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超越時代(求月票,求支持)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8      字數:4343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水力!

  即便是水力的使用有著這樣那樣的限製,尤其是漫長的冬天冰封的河麵限製了對水力的使用,但是水利的使用仍然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江北的麵貌,那黃河岸邊的上百台連綿的水車,更是顯得極為壯觀。

  水力鍛錘、水力鋸床、水力車床、水力鑽床、水力膛床、水力磨床……等等,數十種功能不一的水力機床,使得江北的工廠掌握了領先時代的生產技術,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現在江北的兵工廠除了動機使用的是水利,其工廠裏的設備,甚至與19世紀初期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在過去一年間,朱明忠將車床、鏜床、螺紋加工機床和磨床以及刨床、銑床等數十種機床引入了這個時代,盡管這些機床是原始的,加工精度更是可以用粗糙來形容,但是這些工具機的使用,卻標誌著江北的工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江北正在一步步的開啟工業革命之門。

  當然,與英國的工業革命是由於紡織工業所驅使不同,在江北這種工具機器的使用是由軍火生產以及交通運輸機械的推動而,各種類型的機床相繼出現完全是為了服務於軍火生產。

  在水力傳動軸的轉動下,卷軸緩緩的轉動,盡管速度不快,但是指粗的銅條在這種卷動中,被拉成了細絲,銅絲穿過多道鋼質拔絲板,最終被冷拔成為比頭發絲稍粗的銅絲,然後被卷入木軸。

  這些銅絲是特製的,盡管銅絲是特製的,但是生產銅絲的設備過去卻是生產鐵絲的設備,當然也會生產銅絲,畢竟無論是盔甲的製作或者火槍的製作都需要用於細小的鐵釘或者銅釘,它們都是用鐵絲或銅絲剪截製成。

  誰也不知道,這些銅絲是用來幹什麽的,但是兵工廠隻是根據定單,生產銅絲,並將這些銅絲像繩索似的用幾十根銅線卷纏成銅索,有的被包裹一層樹膠,製造好的銅絲,隨後就被裝在木軸上,等待著從工廠運出。

  從工廠運出之後的銅線,會在被安裝在室外的木柱上,它的一端連接著衙署,而另一端則是幾裏外的軍營,雖說外人並不知道做什麽,但是對於朱明忠來說,他卻清楚的知道,他正在幹什麽。

  “僅僅隻是有鉛酸電池並不行,還需要發電機……”

  在都署衙門的試驗室中,看著桌子上的有些原始的鉛酸電池,朱明忠自言自語著,鉛酸電池並不複雜,隻是浸在硫酸溶液的兩塊鉛板就可以儲存電量,但是這隻是解決蓄電的問題。

  “蓄電池可以用在收報機上,如果要發報的話,電池的容量太少了……”

  看著桌子上那個簡單的收報機,朱明忠暗自嘀咕著。

  作為一名工科生,要想到電報之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隻用幾天的時間,就製造出了電報機、電池以及手搖發電機。

  其實,收報機和發報機,製造起來非常簡單。電線分別繞在磁鐵上,這是一塊軟鐵,上麵繞著導線。這樣,兩極之間就可以通電了;電流從陽極出發,通過線路,當它經過磁鐵的時候,磁鐵就暫時磁化了,然後電流再從地底下回到陰極來。如果電路一旦中斷,磁鐵馬上就會失去磁性。隻要把一片軟鐵放在磁鐵前麵,電路接通的時候,就會把它吸住,電路中斷的時候,它就會掉下來。

  把鐵片的活動裝置做好,餘下的工作就簡單了,在鐵片上安上指針,兩個電報站之間就可以聯係了。而那個鐵片上的指針實際上連接著鉛芯,連接電源時,鐵片彈了一下,帶有軟鉛芯的那一端在紙條上打下了一個鉛點,因為還沒有斷開電源,所以鐵片就繼續彈上彈下的在紙條上打點。而隨著紙條的一端緩緩抽出,就可以得到了一張墨點分布均勻的紙條,而通過調整開關閉合的時間也可以打出線條。

