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新問題(第二更,求支持)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30      字數:3816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二十年,一代人。

  一代人的時間足以改變許多傳統。

  當來自埃及的人們在那裏為有人居然會離開天朝而感慨萬千時,在吳淞口的數以千計的移民正在走出“移民旅館”,正在踏上前往各地的移民船,這些移民船會把他們送到諸夏以及北美、南非等殖民地,他們會成為殖民地的拓殖者、諸夏的國人,在那裏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相比於二十年前那些被流放的初代移民,現在絕大多數百姓都是主動離開大明,即便是有些不舍,但在“樹挪死、人挪活”的思想下,每年都有上百萬人離開大明,遠赴海外。

  “五十六萬八千四百三十一!”

  站在吳淞炮台上,凝視著江口正在遠去的移民船,朱明忠忍不住道出了這個數字,這是今年上半年離開大明的移民人數。

  按照這個數字,今年將會有百萬移民離開大明,二十年來,大明的年海外移民人數量,第一次突破百萬!

  於17世紀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奇跡!

  而這個奇跡之所以能夠出現,是因為在過去的20年裏,大明的商船從最初的幾千艘增加到現在的3萬餘艘。

  從南中國海直到天竺洋,到太平洋,大西洋到處都有大明的商船。這些商船大明的商品帶到全世界的同時,同樣也將大量的移民帶到了各個殖民地以及諸夏。

  大明正在一點點地走向海洋,裏的人們正在從大陸走向大海。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力量會去阻擋它們走向大海,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人們張峰主動投身大海,而不像過去那樣被動的,甚至滿懷傷悲的離開本土。

  有很多時候改變往往正是從這種心態上的改變開始的。

  見陛下凝視著大海,閻方瑋於一旁輕聲說道。

  “陛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往海外移民人數將會突破百萬大關!於大明而言,這絕非幸事!”

  作為中書行人的閻方瑋,雖然與顧衍生一樣是元勳之後,但是他的父親閻爾梅在數年前就已經病故,不過盡管如此,皇帝對其評價極高,甚至曾言“一句“死將為厲鬼,生且做頑民”就足表其忠”。或許正因如此,在其身後才被賜諡“文忠”。

  作為忠臣之後的閻方瑋也是頗受皇帝照料,作為中書行人的他,極有可能會在幾年後為一部尚書,從此擠身朝廷重臣,就像顧衍生等人一般,在興乾朝,有一半的尚書是中書行人等幸臣出任。

  對此,有士林稱其為“興乾弊政”,不過,這並不能改變皇帝以幸臣任閣臣,進而牽絆朝廷的作法。為皇帝“跑腿”的中書行人,往往就是幸臣最重要的來源。

  但作為中書行人,雖然是皇帝的“身邊人”,但也必須要顯現出才能,僅隻憑“帝幸”是做不到閣臣尚書的。

  這時閻方瑋的一句“絕非幸事”,無疑是在否認興乾以來的國策。也就是像他這樣的“身邊人”,才會如此大膽。

  “哦?這是為何?”

  “陛下,國朝以海外移民為“國策”,究其根源,無非是為了避免流民出現,而曆來造成流民出現的原因雖多,但總的來說不外是土地兼並、災荒、饑饉、兵災,而天下承平時,自然不見兵災,惟有災荒以及其導致的饑饉、土地兼並一直猶如夢魔般糾纏著曆朝,催生曆代流民不絕。”

  揖身立於陛下身後,閻方瑋有條不紊的說道。

  “所以,我朝自建元以來,行海外封建、鼓勵移民,驅使流民遷移海外,一可避免流民為害中原,二可令百姓無饑饉之憂,因此每逢災饉,百姓既大量遷移,所以,自陛下登極以來,各地雖時有災荒,但皆不聞流民之憂,更不聞饑饉之患……”,

  興乾朝是太平盛世不假,但事實上,自然災害從不曾遠離過大明,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翻開史籍,水、旱、蝗、地震等自然災害,比比皆是。“赤地千裏”、“汪洋一片”更是不絕於史書。而處於小冰河期的興乾朝,更是年年歲歲皆有自然災害發生。

  崇禎亡於流民的教訓,使得朝野上下對其極為重視,在推行一係列相關的救災措施的同時,移民就成為了最有效的辦法。

  從興乾元年至今,無論是東北亦或是南洋以及海外殖民地,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裏,吸引了上千萬移民。在這個工業水平落後的時代,在城市工商業無法吸納足夠勞動力的同時,移民的遷移對大明的長治久安是極為有利的,

  也正因為看到移民的好處,現在朝野上下在移民問題上,早就達成了共識。從“移民實邊”到“移民海外”,一直受到朝野有識之士的支持。但現在對此閻方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既然如此,那又為什麽說,移民增加於大明絕非幸事?”

  “陛下,目前大明人口不過一萬萬一千餘萬,每年新增人口不過兩三百萬人,而二十年前,每年出生人口不過百餘萬,每年百萬人口遷往海外,在令大明流民減少的同時,也會令大明陷入人丁不足的困境!”

