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狗屁不通的道理
作者:因卿不定      更新:2021-10-17 15:50      字數:2127
  圓機之士?

  敬玄自認為目前的自己,恐怕還不夠格擔起這四個字。

  別看現在大唐的朝廷將星如雲,謀臣如雨,事實上,追根溯源,大多都信奉釋道儒三派。

  這既有家族的家訓的因素,也有一定個人際遇的因果。

  比如信奉道教的,就十分相信“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這句話。

  而這,是以道教為本,來會同儒道二教。

  信奉佛教的呢,又提出了“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推崇以佛教為本、道教為末的觀點。

  就拿敬玄最熟悉的三位大唐重臣來說。

  魏征,這位錚臣最是講究氣節,毫無疑問是以為儒家弟子。

  而李靖呢,則又十分篤信道教,不但當過幾天道士,就連行事風格,也極具道門的特色,現在年紀大了,一心開始追求起上善若水,清淨無為的境界,任由別人往自己腦袋上潑髒水。

  然後就是宇文士及,這小老頭就更加不用多說了,不但給家中子女取名都帶著佛教色彩,做事也同樣相信因果輪回那一套,所以小老頭但凡要做什麽壞事,都是假借別人之手,寧願自己不沾因果。

  殊不知若是真有神明佛祖,一定慧眼如炬,把他那點小心思給看了個通透。

  這也是魏征為何討厭宇文士及的原因,因為看起來猥瑣,講究浩然正氣的儒家弟子可不接受這一套。

  既然連高官顯貴都是如此,何況下麵的其他官員?

  所以大唐的官員辦事基本上都是這三種風格。

  信佛的,辦事圓滑。

  信道的,辦事拖遝。

  儒家弟子呢,則倒在一個急功近利之上。

  官員沒有統一的衡量尺度,這才是王通為什麽提出三教可一的思想,也就李世民這位“皇極之主”能約束好這些人,換個皇帝,早就鬧翻天了,這一點在大唐今後的皇帝身上,已經得到了佐證。

  蘇瑁再一次展現了他作為儒家弟子的急功近利,他甚至現在就想知道敬玄打算如何做,因為他不認為光憑著一所大學就能改變這種狀況,要真這麽簡單,那全天下這麽多所書院,也沒見多教出幾個文中子出來?

  敬玄想了想,他的這個問題實在是深奧,不是眼下的自己能夠回答的,於是便用了比較通俗的解釋:

  “敢問蘇先生,倘若現在是大災之年,百姓們會如何想辦法活下去?”

  蘇瑁沉吟片刻,然後慎重的答道:

  “貞觀三年旱魃肆虐,朝廷張貼告示,允許百姓們外出自謀生路…”

  話還沒說完,敬玄便搖頭打斷:

  “此法是晚輩告知陛下的,晚輩是想問,若是沒有此法,那百姓們如何自處?”

  當初李世民發布《告流民疏》時,並沒有說這是誰人想出的主意,所以不少大臣隻以為是房杜二人想出的妙計,解了關中的燃眉之急。

  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敬玄此刻說是他想出來的,頓時紛紛好奇的看向上首的房玄齡,見後者並無不悅之意,心中暗暗吃驚。

  看來還真是這敬玄出的計謀,再次看向敬玄的眼神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了,至少不會因為他年紀小,而小覷於他了。

  這時一位白發老儒走了出來,敬玄認得他,弘文館學士,武陽侯蕭德言。

  上次大勝突厥李世民宴客時,他請求致仕,沒想到被李世民給駁回了,當時自己還在想,李世民竟然連一個年逾花甲的老頭都不肯讓人回家養老,還要留在朝廷發揮餘熱,實在是不近人情…

  倒是沒想到這位蕭老先生這次居然也從長安趕了過來,敬玄不敢遲疑,連忙從旁邊搬過一張凳子請他坐下說話。

  而敬玄的這一舉動,立刻贏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蕭德言自嘲一笑:

  “多謝雲中侯憐惜老夫這把老骨頭。”

  言畢,他又說道:

  “方才雲中侯問大災之年百姓如何度過,老夫活了一大把歲數,自問見過的慘事也不少,倒是有資格出來答話。”

  說到這裏,蕭德言頓了頓,臉上盡是悲痛之色:

  “若是尋常的天災,倒也好說,啃樹皮,亦或是躲進山裏挖些野菜,總能活下去,但若是兵荒馬亂,要麽易子而食,要麽賣身為奴,就像河北道那些百姓,有幾個是沒吃過人肉的?”

  河北道那地界自古以來便是四戰之地,中原一亂,首當其衝的便是河北道,發生吃人肉這種事情,應該也不算罕見。

  雖然大家夥兒都知道原因,但被蕭德言這麽隨隨便便的說出來,幾位當年“有幸”在河北道打過仗的大臣,似乎回想起了什麽,臉色頓時變得有些不自然。

  敬玄點了點頭,又問道:

  “那麽請問蕭老先生,如果是這樣的太平年間,百姓活不下去了,又當如何?”

  蕭德言略微一思索:

  “那自然是等待官府賑濟,亦或是找寺廟借些錢財度日。”

  敬玄笑了笑:

  “這就是我大唐症結之所在。”

  眾臣聞言,不明就裏的看向他,就連房玄齡也十分好奇的問道:

  “什麽症結?”

  敬玄微微一笑,背著手在屋子裏走了兩步,忽爾說道:

  “我大唐百姓並不懂的如何自救,隻會一味向別人伸手,這難道不是症結之所在?”

  房玄齡聞言,皺眉沉思了起來。

  這時,有人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百姓愚昧,自然不懂的如何自救,所以才需要朝廷賑濟,自古以來,莫不如是,如何能歸結到我大唐頭上來?”

  敬玄點了點頭:

  “這話說的也沒錯,這是民智未開的原因,自然歸不到朝廷頭上來,可諸位不妨好好想一想,自古以來,又有多少賢君名臣想要做成這件事?又有幾人成功了?”

  答案是一個都沒有成功,在場的都是通曉史書之輩,哪裏會有不知之理,於是一個個帶著懷疑的目光看向敬玄,難道你雲中侯來做,就能成功了?

  結果敬玄接下來的話,讓他們徹底暴走了:

  “所以我認為,這件事從頭到尾的走錯了方向,何為開啟民智?讓百姓人人懂得聖賢書?通讀聖賢道理就能讓百姓自救嗎?簡直狗屁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