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鐵路狂想曲 (新書發布,求支持)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31      字數:4230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對於在火車上經過了十天的彼得來說,他並沒有感受到漫長的旅途,非但如此,整個使團上下,在經過的十天的旅程後,都被火車征服了。

  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火車給陸上交通帶來的改變。

  甚至在中都火車站下車之後,和其它人驚訝於中都火車站的富麗堂皇不同的是彼得特意跑到了月台的盡頭,去打量著那個仍然噴吐著煙霧的火車頭。

  “他全部是用鐵製成的?”

  說明著並不流利的漢語,彼得問道火車司機。

  穿著鐵路製服的火車司機,顯然早就已經習慣了像他這樣的人,畢竟但凡是人都有好奇心。

  “對,全部都是鐵的,上萬斤鐵製成的,你瞧,這麽大的鐵家夥,隻要一燒煤,跑得那可比馬快多了。我告訴你,早些年的時候,還有人不自量力,騎著馬和火車比賽,你猜結果怎麽樣?”

  即便是作為沙皇,彼得也對這些事情充滿了好奇,他立即問道。

  “怎麽樣,當時是怎麽回事?”

  那怕就是明知道結果,彼得仍然好奇的問了起來。

  “你知道驛站馬車嗎?就是在官道上跑著的客運馬車,他們當年瞧著生意被火車搶了,就試圖想證明馬車比火車更好,所以他們就向火車發起了挑戰,讓馬和火車進行比賽……”

  在火車司機的的講述中,彼得似乎看到了當年的那場比賽,在起跑線上一邊是馬匹呼哧呼哧地喘著氣,一邊是火車司機在往爐膛裏點著火。

  “……發出信號後,那匹馬飛奔到一裏多裏開外的地方,那時候火車才剛加好壓,然後火車頭噴出了一團蒸汽,就飛似的追了上去,不過隻追了三四裏地,就追上了馬車。到最後自然是火車贏了,火車肯定領先於馬,畢竟,火車隻要有煤有水,就能不停的開下去,可馬不行,我告訴你,再過幾十年,大明的每一個縣肯定都通火車了,我估計到那時候,也就是城裏頭還能見著公共馬車,不對,也許公共馬車都沒有了。”

  火車司機像是想起什麽似的,朝著城市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後說道。

  “我聽說在中都已經開始修什麽地鐵,對,就是地鐵,說是在地下跑的鐵路,專門在城裏跑的,誰知道呢?興許再過幾十年,這城裏頭跑的也都是這個什麽地鐵了……”

  地鐵!

  又一次,彼得被剛剛獲知的消息驚呆了,他和所有初來中都的人們一樣,對這座城市充滿了好奇。

  興乾三十二年的中都,比人類史上任何一座城市發展得都要快,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們通過四通八達的鐵路和水路來到在這個龐大帝國的中心,大量人口的湧入,同樣也讓城市迅速擴張起來,當數以千計的新房屋、商店、辦公樓和工廠為日益膨脹的勞動大軍而建造起來時,城市也變得的日益擁擠。

  中都人口不下兩百萬!

  這是史無前例的人口數量,盡管一棟棟三層左右的樓房取代的舊式的瓦房,為湧入的人口提供了足夠的住宅,可即便是如此,幾乎每一個來到中都的人都感覺到城市的擁擠。城市在不斷的擴大,但是交通工具卻受到種種限製。公共馬車、私人馬車、有軌馬力,在擁擠的街道上擠撞著,幾乎每天,各種各樣的交通事故層出不窮。

  幾乎每一個人都在渴望著需要新的交通工具!

  從興乾二十五年,類似的呼籲就出現在中都、南京、廣州以及天津等大城市的報紙上。

  把鐵路修到城市之中!

