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危言(求支持,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31      字數:5317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遠方的大山從黑暗中走出,將灰蒙蒙青黛色呈現在遠方的天際間。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一切似乎都不曾改變過,群山隻是靜靜地矗立在哪兒,一動不動。

  不,十幾年前,這裏也曾有過大的動靜郯城大地震曾經讓方圓上千裏的地區地動山搖,曾經改變了這裏的地貌。不知多出了多少溝渠,也不知多少平地變成了丘陵。

  現在,這裏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當年的地震之後,麵對地震後的餘震連續,朝廷選擇了移民,將大量的震區百姓遷往東北、四川等地。隨後震區的重建,與其說是重建,倒不如說是讓其自然恢複。

  大量的人口遷移後,震區的許多地區成為無人區。不過這片人煙稀少的地區並沒有閑置下來,反而因為其即有平原,也有山地,而被官軍選作“操習場”,每年官年的秋操都在這裏進行。除此之外這裏還成為了一座軍營,駐紮著衛戍中都的禁衛軍。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駐紮在這裏的官軍還在這裏種植了大量的樹木,就像現在大山上密布的紅橡、白橡,這些引進自北美的硬木,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在大明各地落地生根,許多官道的兩側都種滿了這類硬木,當然這並不是為了綠化,而是海師為了獲得木材實施的育林計劃,畢竟艦隊造船需要大量的優質橡木,而這恰恰也是本土所欠缺的,所以,除了通過從東北以及濱海地區采伐之外,內地的育林不解決木材來源最根本的辦法,盡管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不僅海師有育林計劃,就連陸師也有自己的育林計劃火銃需要核桃木作為銃床,火炮需要優質硬木作炮車。而這些優質材在內地不多見,優質橡木等木材仍需要從東北等地運進。所以早在幾十年前,五軍都督府就實施了自己的育林計劃。

  盡管現在,鐵肋甚至鐵板正在取代木材。但是實施了近20年的育林計劃,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片大山上茂密的林區就是證明。

  而現在這片因為地震形成的無人區,更成為了中都附近最大的林區。

  隨著這一地區的林木生長,它的邊緣地區已經同中都的皇家園林連接在一起,能成了一條綿延百裏的森林走廊。所以,這幾年朱明忠有時候趁著打獵,沿著“森林走廊”來到這片山區,在山區裏捕獵一些大形動物。

  昨天,因為追趕豹子,忘了時間,所以朱明忠就在大山裏露營了,不是像往常一樣。住在行宮之中。

  清晨,從帳篷中走出來之後。

  麵對朝陽,朱明忠的臉上帶著些笑容,尤其是看到那隻豹子的時候,神情更是顯得得意。

  “等回到中都,就把它製成標本!”

  在皇宮中有一個展覽館,那裏放置著許多動物標本,即有從各海外殖民地捕獲的,也有不少是朱明忠親自獵殺的。

  對於他來說,或許這是這個時代他最喜歡的娛樂項目之一。

  現在的大明山林之多,遠超出後人的想象。經過二十年推廣,除了鄉村還在用柴火,煤炭早就在市民階層中得到普及,煤炭的普及不僅給官府帶來大量的稅收,更重要是讓大山得到了休養。華北的許多荒山,經過幾十年的自然繁育,非但山林密布,甚至也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天堂,老虎、豹子、狼、野豬、鹿等各種動物在連綿的群山裏,在山林中生活著。

  盡管有百姓的捕獵,但是其數量卻極為可觀。甚至就是在這個清晨,朱明忠就是被山上的虎嘯驚醒的。

  現在這裏的生態環境更接近於一片原始森林。置身於這片森林之中,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這種享受更多的是對現在中原環境的恢複而感到的欣慰。

  現在的中原很多地方正在漸漸的恢複到幾千年前的地貌。自然環境的改變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自然災害的不斷減少。

  追著各地自然環境的良性改變。曾經肆虐華北大地的旱正日見減少。許多地區正在漸漸的重新成為魚米之鄉。

  相比於開疆拓土。或許這種本土環境的改變。才是更讓人欣慰的事情,畢竟,無論是將來大明的土地有多麽遼闊。無法改變。中原永遠是這個文明核心的事實。

  整體自然環境的好轉,對於大明的將來是有義的。對於這一切。朱明忠在眼裏,樂在心裏,但是從來沒有和任何人討論過這個問題。隻是固執地推動著一些他認為正確的事情。最終時間會證明一切。

  而這種固執所帶來的同樣也是一種疲憊。有時候他甚至感覺自己有些精疲力盡,以至於在很多時候總想好好的休息一番。

  “其實,要是能成天過這樣的日子,倒也不錯。”

  看著山間的流淌著的溪水,朱明忠自言自語道。

  二十一年了!

  確實也夠累的!

  其實,也差不多是時候,讓太子接觸國政了。畢竟。太子才是將來大明的繼承者。

  想到已經二十幾歲的太子,朱明忠默默的的想到。也許是時候,讓他處理國政,慢慢的主持國家的大事。如此一來,自己既可以做個有實無名的“太上皇”,也可以在一旁看著他處理國政的能力。

  這樣,也算是磨練吧!

