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天下(第一更,求支持)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8      字數:3209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清虜棄城出逃、京師克複!

  永曆十六年的五月,這個消息就像是夏日的驚雷似的在天地間回響著,以雷霆萬鈞之勢震得天地間的芸芸眾生無不是猛然驚醒。

  曾幾何時,麵對異族的屠刀,人們曾沉淪過,曾俯身為奴,曾任人欺淩。而現在,在甲申天變、華廈陸沉的近二十年後,這天,終於了亮了,曾經的陰霾與黑暗,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從北至南、從東至西,幾乎所有人,提到楚王的時候,都會忍不住豎起一個大姆指,為其叫一聲好。畢竟,人們的思想總是單純的,在許多心思單純的百姓看來,這楚王從清虜手中“奪”了神京,那就是立下了天下第一功!是大明中興的第一功臣!

  如此,人們自然在那裏吹捧著楚王的功績,誇耀著楚軍的功業。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至少在江北,江北的數百萬士民得知李楚“奪據”京師之後,無不是憤憤不平,更有甚者於報紙上言道著李楚的入京不過隻是“狗彘之行”,他們之所以會如此憤憤不平,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如果不是大王出兵山海關,又複遼東,斷敵後路,那清虜又怎麽可能倉皇之間,棄城而逃,原本的那京師應該是由江北子弟兵忠義軍收複才對,可結果誰曾想,卻讓李楚給占了便宜,這種碗口搶肉吃的舉動,自然為他們所不恥,當然,之所以如此憤憤不平的另一個原因是忠義軍是江北子弟兵,是他們的家人,現在家人的榮譽被別人奪走,豈能不讓人惱火。

  無恥!

  相比於江北的憤怒,在山海關此時卻已經是一片怒氣衝天了,在那些枕戈待旦等待著迎戰二十萬清虜拚死衝關的忠義軍官兵看來,李楚的厚顏無恥,簡直超出他們的想象那京師應該是他們收複!應該是他們擊敗清虜之後,由他們收複的。

  可卻讓李楚占了便宜。

  “這龜孫,他麽的別讓老子見著他,見著他了,非得……”

  在離開城門的時候肖仁傑端著線膛銃朝著遠處瞄準著,作出擊發的模樣。而他身邊的戰友們無不是憤憤不平的說道。

  “一銃,一銃打死他太便宜他了,要我說,得用大炮轟,一炮把他轟得他稀巴爛……”

  這一群穿著綠色軍裝的火銃兵盡管嘴上抱怨著,可是他們剛一出城,便跳上了戰馬,然後朝著遠處的崇山峻嶺趕去,他們是奉命往那裏搜索偵察。

  在這一隊“綠軍裝”出城的時候,一隊人馬也一同出了城,恰好馬上的人聽到了那邊士兵們的抱怨。兵士們的怨氣,對於身為統帥的朱明忠來說,他不是沒有看到,但除了苦笑之外,便再也沒有其它的言語了。頂多也就是像現在這樣。

  “楚藩亦大明的勳臣,如此克複神京,自然是為大明,何需因此而輕啟淮楚之爭?”

  朱明忠依如過去一樣,表現出了他極為大度的一麵,倒不是說他真的非常大度,而是因為他壓根就沒有想過去奪京師,不過雖說早就有了心理準備,但是在得知李子淵進京的消息後,要是說不失落,那肯定是騙人的,即便是他自己也覺得非常可惜,更何況是其它的兵士?

  “大王教訓的極是,隻是……”

  騎在馬上的劉燦,跟在大王的身後,依然有些不甘的說道。

  “大王這般為了國事,那些村夫愚民卻不知道大王之功,隻見李楚複京之行,卻不見大王不遺患後世之業,如此,實是讓人難以接受!”

  不遺患後世!

  忠義軍上下都知道此次北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清虜成為喪家之犬,就是為了讓他們不遺患後世!為此,他們放棄了直接進攻京師,而是攻入山海關,切斷清軍的退路。

  可,現在楚軍的無恥,卻讓原本屬於他們的榮譽化為泡影。如此,兵士們會有怒火倒也可以理解,更何況尋常百姓甚至還不能理解他們的功業。

  “既然已經如此了,若是強爭,又會是什麽局麵?”