  朱明忠的眉頭一鎖,似乎閻方瑋的話也有那麽幾分道理。

  移民確實可以緩解國內的人口壓力,但要是移民太多,同樣也會導致國內人口的不足。在他穿越過來的二十一世紀,中國就處於人口紅利迅速衰退的階段,所以對於人口的增長,朱明忠一直比較敏感。

  “現在大明的人口增長率還是相當高的,如果朕沒有記錯的話,應該超過3%。”

  無論是“盛世滋丁”廢除人頭稅,還是醫療條件的改良,都直接導致人口的迅速激增,甚至每年數以十萬計的女婢從海外流入大明,也為人口增加注入了新的動力。

  不過即便如此,在朱明忠看來。大明的人口增長仍然太慢了。大名還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

  畢竟在這個時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直接關係到大明的能否在這個世界上,最大限度的擴張自己的文明。

  “與移民迅速增長相對應的是人口增長的加快,我想,至少就目前來說,相比於移民的增加,我們人口增長還是呈正比的。”

  在心裏反複盤算幾個數字後,朱明忠繼續說道。

  “現在每年的新出人口約為350萬人,移民數量為百萬,再去除每年自然死亡的人口數量,朕估計大明每年的人口增加約在百萬左右,也就是1%左右的絕對增長水平,嗯,就這一水平而言,鼓勵生育是沒有錯的。”

  也許是因為目睹了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口陷入衰退帶來的災難,所以一直以來,朱明忠都主張鼓勵生育,更是通過“聖廟”進一步鞏固多子多福的思想,鼓勵百姓生育。

  當然,鼓勵生育的前提,是因為大明現在的人口太少,而且,在這個地理大發現的時代,人力就是帝國擴張的根本動力,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用於移民,即便是大明發現了世界,也不過是為其它人做嫁衣。

  “可是陛下,我們必須要看到一點,移民在不斷增加,去年有84.763萬百姓移民海外,而今年移民突破百萬,移民增長率超過15%,如果照這一數量增加下去,五年後,移民就會突破200萬大關,到那時,大明既會陷入移民日多,本土百姓日少的局麵。”

  這是危言聳聽嗎?

  閻方瑋的警告,讓朱明忠的眉頭緊蹙,他並沒有立即反駁,而是追問道。

  “明誌,依你來看為何會如此?”

  “陛下,海外移民的不斷增加,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大明的長子繼承權,百姓家即便是育有數子,但除長子外,其它諸子因為沒有繼承權,所以隻能在成年後背井離鄉,雖然有大量人口湧入城市,而城市又無法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百姓為謀生,隻得遠走海外!這是海外移民不繼增加的根本原因。”

  這也是推行長子繼承的原因啊。

  朱明忠並沒有反駁這些,長子繼承幾乎從根本上瓦解了中國的傳統社會,令鄉間的宗族勢力遭受了半所未有的重創。但真正的作用是什麽?恐怕還是促使了人口的主動遷移。

  就這一點而言,長子繼承權是有益於大明的,但是……眉頭緊蹙著,朱明忠示意閻方瑋繼續說下去。

  “陛下,長子繼承權或許刺激了百姓遷往海外,達到了充實海外諸夏人口的作用,但是,遷往海外既可以獲得土地、財產,使得越來越多的次子,願意拖家帶口前往海外,而不是於國內置業。一家長子隻有一人,次子卻有數人,久而久之,離國者隻會日益增多,而本土人口會因此不斷減少,如此一來幹弱枝強的局麵,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於大明。”

  在閻方瑋解釋時,朱明忠隻是默默的站在炮台上,凝視著大海的他,第一次發現海外移民,似乎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美好。

  “幹弱枝強”或許有些危言聳聽,但是本土人口的減少,確實不是件好事,尤其是西北拓殖等事業推行,需要大量人口的前提下,海外移民的迅速增加,無疑有違國家的發展需要。

  “所以,臣以為,海外移民雖然是國策,但必須要有度,況且包括新夏以及北美在內的諸夏,對移民的吸納也是有限的,臣以為,每年的海外移民人數,保持在百萬人既可,多了,有傷大明本身元氣,少了,則會導致諸夏人丁不足,而百萬之數,則不多不少,一來,既可以讓大明無流民之憂,且人口又能有序增長,二來,亦不會給諸夏帶來壓力,畢竟,南洋土民眾多,漢土五五之數既可,而新夏、北美地廣人稀,土民稀少,應該以移民為主,所以臣以為,朝廷應該減少往南洋諸夏的移民補貼,增加往新夏、北美的移民補貼,以保證移民往兩地遷移……”

  世間萬物皆有度,凡事不能有失偏頗,這往海外移民,也不能一味強求,必須要保持某種平衡。而閻方瑋建議確實有可取的地方,心下已經傾向於讚同他的朱明忠笑道。

  “明誌,你這個建議倒也老成,不過,這麽做的話,恐怕諸夏和百姓都不會滿意的!”

  “陛下,他們滿意並不重要!”

  閻方瑋直接了當的說道。

  “重要的是,如此對我大明有利,如此也就夠了,畢竟,這銀子是大明朝廷的銀子,要是花了銀子,卻不利於大明,這吃虧買賣,是萬萬不能做的!”

  略點下頭,確實如此,每年朝廷為了支持移民花費千百萬兩銀子,確實不能賠本賺吆喝。朱明忠說道。

  “這樣吧,你擬個條陣,回頭交給內閣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