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歐洲的未來 (新書發布,求支持)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30      字數:4313
  (無語的新書《回到明朝開工廠》已經發布了,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精彩故事,為新書求支持,求推薦!)

  初冬的冷雨,零零星星的倒也澡大度,但是冬雨刺骨,雖說是不大,但是零零星星的雨,就像是刀子似的,落在人的身上,隻讓人感覺到刺骨的冰涼。冰冷刺骨的雨星星點點灑落下來,打的泰晤士河一片沙沙作響。

  雨一直下著,在這個冬天到來的時候,這場持續了數日的雨,似乎是在為不列顛哀吊。

  英國戰敗了!

  盡管直到現在停戰和約仍然沒有簽字,但是麵對泰晤士河上的明軍軍艦和近在咫尺的“不列顛軍團”,所有人都知道,簽署和約是早晚的事情。

  “這真是一個好消息。”本傑明.迪斯雷利握住俾斯麥大手,擠出幾分笑容。“女皇陛下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非常高興。在這個陰暗淒冷的日子裏,這個消息仿佛就是一縷勝利的曙光,讓人看到希望。”

  所有人的心情都很沉悶,沒有任何人能夠笑得出聲來,7月份開始的談判,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具體的結果,談判之所以一直拖延著,倒不是因為別的什麽原因,而是因為在某些細節性的問題上,雙方仍然沒有達成共識。

  不過,事實上雙方已經停戰了。

  也正因如此,早在兩個月前,各國的商船又一次駛進了泰晤士河,也正因如此,許多人第一次近距離的看到天朝軍艦。

  就是在這冰冷的細雨中,喬治來到了倫敦,他甚至特意乘上小船以便近距離的觀察明軍的軍艦。

  “殿下,您看,明國的軍艦與歐洲各國的軍艦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蒸汽機,在船的中央,那個煙囪就是蒸汽機的煙囪,在比奇角海戰中,赫伯特就被它噴吐出來的煙霧給誤導了……”

  在他人的介紹中,喬治這位歐洲大陸神聖羅馬帝國的漢諾威國選侯的王子,興致勃勃的打量著河中的明國戰艦,明軍在比奇角壓倒性的勝利,震驚了整個歐洲,而這位安妮女王的遠親,同樣也被震驚了,和許多人一樣,他同樣也急欲了解來自東方的強國,所以他才會離開漢諾威,乘船來到英國來到倫敦,為的就是了解這些明國人。

  “似乎,他們的火炮也非常曆害。”

  “是的,閣下,他們的火炮發射的炮彈,重量普遍在60磅以上,而且他們使用一種極為精巧的銅製引信,幾個月前,他們炮擊倫敦郊區時,我們獲得了一些沒有爆炸的炮彈,現在倫敦塔已經製造出了相似的引信……”

  對於他口中的引信,喬治並不陌生,實際上現在整個歐洲都不陌生,那種銅質引火盤式引信是通過發射藥引燃、刺孔設定延時時間,看起來設計確實極為精巧,可是技術極為簡單。

  幾個月前,對於歐洲而言“明式延時引信”是個秘密,現在不僅英國掌握了這個秘密,法國人也掌握了這一秘密,甚至漢諾威也得到它,畢竟,明軍對炮台、堡壘以及倫敦、荷蘭等地的炮擊時,遺留下不少沒有爆炸的炮彈。

  各國的商人們充分發揮了各自的愛國精神,他們冒險在廢墟中找到了大量沒有爆炸的炮彈,並將炮彈帶回了國,這也讓“明式延時引信”的秘密公布於世。

  “你們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裏,把這種引信製造出來,實在是一個奇跡。”

  這話有點恭維的意思,畢竟,那種引信並不複雜,不過隻有當事者才知道,對於海軍而言,真正重要的並不僅僅隻是引信,而是轟擊炮。

  “殿下,製造引信並不困難,真正困難的是那個……”

  手指著明國軍艦炮窗,陪同官員的語氣變得有些凝重。

  “是炮窗後麵的巨炮,即便是直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是用什麽樣的技術鑄造出了那樣的巨炮,那樣的巨炮在發射爆炸彈時,如何保證不轟碎炮彈的殼體,這些都是問題,可惜,這一切都不是落在城中未爆炸的炮彈所能提供的。”

