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30      字數:5290
  中秋後的清晨,仍顯出了些許涼意,這幾十年,冬天很是漫長,即便是江南,中秋剛過,就已經顯出了晚秋的寒意來。不過現在的這個天氣似乎比往年好了一些,畢竟,往年的這個時候,天氣已經開始顯出了初冬天的寒冷。

  這幾年天氣都是慢慢的開始正常起來,不再像過去那樣寒冷。冬天來的也比往年遲了一些,似乎,現在天氣正在漸漸的變得風調雨順。

  鉛灰色的天空,陰沉沉的,似乎征兆著會有一場大雨,這場大雨對秋種無疑是有利的,又是風調雨順的一年,當然是要某種程度上,這些年糧價見天的便宜,即便是逢著年景不好的年頭,也沒什麽大不了的,賣上幾擔繭,換來的銀子都夠一家人買上一年的米吃,畢竟越來越多的南洋米不斷的湧入大明,使得百姓們再也沒有了饑食之憂,廉價的南洋米改變了許多百姓的生活。而在另一方麵穀賤傷農,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江南的米糧成本遠高於一年三熟的南洋米。不過,因為副業的發展,這穀糧價格的下跌,對百姓的影響倒也不大。

  盡管穀賤傷農,但是穀糧的廉價對於城市市民階層來說卻是一件好事,相比於十幾年前,石米至少一兩五六錢的高價,現在一石米至多一兩的廉價,讓急劇膨脹的市民階層,不至於因為糧價的昂貴而忍饑挨餓。糧價的低廉讓他們有更多的銀子去買青菜蛋肉等食物,副食品消費的增加,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不過,相比於鄉村,城市市民的生活並不容易,至於他們的生活更辛苦一些,許多辛苦是隱形的,也是不為人們所熟知的。清晨,隨著鍾樓的鍾聲響起,沉寂了一夜的城市再一次蘇醒過來。千百年來一貫如此。

  相比於二十年前,現在的昆山縣在了數倍,甚至相比弘光元年清軍屠城前的規模的也大出了一倍有餘,城外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個緊接著一個,一片緊接著一片,而越往外城的邊緣,其特點越發鮮明——新舊不一鱗次櫛比的房屋往往都圍著幾根大煙囪,那是絲廠的蒸汽機煙囪,和幾乎所有的城市擴張一樣,居民區往往圍繞著工廠,以工廠形成一個個新的居民區。

  每年大量湧入城市的百姓,在工廠的周圍租住,人口的聚集使得這裏形成了一個個新興的市集,同樣也刺激了城市的擴張。城市的飛速擴張,甚至讓城市的邊緣聽不到城樓上的鍾聲。

  不過,雖是如此對大多數市民的影響並不大,畢竟,這些年非但鍾表,甚至就連同精致的懷表也日益廉價,所以,百姓們往往會通過雞鳴以及鍾表來掌握時間,這正是他們的生活不如農民愜意的原因,每一天他們都要早早的起床,吃飯,然後在工廠、商鋪、飯店等處工作。

  不勞動不得食,除非是周末去“聖廟”有一天假之外,其它的五天,他們每天都要幹上十二三個小時的活。相比於鄉下的百姓。他們的生活更加的辛苦,甚至沒有多少自由,畢竟,在工廠中他們又要拚命的工作,隻有如此才能夠掙到工錢。才能夠養家糊口。城市平民的生活總是如此,與他們有著相對較高的收入,但是相比於鄉下,卻又少了幾分自在。多了幾分無奈。

  城市的清晨,看不到淡青色的嫋嫋炊煙從千家萬戶的房頂冒出,這些年煤球爐子的普及,取代了柴火,在便利了百姓生活的同時,當然也讓房頂上的炊煙消失了。很快,街巷的空氣裏彌漫著一股飯香,當然還有婦人們呼兒喚女的喊聲。

  當婦人們忙活的時候,男人們卻顯得頗為悠閑,許雲貴不急不徐的走到巷口,在巷口的報盒裏取一疊報紙,雖然拿了報紙,且離家還要走上幾分鍾,但是他並沒有展開報紙。

  報紙是留吃早飯的時候看的,這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這種習慣本身也意味著身份,畢竟,普通人家是不會的定報的。頂多隻會偶爾買一份報紙。

  四十五歲許雲桂,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做到絲廠的領班,自然能看得起報紙。不過,雖是如此,他還是沒有選擇每天掏兩文錢,讓巷子裏的孩子把報紙送到門口。畢竟,他有三個兒子。有些錢能省也就省了。但是現在他也不敢在一些方麵大方。畢竟他還有幾個兒子。

  “大遠、二遠,你們兩個快點,怎麽還沒有老三的動作麻利,社學裏遲到了先生是要打戒尺的……”

