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冬雪(第一更,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8      字數:3311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軍火貿易一直以來都是江北最大的進項,甚至可以說對鄭成功,張煌言的軍火輸出,不僅支撐著江北的軍事工業,而且其利潤足以維持忠義軍的換裝,所以一直以來對外軍火貿易才會為人所看重。

  不過相比的把舊武器出售給鄭成功或者張煌言換取諸如白銀、糧食等物資,朱明忠更願把舊武器運給北方的那些堅持抵抗的義軍。

  即便是直到現在,在北方的太行山等地還有義軍的存在,這確實出乎朱明忠的意料,原本他以為,北方應該已經安靜,抵抗力量應該已經被滿清撲滅,可是誰曾想,在北方的太行山、泰山等地仍然有抵抗力量的存在。

  他們的規模不大,往往被滿清視之為土匪,深藏於深山之中,雖說力與滿清正規軍抗衡,但是卻堅持不剃發,一直堅持著反清,並以大明為正統。在過去半年間,軍正司一直在與他們進行聯絡,並通過對其委任的方式,確認了對他們的指揮,當然,這種確認之後,就需要對他們加以援助,向那些抵抗力量提供糧餉兵器等支持就成了援助的方式之一。而舊式的手榴彈、燧發銃都是上好的支援物資。雖然數量有限,但總能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當然,最重要的是,一但將來北伐的話,那些當地的反清義軍,就會成為忠義軍向導,為忠義軍帶路,協助忠義軍作戰。他們甚至可以占領附近的州縣,從而作為忠義軍的先頭,搶在其它人之前,控製地方。北伐!盡管在過去的一年中,江北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鬥,甚至都沒有與滿清發生什麽“衝突”,但是實際上,江北一直在為北伐作著準備。

  從“甲兵製”的推行,再到地方上的建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北伐作準備,按朱明忠的計劃,等到明年忠義軍的兵力達到20萬時,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老兵作為骨幹之後,就可以實施北伐了。

  現在限製忠義軍北伐的並不是其它,而是軍力上的不足,畢竟,除了北伐之外,至少還需要五至六萬人留守於江北,還需要在北伐之後,留同等的兵力於新光複地區駐守,而以現在忠義軍,根本沒有能力在保護江北、穩定新光複地的同時,進行北伐。

  但是,即便是眼下不進行北伐,並不意味著,不會做準備工作,這些準備工作並不僅僅局限於軍火的生產,諸如被服之類的軍需物資的生產,同樣也極為重要,而明年軍隊的換裝,也是計劃之中事情。當然,也是正規化的一步,盡管過去忠義軍也有製式的軍裝、裝具,但是卻並不統一,而現在李富貴身上的裝備,正是忠義軍實施標準化的第一步。當然,與當初朱明忠一拍腦袋,借鑒後世的經驗設計出來的裝具來說,現在這些裝具更貼近軍隊的需要。在王得雲講解著士兵身上裝具時,這時士兵已經轉過了身來,在其背後背負著一外帆布的背包,這種背包是軍人在野戰中背負單兵裝具的基本攜行具。早期忠義軍的背包都是用牛皮製作的,之所以選擇牛皮是因為年皮防水。不過因為牛皮的價格高且不易加工兵,所以今年製定的背包材料則改為浸油的帆布製成。

  “……背包內標準的攜行的物資為襯衣襯褲1套,裹腳布2雙,攜帶口糧2日份雨衣1件,軍毯1條,不過因為目前縫紉加工能力有限,所以雨衣需要等到年後才能開始縫製……”

  原本忠義軍並沒有雨衣,用來遮風擋雨不是鬥笠就是雨傘,打傘固然可以擋雨,但打仗需要兩手持槍。所以每到下雨的時候,隨處可以看到帶著鬥笠的忠義軍官兵。鬥笠之所以成為戰士們的首選,因為它們是中國農民最常用的雨具了,價格低廉,容易買到。

  鬥笠這種東西,防雨效果很不好,最多用於日常的小雨。一旦遇到中雨,尤其是有風的中雨,靠一頂鬥笠是毫無作用的,前心到後背瞬間就濕透。

  而軍人在沒有雨具情況下冒雨連續行軍,是非常容易生病的。加之這個時代的醫療水平有限,一旦得病哪怕是重感冒都有可能送命。即便能夠保住命,淋雨後出現大量戰士減員也是難以避免的,所以軍隊沒有雨具這一條,就會大大影響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也正因如此,製作雨衣就成了當務之急,而在製作雨衣之前,忠義軍已經發了防水帆布,而這種邊長5尺的方塊防水帆布可以搭成1人用、2人用、直至38人用的帳篷。現在下雨的時候,士兵們隻能用防水帆布加鬥笠擋雨。

  之所以如此,原因再簡單不過縫不過來!