  當然也是一種鍛煉。有自己在一旁看著他。肯定不會出什麽亂子的。即便是出了什麽亂子?自己也能夠在一旁及時糾正過來。

  也許是時候了。

  突然,身後的話聲,打斷了朱明忠的思緒。

  “陛下,剛才有信使送來了一封朝裏的電報。是催陛下回朝的。”

  “電報中可有提到有什麽事嗎?”

  “這個,倒沒有。”

  “那就不用急了。”

  朱明忠笑道。

  “他們是看不得朕偷閑啊,他們忙,也不想讓朕清閑,哎,朕其實也是挺辛苦的,昨天一整天沒消停。就像是追的這隻豹子,追了整整幾個小時,哎,怎麽就沒人幫朕把獵物都趕到眼前呢?”

  想到另一個時空中,動輒獵虎數頭,鹿兔上百隻的“明君”,朱明忠忍不住嘲諷了幾句。不過也僅僅就是如此了。

  “奴才們把野物趕過來,說白了也就是為了討好主子弄虛作假,由小見大,整個官場上,必定是為討好上官弄虛作假,身為人君,非但不去製止,反倒自以為得意,天下要是有這樣的明君,那史書裏也就沒有昏君了。”

  陛下的話讓王瘐深以為然道。

  “陛下所言甚是,臣當年年幼時,尚不知為何陛下曾痛斥官員奏折中誇張言語,甚至令於奏折中書寫“日行千裏”的官員,去走上千裏,做不到立即罷官、流放,等後來考上了講武堂,臣總算是明白了陛下的苦心,春秋筆法、文人誇張,看似頗顯文采,可是於施政中非但無太多用處,而且還會誤導朝廷,引發禍亂,就像當年北直隸大旱,有官員奏講“北直隸赤地千裏、饑民千萬”,如此誇張,雖看似好意,可是於朝廷非但無用,反而會導致朝廷無法得到準確的信息,無法急時賑災、救濟,無法根據災情輕重緩急,調整救濟,若有失誤必定會導致民亂,所以,陛下才會下旨,將上此類奏折的官員,一率革職流放,從此之後,我大明官場一改往日作風,再到後來郯城地震,各地皆如實上報房屋倒塌以及人員傷亡,還有災民數量,如此,才有了後來朝廷分輕重緩急,調派物資,才使得大災後百姓人心安定,未導致災難大饑。”

  王瘐的話,讓朱明忠略點下頭,然後說道。

  “不僅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其實舊時的奏折的“文詞誇張”,其根源是官員懶政,施政辦事必須要有準確的數字基礎,就像戶部開支,難道也是隨意編出一個數字來?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朕當年治的是官員懶政,而不僅僅隻是文詞誇張。”

  文人浮誇。上千年來,這個傳統對於中國是災難性的。甚至可以說,中國之所以走到現在的這個地步,和文人的浮誇有著根本性的聯係。對於他們來說,華麗而誇張的詞匯遠遠比更重要。

  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用文學上的浮誇去表述事實是正確的。事實上,他們從一開始就錯了。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選擇浮誇的開始,華夏的文明進程就走向了一條歪路。

  說罷,朱明忠扭頭看著王瘐問道。

  “要是朕沒有記錯的話,王卿老家就在郯城吧。”

  “回陛下,臣家鄉正是郯城,不過震後已經隨家人一同遷往四川了,相比於郯城家鄉,到四川後,日子過的倒是越發的寬鬆起來,後來臣能一路讀到縣學,考進陸師學堂,也多虧了家境的好轉,要不怕是上不了縣學的。”

  默默的點點頭,朱明忠說道。

  “縣學,等將來慢慢的也會免費的,不過這需要時間,再有二十年,差不多就可以了……”

  建立一個完整的教育體係,這是朱明忠一直以來的意願,現在大明已經建議了從社學到縣學,從府學到書院的四級教育體係。其實它們就相當於小學、中學、高中和大學。但是教育的發展是因為社會的發展所推動的,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教育會自行的發展下去。

  在建立一個基礎之後,健全……還是教給社會去健全吧!畢竟,大明現在還不需要那麽多中學生。

  “要是如此,到時,天下人必定對天家感激涕零。”

  簡單的恭維之後,王瘐又說道。

  “其實,當年臣之所以僥幸得活,全憑當年陛下要求各地修建路燈、鼓勵夜市,若不是如此,當年地震時,臣和許多人恐怕都會在家中安睡,隻恐怕不知徒增多少死傷。”

  即便是已經過去了十幾年,王瘐仍然會想起那場地震,想起當年的夜市。現在的大明各地對夜市早就習以為常,可是誰記得當年夜市初興時的驚訝?

