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授田 (漏發,補更)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8      字數:3365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這個是第329章,大家可以回頭看一下第328章,沒有想到居然漏發這麽多章節……淚奔了……弄了一個微信公眾號,謝謝大家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無語的天空)

  進了臘月之後,盡管隨著黃河、運河的冰封,這清河碼頭已經不見了以往的熱鬧,但是這城中反倒是更加熱鬧了,街上盡是置辦年貨的路人。

  相比於外城的熱鬧,那曾經的舊城中,卻顯得有些蕭條,隨著舊城中的百姓、商鋪不斷的遷至外城,這舊城中隻剩下了幾處衙門。也就是那衙門裏,還有一些人氣,在過去的一年中,清河除了經略使衙門之外,先後開了幾個衙門,這些衙門也就是原本經略使衙署六房,比如戶務衙門自然就是過去的戶房,至於兵務衙門,就是過去的兵房,掌管江北征集兵丁、馬匹、訓練丁壯,而剿匪、城防等事宜均屬其管理。

  經略使衙署下設的衙門之中,也就是數兵務衙門規模最大,也就隻有工務衙門能與之相比,不過盡管工務衙門屬員眾多,但其大都分散於城外的各工廠,相比之下,兵務衙門中卻有數百名官佐於其中辦公,處理著各種事務。

  盡管按照江北的“星期製度”,“日曜日”是休息日,但是在兵務衙門中,除了正常值班的軍官,還有正在加班的軍官,在他們的眼中完全沒有“日曜日”一說,而這個“日曜日”休息,是江北的規矩,在半年前,朱明中借此時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複始,稱為“七曜”的一周,製定為“星期”,暗合西洋曆法中的七日一周,由此也就改變了原本官員的“十日一休沐”的製度,每工作六天可以休息一天。盡管看似增加了休息時間,但是實際上,在江北的各個衙門中,加班早就是常態化,尤其是兵務衙門中更是如此,每到“日曜日”的時候,這裏至少會有半數的人留於這裏加班。

  辦公桌上是堆積如山報表,在這間辦公室中,一名軍官正在那裏翻看著麵前的報表,他的左手處,一隻木質的假手,按著報表,右手翻看著報表,對於於仁輝來說,前年的時候,他還是忠義軍的一營之長,而現在卻是兵務衙門主管退役軍人事務的在鄉令吏,之所以轉入文職,與他在宿遷之戰中失去了手臂有著根本的聯係,不過,既便如此,並作為在鄉令吏,他仍然盡職盡責的完成經略部署下來的任務製定合適的軍功榮田實施辦法。

  “現在的田畝數是……”

  翻看著表格上江北官府掌櫃的官田畝數,尤其是其中官荒的畝數,畢竟這些田畝數直接關係到未來十幾萬忠義軍官兵的安置。

  “最少百畝,以軍銜高低各有不同……”

  想到經略曾經的要求,丁仁輝不時的記算著現在軍中的各級官兵數量,從百畝到千畝,這些土地是將來授給忠義軍官兵的土地,將會作為對他們服役流血、犧牲的回報。

  “嗯,這麽算的數量基本上可以滿足需要……”

  仔細的算出一個數字之後,看到兩者的數字基本上相等,於仁輝不由的鬆了一口氣,朝著窗外看去,因為暖爐的關係,這窗戶上帶著一層霧氣,不過仍然隱約可以看到窗外的冬雪。

  “要不然,下午就把材料呈給經略。”

  心中這般思索著,丁仁輝便重新回到辦公桌前,重新草擬著公函。

  “二等兵100畝,一等兵150畝,正兵200畝,下士官250畝,中士官300畝,上士官400畝,軍士長500畝……”

  看著公函中提及授田畝數,朱明忠的眉頭微一揚,授田的數量之多,超出他最初的計劃,最初,他的計劃不過隻是兵士100畝至200畝,將校軍官至多也就是千畝,可是沒曾想,丁仁輝初步擬定的方案,授田可以說是簡單粗暴,完全是根據江北的官荒畝田數作為基礎,然後再以軍隊官兵數量簡單的除法,再減去零頭之後,就成了授田的標準,換句話來說,十幾萬忠義軍將要占據江北60%以上的土地。

  當真是屁股決定腦袋,如果讓文官團體的話,估計是絕對不會製定這樣的授田辦法。

  “為什麽尉級官授600畝,校級官授800畝,而將級官授千畝?他們之間為何沒有等級劃分?”