  朱明忠笑著反問道,不等劉燦回答,他的手指著前方起伏不定的草地說道。

  “榮澤,你看這片草場……”

  手指著草地,朱明忠的視線望著遠處的崇崇山峻嶺,然後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說道。

  “從這裏一路往遼東,沿途盡是這樣的草場,土壤皆是肥沃的黑土,千裏無人煙或許有些誇張,但是百裏無人卻也是事實,這裏河流密布,水源充沛,可以說用來墾殖是再適合不過了……”

  凝視著眼前的這片土地,在後世,他也曾出過山海關,那時的山海關外與關內並沒有任何區別,觸目所及田裏種滿了玉米,而現在這裏放眼望去卻是看不到盡頭的草地。

  “大王所言甚是,當年遼東亦有百萬百姓生活,這裏亦有許多百姓生活,大王你看那邊的土坡上的柳樹,若是下官沒有猜錯,應該是當年遼民遺留下的河堤,隻是後來遼民大都慘死於清虜刀下。”

  在劉燦指著遠處的柳樹言道著遼東的過往時,朱明忠偶爾會把目光放在劉燦的身上,他是劉宗周的兒子,而劉宗周是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也是心學的殿軍。他著作甚多,內容複雜而晦澀。他開創的蕺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史上影響巨大。明末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都是這一學派的傳人。而劉宗周的思想學說還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紀有不少學者甚至認為,劉宗周絕食而死後,使得中華民族的命脈和中華文化的命脈都發生了危機,這一危機延續至二十一世紀。

  或許,這一說法有些誇張,但身處這個時代的朱明忠,清楚的感受到了滿清入關帶來的文明上的倒退,這種倒退不僅僅是因為許多學者劃是被殺或是殉國,而是因為整體上的摧毀,想要重新恢複遭受重創的文明,需要多長時間?

  朱明忠的心底並沒有什麽答案,隻是盡可能的把中華文明傳承下去,隻不過這種傳承需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是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個問題,所能做的隻是一步步的來。

  將心思從這個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上收回,朱明忠繼續說道。

  “清虜欠下的血債,縱是滅其族,亦難平我心頭之怒,不過,奪取遼東,倒也不僅僅隻是為了斷敵後路,同樣也是為了將來!不是大明的,而是……”

  看著身邊的衛兵,朱明忠笑說道。

  “而是為了將士們的將來!”

  勒住馬韁,朱明忠的雙眼凝視著這片遼闊的草場,然後神情變得嚴肅,

  “現在,清虜已經遁入蒙古,雖然將來必定入草地追擊,但是國內大體上已經趨於平靜,雖說不至於馬放南山,但目前淮、楚、晉、閩各藩兵力幾不下百萬,如今天下人口不過兩千萬上下,縱是民間有三成隱丁,亦不過三千萬,以三千萬百姓如何供養百萬兵?”

  如今,天下到底有多少人口?

  是2000萬,還是3000萬?或者更多一些?朱明忠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於人口,軍隊的人數太多了。

  “所以,天下平定之後,非得裁軍不可!”

  “裁軍!”

  驚詫的看著大王,劉燦的目中全是不解之色。

  “對,非裁軍不能安天下,非裁軍不能複盛世!百萬青壯集於軍中,不事生產,又豈是長久之計,所以,非得去其老弱取精壯不可。以孤估計,未來大明隻需要保持四十萬精銳,其中三萬海軍、兩萬駐於海外,剩下三十五萬,六成駐邊,一成駐京,三成鎮守各省,省設鎮守府,轄兵一營,基本上既可維持天下平穩……”

  當其它人都著眼於眼前的時候,朱明忠已經開始謀劃起了將來,尤其是未來的國防安全,盡管對曆史的了解告訴他,在未來的幾百年間天下並不太平,甚至決定國運興衰,就在於未來數百年,但並不妨礙他下定決心,隻保留三十五萬陸軍。

  三十五萬,看似不多,但隻要是經過嚴格的近代化陸軍,非但足以維持國內的安全,有駐邊的二十萬機動軍團的存在,也足以未來蕩平北寇,無論是蒙古人或者遁入草原的滿清,都不可能是他們的對手在人類進入火器時代之後,野蠻就再不可能征服民族,所謂的“力可搏虎”在火槍的麵前是不值一提的。區區幾百個手拿火槍的俄羅斯人就可以征服、統治西伯利亞,就是說明了這一切。二十萬……足夠在將來踏平蒙古、新疆、中亞以及西伯利亞。至於海軍,有三萬海軍加上幾艘龐大的一級艦作為的威懾,配以大量的巡航艦作為輔助,就足以統治海洋。

  四十萬!

  足夠了!

  凝視著遠處,沉默片刻,朱明忠回頭看著劉燦,然後反問道。

  “可問題是,剩下的60萬怎麽辦?裁撤的話,那麽裁撤兵員又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