  人還沒進院,就聽到內人的喊聲從院子裏傳了出來,這個的喊聲雖然很響亮,但聽著讓人很是安心。

  盡管每個月的收入足有二十六兩銀子,加上獎金一個月怎麽著也要三十兩銀子,可許雲桂住的房子,仍然是十幾年前買下的老舊的磚房,三間正房,左邊的正房分上下兩層,隔成了四間,供三兒一女住,雖說住地方緊張了些,可這日子得精采細算了過。畢竟,在老二、老三成年後,要給他們娶妻,要買房子,這些都需要銀子。

  即便是他們將來考上了書院。書院的學費同樣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這些銀子他都要千方百計的省出來。

  但是她還要省出用來養老的銀子,畢竟。作為工人的他和鄉下的老百姓不一樣。百姓有地。他沒有。隻要一天不幹活。就沒有人給他飯吃。

  總不能光拖累兒子吧。

  “他爹,林家老二定好親事了。”

  看著剛坐下來的相公,許王氏有意無意的說道。

  “二遠已經十四了,也該給他定門親事了,蘋嫂子的老三,今年正好也十四,要不然,回頭我找林嫂子上門說說。”

  “娘,我才十四,定親還早呢?要說也要先給大哥定。”

  正埋頭大口喝著稀粥許二遠,嘴裏含糊地嘟囔著。他顯然不願意結那麽早的婚。哪怕是對將來並沒有太多的規劃。至少在他的計劃裏結婚還不在其中。

  “他是當老大的,不愁的,你是老二,要不是朝廷有律令,誰家要有女兒十八歲至三十歲還沒有嫁人,每年都要罰銀十兩,你是想娶都不一定有人願意嫁給你。”

  許王氏忍不住出言抱怨著。長子繼承的弊端是百姓不願意把女兒嫁給無業的次子,為了避免次子因為無產娶不到媳婦,所以才特意出台這條律令,甚至限定女子不到二十三歲是不能嫁給他人為妾,為的就是用罰款迫使百姓在女兒成年後嫁出去,而不是讓她待字閨中。不過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次子娶妻會碰到一些困難。

  所以很多人都是盡可能早的把孩子們的婚事定下來,隻有這樣,做父母的才會放心。但是這樣的事情操辦起來並不容易。畢竟,是無家無業的次子。

  但凡是有機會,沒有誰會把自家的閨女嫁給這些次子。很多時候這種事兒是要碰運氣的。而這個運氣怎麽碰,就要提前去辦。比別人辦早一些,總能多幾分運氣。

  “哎喲喂,娘,你操心操的太多了,我明年從學校畢業,不管是進廠還是進商號,一個月少說也能掙五六兩銀子,到時候吃喝不愁,還能愁媳婦?現在什麽都沒有,找個媳婦,又能找個啥樣的?”

  一抬頭,許二遠問道坐在上位一邊喝粥一邊看著報紙的父親。

  “爹,你說是不是個這道理?”

  看到母親的態度很是堅定,他想從父親那裏爭取一些支持。他覺得父親能夠理解他。畢竟他現在,年齡實在太小了一些。

  且他還想繼續讀書。想繼續讀書院。當然。隻是他的一個想法而已。誰知道能不能考上。但是,總不能為了成親,就要放棄這一切吧。

  “嗯,大丈夫何患無妻,事業總是重要的……”

  頭也不抬的應了句,許雲貴又把視線投在報紙上,在他看來,媳婦有些事情想得太早了的一些,有些事情不能太心急。但是他同樣不好反對,所以,隻好把注意力放到報紙上。

  和許多本地人看報紙一樣,他都是先看二版的本埠新聞,頭版都是放到後麵,那上麵除了一多半的廣告外,還有就是國家大事,國家大事離平頭百姓太遠,還沒有本地的新聞來的實在。一些新聞更貼近他們的生活,都是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和別人聊天的時候也可以作為談資。

  突然,正看著報紙的他,拿著報紙的手開始顫抖起來,神情也變得有異樣,也許是看到相公的異樣,許林氏問道。

  “當家的,你這是怎麽了?”

  “你、你看看這報紙……”

  話剛出口,他才想起娘子不識字,於是便說道。

  “這,報紙上在征集當年滿清入關時的暴行,說是要牢記過去……”

  說著,許雲貴的目中掠過些痛苦,

  “我,我還記得當年爹娘,他、他們是怎麽被殺的……”

  淚水突然流了下來,許雲貴喃喃道。

  “我,我以為自己忘了,可,可忘不了啊!”

  一句忘不了,從許雲貴的口中道出時,淚水再也控製不住的湧了出來,已經年近五十的他,突然像個孩子似的嚎淘大哭起來,原本正吃著飯的兄妹四人,無不是茫然不知所措的看著父親。

  在這幾天裏,同樣的一幕不斷的在大明各地上演著,一篇看似簡單的呼籲,再一次挑起了人們遺忘的記憶,人們抬頭看著左右,似乎也明白了,為何各個報社會發出這樣的呼籲——親曆者正在老去!

