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老臣(第一更,求支持)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30      字數:3278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一壺水酒、幾盤葷素搭配的小菜。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酒菜了,可是對於朱明忠來說,現在他反倒是更喜歡這種簡單。這種簡約,反倒是顯得灑脫。

  不過,這灑脫,也是要因人而異的。

  但是在顧家,在顧炎武的麵前,朱明忠卻樂得享受這種灑脫。他並沒有直接從上海返回中都,而是按計劃來到顧炎武這。

  “寧人,你我君臣,有兩年不見了吧!”

  “回陛下,確實有兩年不見了。”

  顧炎武麵上帶著微笑,剛從南洋回來的他,心情頗為舒爽。他的整個冬天都是在南洋度過的。

  “這幾年臣去了不少地方,去年在桂國和秦國與其說是講學,倒不如說是在那裏避寒,即便是江南,這冬天也太冷了了一些,又濕又冷。”

  顧炎武的回答,讓朱明忠笑著說道。

  “寧人,也就是你,能有這個清閑。”

  對於顧炎武口中“侯鳥式”的生活,他隻有羨慕的份。

  “其實,陛下如果願意,也可以在冬天的時候,往各封國看看,天子巡視封國,想來封國君臣必定會倍受鼓勵的,而且對於歸化民也是一種鼓勵。”

  顧炎武笑道。

  “況且,現在交通很方便,鐵路、郵船,不過幾天罷了。”

  點點頭,朱明忠並沒有反駁,隻是輕聲說道。

  “現在還不需要,等再過幾十年,等朕年邁了,再去也不遲,到時候,指不定就連普通百姓也可以到南洋各國去度假,時代在發展嘛。”

  想到另一個時空中,在至少半個世紀之中,無數歐洲人乘郵輪前往地中海等地度假的場景,朱明忠不禁對未來心生期待,也許,幾十年後,大明的人們也可以過上那樣的日子。

  “夏天的時候,百姓可以乘郵輪到北海、到濱海、到庫頁島去避暑,冬天的時候,可以到海南、到南洋去避寒,那一天很快,朕以為,最多再過二十年,也許就會成為新的潮流。到那時候,郵輪的速度將會超過二十五節,即便是普通的市民也可以負擔得起郵輪旅遊……”

  提及未來的諸多可能,朱明忠的臉上露出笑容,對於未來,他充滿了自信,畢竟,在過去的二十四年中,他一直在努力著,對於未來的發展,他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明的未來是光明的,文明不可能再被野蠻征服。

  “百姓能安居樂業,全是陛下的功勞。”

  顧炎武出言恭維道。

  “臣在南洋講學時,便看到,封國百姓無不是家家感念陛下恩澤,皆言若非是陛下,他們絕對過不上現在的好日子,而國內百姓大抵也是如此。”

  對於顧炎武的恭維,朱明忠並沒有說話,隻是微笑點頭道。

  “他們往海外拓業,傳播華夏文明,撫化蠻夷,實在是勞苦功高啊!再過幾百年,待諸夷皆歸屬華夏時,又有誰記得先人勞苦?”

  “陛下所言甚是,南洋諸夏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創業之艱難,實非內地人所能想象,今日內地諸公隻見南洋稻米之盛,皆言其為魚米之鄉,卻不知當年土人屢屢犯邊,百姓耕地時刀劍亦不能離身,其中艱難險阻,實非外人所能知。”

  感歎之餘,顧炎武看著陛下說道。

  “所以,臣有一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

  朱明忠笑看著顧炎武。

  “哦?有什麽話?盡管直言。”

  “陛下,臣在桂國、秦國時,總有當時官員與臣訴苦,諸國雖然是諸夏,可朝廷於他們,卻仍然是多有防備,以至於做事,總有許多不便。”

  顧炎武的抱怨,讓朱明忠詫異道。

  “會有這樣的事?怎麽會?朕怎麽不知道?”

  “陛下,臣在桂國太學講學時,有學生申請往大明的書院就讀,但得到批準的不過隻有6成,而相比之下,殖民地的學生申請書院通過的的比例高達九成,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朝廷視殖民地為本國,視諸夏為外國。”

  “陛下,諸夏雖為封國,可卻也是華夏苗裔,實是我大明親藩,絕不能因其是封國,而視其為外藩。況且,於臣看來,越是諸夏的學生,我們應該越歡迎才是,隨著時間諸夏與皇家血脈漸遠,因此可以通過這種教育上的影響,加深諸夏與大明的聯係,而不是視其為外國,最終令其離心才是。”

  “寧人所言甚是。”

  點點頭,朱明忠說道。

  “此事,朕回京後,會令人著手辦理,這皇家助學金裏諸夏的比例也應該進一步提高。這事是朕疏忽。”