  “縫紉……”

  念叨著這麽兩個字,誰能想到,在這個時代,這麽看似簡單兩個字,卻成為軍需被服數量不足最大的困擾,不是朱明忠不願意提供性能良好的軍用被服,而是落後的生產力無法提供這些物資。

  就像現在,在軍裝與雨衣之間,隻能先選擇軍裝,至於雨衣,隻能暫時置後,戰士們隻能用一塊防水帆布先湊和著,畢竟,防水帆布不過就是一塊油布加上四角四個銅釘以及十幾根紮繩罷了。

  “這縫紉機的研發必須要加快啊……”

  心裏這麽尋思著,朱明忠又一次想到擱在試驗室中的那個縫紉機,一直以來,他都沒有滿足於原始的手工軍需被服生產,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去“發明”縫紉機的念頭,在過去的半年之中,他不斷的嚐試著在這個時代複製伊萊亞斯豪所發明的縫紉機,盡管他已經成功的設計出了其所采用了雙線連鎖縫紉法,並複製出一係列對現代縫紉機來說至關重要的結構,例如設置在針尖的針眼、自動進料裝置等,但是因為對於縫紉機並不怎麽了解,所以,現在他所研製出來的縫紉機,仍然顯得很是粗糙,完全不能夠滿足縫紉的需要。等將來縫紉機完成實用化之後,落後的生產力對軍用被服生產的製約,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為了避免進一步增加工作量,所以在軍服口袋上,我們選擇了褲子內袋,隻有右手處縫有貼身口袋……”

  王得雲指著士兵右褲腿處縫出的那個口袋解釋的時候,讓朱明忠隻是無奈的一笑,軍裝沒有口袋,這是忠義軍舊式軍裝的特點。之所以會有這個特點,是為了盡可能的簡化軍裝的縫紉。

  忠義軍的軍裝款式借鑒了19世紀後期的西式軍裝,並不像17或者18世紀的軍裝那麽華麗,整體線條簡潔流利。不過受限於這個時代的生產水平,所以需要盡量的減化,為了有減少縫紉工藝,無論是上衣或者褲子都沒有口袋,至於軍人攜帶的信件、錢物隻能裝進挎包之中。雖說有些不太方便,但確實在最大限度內減少了工藝,降低了生產成本。但是戰士們為了圖方便卻不得不選擇自己縫上口袋,現在新製服多出了一個口袋,也算是基層的“倒逼”吧。

  “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太過落後啊……”心底感歎著時代的局限性,朱明忠過去怎麽也沒有想到,在落後的生產力製約下,隻能如此這般因陋就簡。

  生產力……瞧著眼前這看似頗為威武的戰士,看著其腰間的武裝帶是以及用牛皮做成的與後世德軍有些類似的y型背帶,但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帶邊非常粗,可以說,生產工藝同樣也極為落後。

  生產工藝、生產力的落後。“真不知道,換成其它人,會怎麽解決這個問題。”

  想到自己現在受困於落後的生產力,朱明忠自然有些頭痛,不過曆史並沒有給他任何啟示。

  忙活了整整一天之後,在朱明忠再一次離開公房的時候,來到門外時,卻有些詫異的發現,外麵不知什麽時候,已經下起了雪來,外麵的雪並不大,隻是剛剛下起來,甚至就連地上還沒有什麽積雪。

  “下雪了……”

  盡管天早就已經降溫了,但是冬雪的到來,還是讓朱明忠真正感受到冬天的到來,17世紀的冬天不僅來的極早,而且還很漫長。

  而冬天的到來又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原本枕戈待旦的部隊,可以及進入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畢竟,即便是清軍也會盡量避免在冬季作戰,這個時代的軍隊,行軍打仗往往受限於天氣,夏天行軍打仗,傳染病容易流行,至於冬天,天寒地凍的時節,風餐露宿的同樣會導致部隊減員,所以部隊行軍打仗,往往集中於春秋兩季。但是因為春天要春耕,如果因為打仗耽誤了春耕那麽一年的收成,所以但凡大戰都會選擇在秋收之後。張煌言亦是在秋後才進軍湖廣。

  想著現在隨著冬天的到來,局勢已經相對緩和,朱明忠看著府中那些正在值勤的衛兵,自然想到了軍營中的近十萬今年新征募的兵士,那些人當初可都是被“抓丁”抓來的,他們現在應該已經適應了軍隊的生活。

  “今年的這個新年,恐怕是他們第一個在外度過的春節吧!”

  自言自語著,朱明忠的腦海中不由的浮現出一個念頭。

  “也許,可以讓他們回家看看……”

  故事很精彩,正在繼續,還請大家多多支持!求支持、求推薦……歡迎大家加入《大明鐵骨》讀者交流群:150536833一起討論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