  甚至已經有許多人已經去世了。

  作為大明的前首輔大臣的顧炎武,在看到報紙上的呼籲時,他沉默了良久,心情卻是久久無法平靜,當年滿清占據江南,抵抗失敗後,被迫遠走他鄉的一路上,他曾目睹過太多的暴行,也曾見過太多的人,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著相似的卻又極為悲慘的遭遇。

  “當年但凡是人,又有幾人沒有斑斑血淚的遭遇……”

  痛苦的閉上眼睛,顧炎武搖頭長歎,然後,他走到書架上,在書架上有一疊厚厚的書稿,自從當年致仕之後,除了到各地講學之外,他更多的時間是用於專心著書,而他同樣憑著回憶寫下了許多當年目睹或者耳聞的清軍暴行,一樁樁暴行令人發指,許多時候,他甚至不願意提筆寫下去,因為那些暴行實在難以用文字記錄,即便是每每回憶也會讓他變得怒火中燒。

  “確實應該寫下去啊,應該記下來,讓後世人知道,那時候發生了什麽,讓他們知道,我們不僅僅隻是為了發冠啊……”

  想到現在不少人對四十年前的那場劫難生出來的誤解,顧炎武喃喃自語道。

  “真的需要讓他們了解啊……”

  人們確實需要理解,人們的記憶確實需要提醒。而各家報社的報道,再一次真正喚醒了沉默的記憶,四十年前,滿清入關時的記憶再一次被喚醒後,那些不願提及舊事的人們,紛紛拿起了筆,在紙上描述著他們的遭遇,即便是不識字的人,也會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他們的兒子、孫子,讓他們代筆寫下他們的遭遇。然後貼上郵票,寄往報社。

  作為郵遞員的林強又一次被眼前幾十包信給驚呆了,他拿出一把信問道。

  “都是送到《公議報》的?”

  這幾天已經送過去多少信了?

  沒有十萬封也有幾萬封吧!

  可是這信卻仍然源源不斷的寄往報社,毫無疑問,這信中肯定記載著那些讓怒火滔天,讓人不禁淚目的故事,拿著這些信,林強隻覺得的薄薄的信有些沉重,沉重到他無法呼吸。

  “都是到《公議報》的,這一天就寄來了上萬封,接下來,肯定還有更多!”

  將郵包放到馬車上,同事怒罵道。

  “挨千刀的建奴……”

  他之所以會這麽生氣,並不是因為其它,而是因為報紙上的報道,每天,各家報社都會挑選出一封來信,在報紙上刊載,內容毫無疑問的,要麽是建奴的暴行,要麽是人們為什麽抵抗。

  在上萬封信被送到報社的時候,報社裏的人們,並沒有驚訝於信的數量,而是專注於從信中挑選出最應該發表的,可是閱讀那些信件,卻總會讓他們陷入憤怒之中,即便是已經過去了半個月,但是,他們仍然無法適應這一切。

  報社裏靜悄悄的,作為總編的王樹仁,將鼻梁上的眼鏡推了下,然後目光投向遠方,良久之後,才說道。

  “……才四十年啊!”

  這麽一聲感歎之後,王樹仁又繼續說道。

  “才四十年,這天下的人們,就記不清楚,當年咱們的朋友、親人是為什麽抵抗建奴的了。”

  固然他們的親朋好友中有不少人選擇了投降,但是更多的人卻死在了滿清的刀下。

  “有人說什麽,沒有剃發令之前,咱們一個個都投降了,到後來剃發令來了,大家夥才知道抗爭,實在是荒謬至極,難道在剃發令之前,天下人就不曾反抗過?剃發易服隻是激起天下人的憤怒,在此之前,許多人仍分不清楚何謂“亡國”,何謂“亡天下”……”

  “是啊,清兵入關的時候,非但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什麽是“亡天下”,就是士林中人,亦有不少人以為,不過隻是改朝換代而已。”

  張悠柏搖頭歎道。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引用著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中對“亡天下”的描述。然後他又說道。

  “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一聲長歎之後,張悠柏看著桌案上的厚厚的信件,長歎道。

  “我生於崇禎十五年,甲申陸沉時,我尚是年幼不知,少時雖然聽聞滿洲大兵暴虐,可也就是如此了,不過四十年,要不是有人提及,隻恐怕,這些東西,我是永遠也想不起來的,而且也不會對子孫後代去說,我是如此,更何況那些興乾後出生的少年?一代代人,最終總是會忘記的,到最後,甚至再過幾十年,也許會有人為滿清的“節臣”正名,因為……”

  抬頭看著總編,張悠伯神情肅穆的說道。

  “因為,大家都會忘記啊!他們忘記了滿洲大兵的暴行,同樣也忘記當年祖輩們是如何用生命去驅逐韃虜,當然,也忘記了祖輩身上的慘痛遭遇,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會對所謂的滿清“節臣義士”的孤忠而感歎不已,就像於我大明,當年不也有士人為蒙元孤臣樹碑立傳嗎?”

  一邊說,他一邊搖頭說道。

  “他們為何這麽做?不是因為那些是士林中人,所以要保全他們的聲譽,是因為忘記,他們忘記了祖先慘痛的遭遇,忘記了抗爭的艱辛,忘記了這些,自然也就隻看到那些所謂“節臣”的孤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