  確實是疏忽了,當初確實沒有想那麽多。

  “陛下,其實,秦國、桂國、周國,他們的百姓盡管自稱“秦人”、‘桂人’、“周人”,但是在與外人麵前,仍然自稱“明人”,諸夏雖是諸國,但卻是華夏諸國,彼此親近實屬當然,隻要諸夏的年青人源源不斷來大明求學,那麽諸夏與大明的聯係就不會被斬斷,畢竟,文明上的傳承是任何人都無法斬斷的,即便是一千年後,諸夏的百姓,他們仍然說著漢語,寫著漢字,他們骨子裏仍然是明人……”

  在顧炎武說話時,朱明忠默默的點著頭,他甚至想到了記憶中,另一個時空中,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如何艱難的維持著全世界除中國外唯一的完整華語教育體係,“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教育機關,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堡壘。”,是何等的壓抑才讓他們發出這樣的呐喊。

  文化沒了,一切全都沒有了。如果諸夏與大明的文化上的聯係斷絕了,那麽兩者之間也就沒有太多聯係了,文化是連接大明與諸夏的根本紐帶。

  “諸夏撫化蠻夷,也是用華夏的文化是教化他們,所以,以臣看來,朝廷對諸夏的教育上的不僅不應該放鬆,反而應該加大的支持的力度,我們應該主動派出國內的學者到諸夏講學,鼓勵他們的學生來大明求學……”

  在過去的幾年中,顧炎武的足跡走遍了南洋諸夏,驚訝於諸夏所表現出來的勃勃生機,更希望諸夏能夠進一步得到發展,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而他的建議讓朱明忠深以為然的表示讚同,然後說道。

  “理當如此,寧人,其它方麵,還有什麽建議嗎?”

  朱明忠的語氣很是誠懇,同時他也在心裏反思著自己對待諸夏的態度,似乎是一封了事,完全忽視了後繼工作。

  “還有,就是機器禁令。”

  “機器禁令?”

  朱明忠不解的說道。

  “機器禁令不是不包括諸夏嗎?”

  興乾十年,基於保密等各方麵的要求,朝廷就頒布了禁止機器出口禁令,不過禁令並不包括諸夏。

  “確實是不包括諸夏,因為在禁令中有一條經工部批準後,機器可以往諸夏以及殖民地出口。可是陛下,諸夏的商人每進口一台機器,都需要獲得工部的出口許可,這使得諸夏的不少商人都是頗有怨言,有時候,他們甚至認為這是朝廷的故意刁難諸夏,固然,禁止機器出口是為是保密,可問題是,機器能夠保密多長時間?”

  看著若有所思的陛下,顧炎武說道。

  “就臣所知,在歐洲已經有不少三個國家造出了蒸汽機,我們可以禁止機器出口,但是他們很輕鬆的就可以把一些資料運出大明,他們可以憑借那些資料製造出蒸汽機、紡紗機等各種機器。”

  然後顧炎武語重心長的說道。

  “機器是可以禁止出口的,但是技術的傳播卻是無法避免的。臣以為,與其像現在這樣,因為機器禁令惹諸夏商人對朝廷不滿,不如直接放開任由他們購買。”

  “這個沒有問題!”

  點下頭,朱明忠並沒有反對,其實,從一開始,對於禁止機器的未來,他就不看好,畢竟,在另一個時空中,英國人也這麽幹過。他們也曾封鎖自己的技術。他們領布法令,禁止蒸汽機和機器出口,否則處以死刑。但德國那邊就把發明蒸汽機的技術師請過去,辦工廠。機器可以禁止傳播,但技術是無法禁止傳播的,英國也沒辦法,所以後麵各國也陸陸續續地進行工業革命了。

  “我們可以開放蒸汽機和機器的出口,不過,朝廷還是要製定一些細則,有些東西仍然是不能出口的。”

  技術壟斷會妨礙到技術創新,盡管朱明忠知道自己還能再推動大明的某些技術再上一個台階,但也僅就局限於此了,大明的科學發展早就走上了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甚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來到大明,在這種情況下,這種保密本身就沒有絲毫保密的可能性。

  “陛下聖明。”

  恭維之後,君臣二人又繼續把酒言歡,在那裏暢所欲言起來,酒越喝越多,在感覺到幾分醉意後,朱明忠端著酒杯,看著顧炎武說道。

  “寧人,今年是興乾二十一年了,怎麽樣,願意再複出助朕一臂之力嗎?”

  麵對陛下的邀請,顧炎武並沒有立即回答,沉默片刻後才搖頭說道。

  “陛下,既然現在已經是四海承平的太平盛世,有沒有老臣,於朝廷而言,又有什麽分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