  幾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鐵路,投向了火車,可是火車如何在城市中運行?盡管有人研究了小型的蒸汽機車,試圖將機車與有軌馬車結合在一起,但這種嚐試卻因為街道的擁擠而化為泡影。

  為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城市內部的交通現狀,就必須得到改善。人們需要有比狹窄的街道所能提供的更好的運輸工具。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個剛剛從南京的鍾山書院畢業的青年人提出了野心勃勃的方案在中都的地下設計一條鐵路,通過鐵路相連,可以讓人們能從更遠的地方趕至市內,在地下避開地麵的擁擠。而交通方便了,意味著人們可以住的更遠的,人們就可以擁有更好的居住空間,生活的品質也會因此而改善。

  這位個剛剛畢業的年青人,為此開始了他的奔走,想獲得各個方麵的同意。如果隻是普通年青人的話,他的呼籲也許會被忽視,這個年青人有著極為特殊的身份。

  “所有人都說,因為家父是皇家鐵路公司的第一任總經理,兄長是工部侍郎,所以順天府才會同意修建地下鐵路的請求,可實際上,根本就是胡扯!”

  麵對到訪的這幾個俄羅斯使節,張廷玉的語氣中盡是不滿,不過隻有二十幾歲的他,顯然不願意把這一切“歸功於”父兄。

  “順天府之所以同意我的請求,是因為如果中都的交通問題不解決,這個城市就會陷入衰退。交通問題早成了影響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

  把事情簡而化之的張廷玉並沒有說他用了2年的時間,花費了全部的業餘時間和幾乎全部的薪水,對中都進行的一次全方麵的調查,正是他的調查報告說服了順天府。根據他的統計了在上午8點到下午8點之間進出中都的人流,結果令人吃驚:每天有20萬人進入中都!他們大都是依靠步行穿梭於不同的街道之間。除此之外,公共馬車是中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5000輛馬車運載了4.5萬名乘客,相比之下,隻有3.2萬人乘坐火車進入中都,另外還有3萬人選擇乘坐自己的私家馬車或者出租馬車進城許多富人擁有自己的馬車,這進一步造成了城市的擁堵在狹小的馬路上人頭攢動,每逢馬車通過,整條馬路就會被堵得水泄不通。

  馬車造成的另一個麻煩在於,隨著馬車的數量增加,每年中都要處理幾十萬噸馬糞,這些東西實際上一文不值,賣給農民當肥料的價格每噸隻值不到一百文錢。

  正是他的調查報告說服順天府,同樣也說了銀行每天20萬人進出中都,意味著巨額的利益。

  最終,銀行界的推動下,張廷玉努力沒有白費,中都的地下鐵路工程得到了朝廷的批準,不過作為推動者和發明者的他,並沒有成為總工程師,畢竟,他還太過年青。

  但是這並不妨礙中都推動中都的地鐵工程,而現在地鐵一號線,實際上就是一條沿著中都的中軸線朱雀大街自北向南延伸的地鐵線路。

  在人群中的彼得,看著這個年歲與自己相當的年青人,眼裏充滿了佩服。

  “工程師閣下,請問你是怎麽想到地下鐵路的?”

  “很簡單,老鼠給我的啟示。”

  張廷玉得意的說,

  “在學校的時候,我就一直研究如何把鐵路引進城市,成為城區內的交通工具,但是有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那時候我甚至想過把鐵路放到一個玻璃罩所保護,形成一個拱廊,這樣避開擁擠的人流,可這並不現實,畢竟道路上沒有寬敞的地方供我那麽做,有一次,我在半夜起床上衛生間,發現牆角邊有一個老鼠洞,而且一直通到牆外,有一隻老鼠正在洞裏跑進跑出。我的心裏突然迸發出一個想法。要是火車開進城市,雖無法在地麵上跑,但能不能讓它轉入地下行駛呢?然後,一切都很簡單,在“讓火車入地”是一個可行的設想後,我就開始了遊說工作,似乎一切都很順利……”

  張廷玉的語氣顯得有些得意,他確實有足夠的理由得意,盡管他否認家庭的原因,但是內心深處他很清楚,如果沒有家庭的原因,他沒有辦法見到那些銀行的高級官員,沒有銀行的支持,這個大膽的“狂想”,就不會成為現實。

  隨後張廷玉便帶著這幾個異國的客人到了工地之中,站在地麵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數百名工人正在地下挖掘著。