  其實,這是大名鼎鼎的“莫爾斯電碼”,它正是借用符號組合起來可代表字母和數字,就可以通過導線來傳遞文字了。在那個時代能設計這樣一種編碼來傳遞信息非常了不起,隻要發出兩種電符號就可以傳遞信息,大大簡化了設計和裝置。

  而現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朱明忠正是憑借著對其的了解,毫不費力的發明了電報,並借鑒了“莫爾斯電碼”。

  隻不過與“莫爾斯電碼”不同的是,朱明忠所使用的電報碼則是四碼電報碼。也就是每一個漢字對應一個從0001至9999的四位數。例如,漢字“一”對應的四位數是“0001”,“丁”對應的四位數是“0002”,“七”對應的四位數是“0003”,以此類推。發報時,一個漢字轉換為對應的四位數用特定的電報碼發出,接收到的電碼經解碼得到對應的四位數進而得到該漢字。

  盡管電報機的結構極為簡單,隻用了幾天的時間,不僅製出了適用的收發報機,但是在試驗的時候,卻碰到了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電池的蓄電量有限,用不了多久,發報機就癱瘓了。

  “電池隻能作為補充,可以用來收報,畢竟,收報機隻有收報時才工作,發報機可以使用直接使用發電機供電,每台發報機上應該要配一台手搖發電機,報務員在拍發電報時必須有另一個人一旁手搖發電……”

  又經過幾天的改造,幾番完善之後的電報機,便安裝了已經架設好的軍營與衙署之間,此時這裏的電報線路已經架設完成。

  大明永曆十四年六月初三,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這天正午,在眾人的注視中,經過簡單培訓的電報員按下的發報鍵。

  “嘀達、嘀……噠……”

  隨著節奏鮮明的響聲,在電報員發出電報的時候,聽著那聲音,朱明忠的神情顯得有些激動,盡管之前明明已經進麽了試驗,但這一次發出的將會是人類史上第一封電報,與另一個時空中,莫爾斯發出的那份第一份電報“上帝行了何等大事”不同,這一份電報是中國式的,不過隻有簡單的十六字。

  “聖人之學,俱在踐履,學問之道、貴在實行!”

  簡單的十六字,實其就是“實學”的核心,學問和事功、知與行,本來就是合一並行,不可分離的。當然朱明忠之所以選擇這十六字,恰恰是對另一個時空中莫爾斯發明電報的一種“致敬”,或許,對於西方人來說,上帝等於一切,聖經締造了西方文明。

  那麽,在中國,可以肯定的是說是儒學締造了華夏文明。至於諸子百家……他們並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儒學兼收並蓄吸納其中。

  隨著電報紙被輕輕抽出,隨著譯碼員根據電報碼譯出的內容,在人們瞠目結舌的驚駭中,譯電員甚至用一種激動的語氣念出這份電報的內容時,圍在電報室中的將領們,無不是驚訝的看著這電報。

  “這,這怎麽可能……”

  在這個時候,沒有人去吹呼,所有的人都用一種古怪的眼神打量著那台小小的電報機,他們自然不知道什麽其中的原理,對他們看來,這根本就鬼神莫測的奇異手段。

  這是怎麽回事?

  瞠目結舌的人們,看著那電報,看著那電報上的電碼,今天,他們所看到電報,完全顛覆了他們的認識,以至於在長達盞茶的功夫,所有人都是眼巴巴的看著電報,一時間,他們甚至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在長時間的沉默之後,電報員才像想起什麽似的,連忙按動發報鍵,在滴噠聲中將收到的電報的內容發回。

  “聖人之學,俱在踐履,學問之道、貴在實行!”