  有一些技術,並不是通過實物就能夠獲得的,即便是得到了實物,也會麵對許多問題。對此,喬治自然非常清楚,不過他相信,既然已經得到了炮彈,那麽將來很快,歐洲的鑄炮師們,也會鑄造成同樣的火炮。

  到那時,明國堅船炮利的現實就會被打破。

  “我聽說,像這樣的軍艦,在明國本土,至少還有上百艘,甚至更多,真不知道,天朝那麽的富庶,為什麽還要來到歐洲……”

  為什麽歐洲人要去新大陸呢?

  喬治默默的在心中想到,最後,他凝視著那艘軍艦,看著軍艦上那些相貌與歐洲人截然不同的天朝人時,心裏隻有一個念頭——至少,現在英國的失敗讓整個歐洲都看到了一個現實——不能激怒明國。

  激怒明國的代價是什麽?

  英國付出了代價,同樣荷蘭也附出了代價,在確立了對倫敦的壓製之後,明軍的艦隊曾多次駛向荷蘭,對海牙等多個城市實施炮擊,漢諾威也就是在那裏得到了明國的引信。

  同樣,麵對猛烈的炮火,以及不堪一擊的本國軍艦,將來任何一個國家,在麵對明國時,都會三思而後行。

  當天晚上,在倫敦,漢諾威拜見了倍受安妮女王信任的馬爾巴羅伯爵約翰·丘吉爾。

  “現在明國確實贏得了這戰爭的勝利,但是離打敗英國還非常遙遠。”

  作為現在英軍的統帥,約翰·丘吉爾仍然固執的堅持著,英國並沒有徹底失敗的看法,當然這同樣也是為了維持他的聲譽——至少他並沒有失敗,是赫伯特的愚蠢葬送了英國。

  “但是,在比奇角,我們的艦隊被赫伯特完全葬送了,而威廉國王正在愛爾蘭與詹姆斯戰鬥著,在明軍的艦隊在海峽阻斷了國王陛下回來的道路,正是這種政治原因,迫使我們必須要坐下來與明國人進行談判……”

  在晚餐的餐桌上,丘吉爾繼續向喬治介紹著現在的局勢。

  “可是,明國是那麽的強大,強大到任何國家都不能激戰啊,英國與他們進行和談,似乎是保全力量的唯一選擇了。”

  丘吉爾臉上的笑容消失了,

  “天朝確實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可以擊敗他們,如果我們想要在未來獲得勝利,每一個歐洲國家就必須加入戰爭!”

  “每一個歐洲國家都要參加戰爭?對天朝的戰爭嗎?”

  喬治用詢問的語氣問道。他的眼睛同樣也是驚訝的看著丘吉爾。

  “是的,除此之外,歐洲別無其它的選擇!”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丘吉爾想了很多,盡管他不認為英國被完全擊敗了,但是他同樣也知道英國與天朝的實力差距,導致了英國必定不是天朝的對手。

  “我們都知道,天朝擁有龐大的艦隊以及遠遠領先於歐洲的科技,而且他們還擁有一億多人口,這個遼闊而富裕的國家,如果將他們的目光投向歐洲,那麽歐洲的會麵對什麽樣的命運呢?”

  喝了一口威士忌,丘吉爾用嚴肅的語氣說道。

  “如果歐洲各國不能聯合在一起,如果英國、神聖羅馬帝國、法國、荷蘭、西班牙以及整個基督世界,不能夠聯合在一起的話,那麽,歐洲就沒有任何未來可言,現在英國付出了代價,可是將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會有更多的歐洲國家付出代價,我們將不得不麵對來自天朝的入侵,他們的威脅或許不像土耳其人那麽直接,或許他們並不在意宗教,但是,上帝可以作證,英國隻是開始,可是將來呢?當土耳其進攻拜占廷的時候,當時的人們是否會想到,他們會向整個歐洲發起進攻?盡管他們止步於維也納,可是至少他們曾懷有把整個基督世界夷為平地的野心!”