  “你們看與普通的鐵路工地不同,工人們要從地麵向下挖掘一條10尋(米)寬、6尋深的大壕溝,然後用磚加固溝壁,再搭成拱形的磚頂,然後將土回填,在地麵上重建道路,我們選擇朱雀大街的原因是,這條街道是大明最寬的街道,它的寬度達到50尋,其中間有12尋寬的“散步道”,也就是街心的綠地,這種散步道的設計是非常有特色的,即分隔了車流,在車流量繼續增加時,保證了道路的可調整空間。而這次工程,也是和街道的拓寬一同進行的。”

  在張廷玉的解釋中,彼得等人站在上麵可以清楚的看到地下正在施工的工人,在幾千個工人的努力下,這條長達25裏的地下鐵路已經顯現了雛形,繼續往前走的時候,他們從一旁的運土坡道,到達了一段已經基本完工的地鐵內部,置身於高5.2尋、寬8.8尋的地鐵隧道中,彼得可以看到一道道光柱透過陽光照進隧道內。

  “工程師閣下,那些光亮是怎麽照進來的?”

  看了眼這個身材高大,但卻好奇心十足的俄人,張廷玉解釋道。

  “是通風孔,盡管將來地鐵內的機車要用無煙煤,可是仍然還會產生不少煙霧,所以為了把蒸汽機車排出的濃煙引出地下,所以要事先留出通風孔,這些通風孔既可以保證煙霧排出,也能夠讓空氣進入隧道,隻有這樣才能讓地鐵內不至於煙霧繚繞。”

  其實在在修建這條世界上誰也沒見過的地下鐵路的時候,中都以至於大明許多地方的報紙,都對它心懷狐疑,甚至對它進行了各種挖苦:比如地道會不會塌下來,旅客會不會被火車噴出的濃煙毒死之類。而且由於這條地鐵運行後的資金回報如何,人們心裏都沒有底,因此投資商們十分謹慎,如果不是因為皇家成為了最大的投資商,麵對種種質疑,也許有一些人甚至可能會撤資。唯一令人慶幸的是地鐵在挖掘過程中雖然也遇到過一些諸如地下水之類的麻煩,但整體來說,工程的推行是非常順利的。

  置身於寬敞的地下隧道之中,彼得的心情變得有些異樣,盡管他並不知道,一年後,即便是在地鐵修通之前,作為大明官方報紙的《明報》仍然確信,中都的市民們絕不會乘坐地鐵,他們相信即便是地鐵建成,但由於其高昂的票價也難以運營下去。甚至人們認為地鐵運行的空間是肮髒和黑暗的,遍地是老鼠,周圍也會布滿下水管道,他們不會為了通過這種煙霧繚繞的隧道,而放棄在清新環境下乘坐公共馬車。”

  事實上,很快當地鐵投入使用之後,他就立即收到了百姓們的追捧,成為中都城內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它的盈利也遠遠超過普通鐵路。

  當然對於這一切,即便是作為設計者的張廷玉,也沒有辦法去預料。就像現在他甚至不知道。不急,已經被俄國人給盯上了。

  幾乎是在他剛剛像這些來自俄羅斯的客人們介紹完地下鐵路的第一時間。就有人向他發出了邀請。

  “什麽去俄羅斯?去那裏修建鐵路?”

  麵對這個突如其來的邀請,張廷玉顯得有些詫異。不過片刻之後他又反問道。

  “去俄羅斯修建鐵路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你們知道修建鐵路需要什麽嗎?每一裏鐵路都需要上萬兩銀子,以俄羅斯的財力能夠負擔這一切嗎?”

  張廷玉的反問在場的俄羅斯人無不是陷入了沉默。甚至彼得同樣也是如此。在俄羅斯的時候他就聽說過一個說法,鐵路是用白銀鋪就的。

  現在俄羅斯的財力。能夠負擔起修建一條鐵路的開支嗎?

  就在這時張廷玉的一句話卻讓他又一次看到了希望。

  “也許你們可以考慮一下在大明申請貸款,利用大明的貸款修建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