  那年的夜市,救下了多少人,沒有人統計過,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因為陛下的旨意,隻恐怕自己早就死在地震中,那裏有機會考入陸師學堂,然後成為陛下近身侍從官。

  “嗯,當年也是陰差陽錯啊!”

  朱明忠笑了笑,對於當年的那場地震,他仍然是心有餘悸,畢竟中都同樣震感極強,很多房屋倒塌。唯一讓人慶幸的就是,傷亡有限,因為很多百姓都在街上逛著夜市。

  夜市救了很多人,當然,盡管也有好事者把聖旨推行夜市與地震聯係在一起,隻不過,朱明忠從不曾承認過,甚至還斥責過這種聯係,盡管當年要求各地推行夜市的初衷,就是為了減少傷亡。

  “不過,這夜市時興後,市街總是熱鬧些,熱鬧點好啊!”

  說笑著,朱明忠又說道。

  “收拾一下,今天趕回去,他們給朕發了電報,要是不回去的話,估計他們還會再發電報來的。忙裏偷閑,也就是一會偷閑啊!”

  第二天上午,離開了中都已經一周的朱明忠在內閣的督促下,終於回到了中都,其實回到中都後,也沒有什麽大事,畢竟在絕大多數時候,國家的事務都是由內閣處置的。雖沒有大事,可小事總還是有的,在方以智一一稟報了最近幾天事務後,他又提到了最近各地報紙征集甲申天變時人經曆後,朱明忠沉默片刻,然後說道。

  “這是一件好事!”

  背對著看著方以智,朱明忠說道。

  “忘記曆史等於背叛,四十年,看似不長,可是這四十年裏,很多人早就忘記了當年所發生的一切,忘記痛苦,記住幸福,這是人的本能,但這不應該是,國家的本能!”

  提及人的漸忘,朱明忠想到了後世的“抗日神劇”,盡管那些“神劇”很神奇,讓人們吐槽,但人們在吐槽之餘,神劇的作用仍然起到了人們通過那些神劇,又一次記住了抗戰,記住了曾經的痛苦與傷害,又一次完成了愛國主義教育。

  神劇很神,但並不妨礙他去提醒人們牢記曆史。

  但是這個時代,既沒有電影,也沒有電視。甚至就連戲曲也不是人人有機會天天聽的,自然也就沒有太多的渠道去提醒人們,40年前的發生的一切。慢慢的人們就會遺忘。

  甚至,這也是為什麽,一直以來,有很多人不讚同勞師遠征西域的原因他們早就忘記了當年所遭遇的一切。

  “方卿家,可記得為什麽,從大軍西征以來,為什麽有人反對朝廷派遣大軍,花費億萬軍餉勞師遠征?他們為什麽主張與滿清議和,令其稱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笑看著方以智,朱明忠的語中帶著嘲諷。

  “他們為什麽會這麽做呢?”

  “因為他們忘記了,忘記了四十年的遭遇!”

  方以智直接了當的回答道。

  “所以,當報紙上征集這些的時候,臣就把自己的寫的一些書稿寄了過去,臣想,有些事情,總需要人們去記住它,有人去提醒世人,總好過沒人去提醒!”

  作為親曆者,方以智自然記得那些年發生的事情,他不會忘記,但世人的忘記卻讓他極為無奈。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朝廷沒有盡朝廷的責任,我們以為,隻要把滿清的一些暴行寫到史書裏,然後讓少年們在學堂裏學一學,大家就記住了,其實不過隻是寥寥數筆而已,又有什麽用呢?當他們離開學堂後,所接觸的環境,不會再去提醒他們這一切,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會慢慢的忘記,最終完全忘記……”

  看著遠方,想到另一個時空中的曆史,朱明忠又說道。

  “就像剃發易服一樣,40年前,時人高呼“頭可斷,發不可剃”,可若是再過四十年,恐怕他們就會覺得剃發是天經地意,若是朝鮮、越南使節過來,百姓官員甚至會以其身上的漢家衣裳為異類,以其為怪了!”

  人,總是如此的善忘。甚至兩百多年後,要剪他們的辮子時,還有人氣急攻心,活活氣死的,更有人留著辮子要做大清國的忠臣。

  人為什麽如此的善忘?

  不因為其它,是因為環境沒有去提醒他們。後世的人們為什麽不忘抗戰,說到底,抗戰神劇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啊!

  但是這個時代應該怎麽辦呢?

  看著報紙,沉思良久,然後朱明忠對方以智說道。

  “朕並不知道報社收到多少信,但是我想,報紙作為大明最重要的輿論,應該肩負起他們的責任,嗯,從今以後,每家報紙每周都必須刊載一篇征集的百姓來信。隻有如此,才能不斷的提醒他們,那些年滿清犯下了什麽樣的暴行!”

  聞言,方以智立即持笏說道。

  “陛下聖明,如此,天下臣民必定不會再忘記滿清暴虐。”

  “聖明……”

  搖頭長歎一聲,看著西方朱明忠歎道。

  “至少,現在大家記被喚醒之後,遠征西域總不會有那麽多人再去反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