  作為新教徒的喬治聽著丘吉爾的講述,並沒有表現出什麽情緒,他隻是用一種平靜而淡淡的語氣問道。

  “你們打算怎麽聯合法國呢?”

  現在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就是法國,沒有法國的加入,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

  “可以簽訂一個條約,這場戰爭之後,法國勢必可以看到來自己天朝的威脅,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可以看到來自天朝的威脅,當然還有就是我們自身的落後,我們可以簽署一個條約,如果再有歐洲國家遭到天朝的威脅,那麽其它的國家就會向他們提供支援,僅限於天朝的威脅。”

  丘吉爾說出了他的構想,在意識到僅隻憑一個國家無法阻擋來自天朝的威脅時,他想到了聯合其它的國家,而法國就是必須要爭取的對象。

  “噢,這倒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是如果僅僅隻是局限於天朝的威脅,那麽歐洲各國之間暴發衝突呢?比如荷蘭與法國爆發戰爭,英國會站在那個方麵?如果與荷蘭人保持一致,是否會向法國宣戰?將來法國麵臨天朝威脅時,你們是否會向法國提供援助?如果不向,那麽這樣的條約又有什麽意義呢?”

  喬治的反問,讓丘吉爾整個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最後,他用一種無奈的語氣說道。

  “似乎,我們總無法回避歐洲各國之間矛盾重重的現實,因為我們無法團結一致,所以任由土耳其人占領君士坦丁堡,同樣也是這樣的原因,我們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天朝一步步的威脅整個歐洲。”

  “也許,這是不可改變的事情。”

  喬治看了一眼丘吉爾,然後說道,

  “其實現在,隨著英國把懷特島割讓給明國,明國憑此就可已經足夠牢牢的掌握歐洲的局勢了,即便麵對來自歐洲的威脅,但是,全世界都很清楚,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的挑戰天朝,現在不可能,將來……似乎也沒有這種可能,即便是我們在科學上實現了對他們的追趕,也沒有多少可能,除非有一天,歐洲實現了統一。”

  “統一的歐洲!”

  丘吉爾一怔,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喬治。

  “歐洲有可能統一嗎?”

  “我不知道。”

  搖搖頭,喬治繼續說道。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歐洲不能夠統一,至少實現英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統一,那麽,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對抗來自天朝的威脅,永遠都不可能。”

  “可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確實是不可能的,”

  點點頭,喬治喝了一口在威士忌。

  “不僅僅是因為英國、法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分歧太大,更重要的是,天朝同樣也不會容忍歐洲的統一,同樣也會千方百計的阻止歐洲的統一,在我看來,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歐洲各國隻有兩種可能。”

  “兩種可能?”

  丘吉爾不解的看著喬治,反問道。

  “那兩種可能?”

  “一個是作為獨立的國家,在天朝的威脅的謹慎而又小心的生存著,而另一種可能,就是作為天朝的屬國或者藩國,保持一定的權力,在天朝的庇護下生存著。”喬治說出的兩種可能,讓丘吉爾不禁為之一愣,好一會才反問道。

  “這怎麽可能呢?難道各國都邀請來一位天朝的皇子作為國王嗎?”

  丘吉爾有些不大明白。

  “當然不是,在東方的體係之中,除了他們的諸夏之外,還有一種藩國的存在,那種藩國怎麽說呢?受封的國家承認天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他們的宗主國,新國王登基的時候,都必須要得到天朝的冊封他才會擁有合法地位。”

  “那豈不是和教皇一樣?”

  可不就是教皇,如果沒有教皇的加冕,國王就不是合法的國王。

  “不一樣,至少,對於國王來說,教皇的加冕。不過隻是走一個形式。教皇對於他隻有宗教上的約束力。但是如果沒有得到天朝的冊封,也許,那個國王是做不穩王位的,畢竟,天朝有足夠的力量去更換一個新的國王,我想也許,在未來,在歐洲會出現很多這樣的國家,因為,沒有人能夠抗拒天朝,就像現在英國隻有一個選擇就是簽署和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