  朱明忠並沒有立即說出他的看法,而是隻是如此詢問著丁仁輝。

  “回經略,因為他們在服役時,已經領取了官俸,所以授田理應減少,以軍階為定額,反倒可以避免一些問題。”

  丁仁輝如實的回答道,在製定軍階授田辦法時,他曾仔細考慮過其中的利弊,其中,最讓他頭痛的就各級將校的授田。

  “嗯,確實如此,這樣的話,雖說沒有什麽動力,但卻也可以避免產生矛盾。”

  朱明忠點點頭,然後才說道。

  “不過,這軍功授田,並不是簡單的用天下田地的畝數以除法計算,而且將來,忠義軍不可能隻有十幾萬人,將來忠義軍的規模隻會更多、更大,所以必須要考慮到將來的授田,這個方案,你再回去修改一下,把正兵授田限製在150畝內,士官控製在350畝內,還有就是授田必須要考慮到他們的軍功,不能簡單粗暴的劃分,畢竟,前線作戰的官兵授田畝數與後方的治安部隊相同,無疑就是對前線官兵的不公。”

  盡管不得不承認,這麽簡單粗暴的劃分,確實簡化了兵務衙門的工作,但是卻製造了大量的不公。

  “另外,這件事情要注意保密,我聽說,現在軍中關於重建軍戶的說法,已經傳的沸沸揚揚的,這種說法,可是會動搖軍心的。”

  即然兵務衙門調來了田畝冊,加之荒地入官的舉動,自然會有人將這些與“重建軍戶”聯係在一起。

  “經略,影響軍心倒不至於,自從荒地入官之後,民間土地日顯金貴,若是能按我大明開國兵製軍戶授田50畝,那些普通兵士自然樂意,畢竟50畝地,足夠他們維持一家生計,且生活頗為富足。當然,若是到子孫分地,這50畝自然會有所不足。”

  何止是有所不足,根本就是難以維持生計,明朝的軍戶後期生活日益貧苦,與其說是土地兼並,倒不如說,在此之前就因為土地傳承給兒孫,導致其生活日益貧苦,最後甚至不及普通民戶。

  “富不過三代,他這一代家裏還有50畝地,這些地養活一家人,可是到了第二代,可能就要養活兩家,甚至三四家人,一家不過隻有十幾二十畝地,三代之後,又能剩下多少地?”

  長歎口氣,朱明忠看著於仁輝說道。

  “所以,這軍戶製最大的軟肋就在於此,即便是要恢複軍戶製,這個地隨人分的法子也要改一改,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應該是榮田歸軍,既然其它諸子不曾服役,自然不能與長子分享榮田!”

  不能與長子分享榮田!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從朱明忠的口中道出的時候,於仁輝驚訝的看著他,出生於大戶人家中的他可以想象得出,如果一但於軍中推行此法,那麽會在民間掀起什麽樣的軒然大波。

  畢竟,在中國兄弟分家自漢武推行“推恩令”以來,已經形成的千年的傳統,而現在經略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於是他便試探著問道。

  “經略,您的意思是,這功田不可分於諸子?”

  “功田不同於民產,民產是庶民之產,功田是什麽?是軍人為國征戰得到的恩賞,是國家對其功勳的認可,軍功豈有分於他人的道理?這功田是什麽?是榮耀,是軍人賴以維持生計的本錢,若是弟兄二人,一人服役,一人從商,從商者未曾為國效力,卻從他父親那裏分得功田,那麽服役者豈不吃虧?這種損害服役兵士的行為,是絕不可以接受的!”

  在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朱明忠自然想到了現在歐洲的那些貴族,他們實施著嚴格的長子繼承製,確保了封君與封臣之間的聯係,而在封建社會最重要的資產土地作為一個整體被世代延續,而被延續的同樣還有他們之間的義務也就是服兵役的義務。若是不實施長子繼承製,數量本就不多的土地會被不斷的分割,隻需區區三代人,就會造成軍戶苦於生計難以維持,從而導致軍戶製度的崩壞。

  “所以,將來這功田不可分的原則,必須要寫入辦法之中,而且必須嚴格實施,隻有如此,才能確保將來大明不至於無兵可用。”

  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確保,在未來的中國出現一個新的群體軍功地主,從而與所謂的“士林”形成涇渭分明的兩個群體,而與後者不同,未來這些軍功地主幾乎等同於西方的封臣,等同於某種程度上的“勳臣”。從而保證未來的中國官場權力不至於為“士林”所壟斷。

  平衡才是維持權力的根本前提。

  當然,這些朱明忠並不會對於仁輝解釋,他不會解釋他所苦心營造的是一個龐大的軍功階層,而這個軍功階層會因其其財產的完整而被作為整體被世代延續著。從而保證未來中國的權力不至於一家獨大,為所謂的讀書人所壟斷。

  在丁仁輝離開之後,心底閃動著長子繼承這個念頭的時候,想到自身朱明忠的心思不由一沉,那臉色變得有些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