  幾乎是在電報被譯出來的瞬間,朱之瑜整個人立即激動的說道。

  “收到了,收到了……”

  作為清河書院的山長,朱明忠的老師,此時他並不知道,這份電報於他,於“實學”意味著什麽,但這十六字正是他在清河書院所倡導的,對於一直致力於培養和教育真正的儒者,培養能夠治國理民、端本善俗,又能討除凶逆、扶危定傾“經邦弘化、康濟艱難”的“巨儒鴻士”的他來說,此時,看到這十六個字時,他整個人更多的是沉浸在對“電報”的驚愕之中,就尚未從震驚中恢複過來的時候,隻聽朱明忠說道。

  “回電:興教勸學實為古今天下國家第一義。”

  這句話傳入朱之喻的耳中,讓他的神情頓時變得激動起來,看著朱明忠時,那雙眼中更多是一種感激,甚至因為感激而生出的臣服之心,甚至說連朱之喻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刻,他已經不再將自己視為其老師,或者說大明的臣子,而是朱明忠幕中下屬。

  有時候人的心態變化,甚至連變化者自己都不曾了解,對於他們來說,而當朱之喻整個人沉浸於那前所未有的激動之中時,對於這間電報房中的人們來說,他們所想到的卻是電報在方方麵麵的應用。

  “經略,有了這電報,將來又豈還需要八百裏加急,這電報傳遞豈不就是瞬間千裏……”

  盡管不過隻是第一次看到電報,便是張金生還是意識到電報有作用,他同樣也想到了軍事上的應用。

  “如果能將其應用於戰場,到時候,既然是相隔千裏,這互相聯係又豈需要數日……”

  “可不是,有了這電報,到時候,即便是咱們身處千裏之外,需要援兵也罷、糧草也好,隻需拍上一封電報,清河這邊豈不就知道了?”

  “可不就是這個道理,便是地隔數千百裏之遙,一切事件,快馬公文倘未達到,通過電報衙署然可先得消息。”

  他們之所會如此驚駭,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的公文傳遞就以步行、傳車和快馬接力的方式,馳奔於廣袤的陸路之上,即便是八百裏加急,亦需要數日功夫,而現在,這電報的出現卻改變了一切。

  “到時候,即便是千裏之外,稍有事端,朝廷中樞即可聞風而動,而不至於像舊時一樣,需要數日,甚至十數日方能得知消息,若是當年西匪之時,朝廷能有此電報,又何至於有西匪之患?”

  作為旁觀者的顧炎武,同樣也看到了這電報的好處,電報最大的好處就是傳遞的快速。

  “借電報聞訊立動、消患於未萌!經略,以下官之見,這電報,必須從事修建!應先修遍江北,而後再聯通江南、待到他日天下匡正之時,再鋪至全國……”

  顧炎武的建議,讓眾人立即看到了電報於軍事上的意義,尤其是於平息內亂上的益處,每每民變為何會的演變成為匪禍,甚至動搖國本,正在於消息傳遞至京師時,民變已經愈演愈烈,待到京師得知時,已經民變演變成為為匪禍,以至於朝廷每每陷入被動。

  但是現在,這電報的出現,卻讓眾人看到了根本上的改變有了電報,民變初起,朝廷中樞就已經得知消息,即可立即用電報調派軍隊加以平息。

  聽著眾人在那裏感歎著當年若是有了電報,這西匪斷然不會做大,最終禍亂天下的言語時,朱明忠怎麽也沒有想到,他們所聯係的居然是電報在如何平息民變發揮的作用,不過隨後,他的心底又是暗自一笑,似乎他之所會“發明”電報,不過也隻是想為情報事業服務他需要一個更為快捷的情報傳遞方式,有線電報無疑是更為有利的選擇,

  “不僅僅隻是平息民變,將來邊疆異族異動也是如此,待到將來,全國電報網建成之時,朝廷對地方、即使是數千裏外的邊地,也是掌握如臂膀一般,如此一來,邊地蠻夷若有異動,朝廷亦可早日決斷,而不至於令其做大,如此,即可避免再出現建奴之禍!”

  將話語從內部的鎮壓轉移到了外部之後,朱明忠同樣也肯定了他們的建議,修建全國電報網,用電報網連接沿海與邊疆,盡管對於十六世紀來說,這是一個極為浩大的“超級工程”,但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無論是民變匪禍亦或是建奴崛起的教訓,使得在未來的十幾年間,即便是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大明也未曾動搖過修建全國電報網的念頭,正是不斷延伸的電報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大明的地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