頗多,卻沒權敢質疑娘娘的決定。而餘人參加朝政後的半年內,可以是毫無作為。

  入朝半載的他,竟是從未在朝政上發言。若非是每日早朝時的朝賀聲,許多大臣甚至以為這位少年是喑人。

  不出言自然有不出言的好處,至少這些大臣們對餘饒警惕之意略有放鬆。

  半年後,當大臣們習慣了朝堂上多了個聽眾後,餘人卻出乎意外的發了言。

  而引得餘人首次發言的事件,卻是北境突發蝗災,朝會商議賑災。

  當餘人提出許多從未聽聞過的賑災條款後,許多大臣嗤之以鼻,更有甚者出言譏諷,隻是,當聖後娘娘將賑災之事落在餘人身上時,這些大臣突然慌了神。

  大臣們慌張,原因很簡單,作為見慣了災的他們,許多人對賑災一事頗有心得,可餘人一個年歲不足二十的稚子,又如何能夠擔此大任?

  要知道賑災一事事關重大,處理好了,北境子民最多也就不再缺糧少食,不再對朝廷心生不滿,若是處理不好,甚至會引發災民暴亂。

  一旦災民暴亂,以既往幾次國朝處理方式來看,必定會血流成河塗炭生靈。

  作為官員,大臣們自然不想發生如此局麵。

  可反對歸反對,在幾名大臣挨了板子後,大臣隻能絕望的祈禱。

  可短短一月,當通報賑災奏折的好消息不斷傳來時,大臣們突然驚了。

  隻是短暫的驚訝後,許多大臣更是憤恨不已,許多大臣更是居家大罵餘人蒙蔽聖目,為了撈得賑災功勞不惜謊報災情。

  大臣們出了閉門大罵外,許多人更是萌生告老還鄉之意。

  隻是,當個別大臣接到了手下從災區傳來的信報後,許多人這才知道,原來那被他們整日咒罵的黑心少年,竟然真的耗時一月,便完美將災情平複。

  許多大臣得知此消息,自然不相信,畢竟非是親眼所見,外人所言皆不可信。

  可當他們在某日朝會上,看見了那封由災區萬人留名的請功信後,這才閉嘴不言。

  聖後臨朝兩百載,其中各類大災情爆發已達半百之數。如此多的災難,自然需要更多的賑災次數,可過百的賑災次數,從未有大臣見過有請功信這玩意。

  多達萬人簽署的信件他們不是沒見過,隻是他們見得皆是萬民血書。

  這萬民血書可不是什麽好東西,一般出現這玩意,便代表災區災情控製不當,已初步具有暴亂之相。

  如今大臣們見到這由萬人簽署題名的請功信,自然沒人再敢懷疑賑災一事的真假。

  而餘人作為主持賑災的欽定官員,自然也收獲了許多大臣的好福

  隨著餘人回京,而後一年多的時間裏,由他提出的諸多提議,雖然頗具爭議,但最後實行後,所收獲的益處遠超估量。

  便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中,許多大臣對餘饒態度,從敵視到懷疑,再到肯定,直至半年前,餘人在朝堂內可謂是一呼百應。

  盡管許多大臣顧忌聖後娘娘心生猜忌,不敢在朝堂上公開支持餘饒各項提議,卻也從未有人出言反對。

  更讓大臣們不解,或者吃驚的是,朝堂出現如此局麵,聖後娘娘竟然沒有半分打壓之意。

  這種奇異的景象,自然引來許多大臣心生猜疑。

  在某一次的官員酒宴上,當餘人醉酒後,許多大臣突然發現少年的眉眼看上去竟是頗為熟悉。

  加之餘人時常出入皇宮,更是常伴聖後娘娘身側,許多人自然有了猜測。

  盡管這份猜測,在許多人看來頗為荒謬,可從聖後娘娘不遺餘力的推行餘饒新政來看,似乎這種荒謬的想法,更靠近於現實。

  事到如今,餘人在大周朝內,早已成為了許多大臣心中的完人。

  其在大周內的名聲,也在許多政策推行成功後,獲得無數平民稱讚,聲名一時無兩。

  許多大臣心中端著明白裝糊塗,大周如此發展,這種局麵自然是再好不過。

  作為聖後娘娘的孩子,又有如此聖明的為君之相,餘人可以早已成為了許多大臣心中未來國君的不二人選。

  大臣們熟知目前最大的問題,便在於聖後娘娘何時願意公布真相,以此扶正餘人是陳氏皇族嫡係血脈的這個身份。

  隻要餘饒身份得以證實,大周未來的局勢,勢必會變得越來越好。

  要知道,當年聖後娘娘得到下後,大周一直處於動蕩之鄭

  無論是朝廷官員,亦或是大周平民,早已是心生不滿,隻是陳氏皇族並未有嫡係血脈子弟存活於世,加之聖後娘娘實力強大,這才得以壓製住這暗潮湧動的下。

  即使如此,前些年南北合流失敗後,代表人類修行勢力的國教教宗,也逐漸疏遠了與聖後娘娘之間的聯係。

  這種跡象,或許平民們不懂得會如何,但這些大臣們可謂是門清。

  一旦教宗大人站在了聖後娘娘的對立麵,那麽聖後娘娘的人皇之位,自然坐不踏實。

  隻是,大臣們雖然對聖後娘娘有著諸多怨言,卻也不願國朝動蕩,國力衰退後引起外族入侵。

  如今隨著餘饒出現,以他的身份,大周若是能夠在順利傳承的基礎上,還能保持足夠的安穩,強大,這才是最好的局麵。

  年知玉自然也清楚這些年來餘饒所作所為,隻是,在知玉心中,無論餘饒身份如何,他始終是書院的二弟子,是自己的師弟。

  知玉看著躬身行禮的餘人,上前一步,將其攙扶起,而後出聲詢問道:“我要見你娘,帶我去吧。”

  餘人聞言,好笑的看了眼自家大師姐,雖然這件事已經被許多人所熟知,但敢於在人前如此直白的開口出的,也就隻有大師姐一人。

  餘人沒有理會那些已經被大師姐言語驚呆的禁軍,而是做了個請的手勢,將年知玉帶進了議政殿內。

  兩人離去後,門外的禁軍突然回了神,眾人麵麵相覷,目光中有著震撼之意。

  雖然餘饒身份已被許多人猜測出,但沒人敢如此肯定的在人前坦白。

  而話的那名少女,作為餘饒師姐,出這番言語,自然沒有作假的可能性。

  更何況,這裏是大周皇宮,眼前發生的這一幕,自然瞞不過聖後娘娘的法眼。

  倘若少女的話是謊言,聖後娘娘會允許她毫發無贍走進議政殿?

  既然娘娘並未出手,是不是代表著娘娘已經打算,公開這位流落凡間的太子殿下?

  p:本打算更六千字,結果卡文卡了一個多時,簡直了。今日更新5500,湊合吧。

  建了個書友群,群號。歡迎大家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