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琉璃(第二更,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7      字數:3158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臨近除夕前接連幾場鵝毛大雪,將整個大地完全籠罩的厚厚的積雪之中。也讓這清河城更顯幾分蕭瑟。

  黃河的淩凍、運河的冰封,直接讓這座繁榮的水陸碼頭陷入冬歇之中。雖是冬歇,可對於碼頭的力夫來說,他們中一些勤快的仍然找到了新的活計卸煤。那黃河大壩上一輛輛滿載著煤炭的馬拉雪橇在大壩上奔走著,將煤炭從徐州等地運至清河成外的卸煤,以供這清河縣十餘萬軍民的冬日裏取暖、做飯。刺骨的寒風間,城外碼頭處堆成小山似的煤堆間,揮著鞭子的車夫,不時將一車車煤炭運入煤站,或者自此運出,而煤站裏卸煤的力夫,總是難得一分清閑。

  “老胡頭,琉璃廠讓送三萬斤煤,現在就送過去……”

  煤站裏的嚷嚷聲中,那被老胡頭便應了聲。

  “知道了,知道了,這琉璃廠還有幾萬斤煤的賬還沒結哪!這都到年關了,不知派個人過來結了賬嘛!”

  這邊他的話聲不過剛落,那邊就有人應聲笑道。

  “怎麽著,老胡頭,你還擔心經略使老爺欠你們東家的賬不成?”

  這人的話聲剛落,那邊便是一陣哄笑聲,大家都像是聽到什麽笑話似的。眾所周知,這琉璃廠不同於兵器廠等廠坊,這是經略使名下的工廠,廠子裏的工匠都是從山東博山請來的工匠,雖說這琉璃廠不過隻是新建,不為外人所知,但是因為用煤的關係,這煤站裏的人倒也知道這琉璃廠。

  雖說從煤站到琉璃廠距離足有五六裏,可馬拉雪橇不過隻是半個時辰的功夫便將幾千斤煤運到了琉璃廠,那趕馬車的車夫不過隻是剛進琉璃廠,便看到幾名身穿紅呢的兵卒,隻需瞧見這些兵卒,他的心裏就是犯起嘀咕來。

  “莫不是那位經略使老爺來了?”

  還真是來了。

  甚至就連朱明忠都記不清楚,這是第幾次來琉璃廠了,置身於廠房之中,朱明忠眉頭蹙著,臉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而瞧著那一堆堆打碎的玻璃,他的表情顯得很是凝重。

  平板玻璃與鏡子,這是朱明忠在入冬時定下的目標。之所以選擇這兩個“輕工產品”,是因為兩者貯藏著的利潤,且不提應用於窗戶上的平板玻璃,就是這個時代玻璃鏡利潤也足以讓任何人為之瘋狂。至少在未來的幾年內,水銀玻璃鏡都可以帶來數以萬倍的利潤。

  也正因為深知其中的利潤,朱明忠才會命人從山東的博山請來最好的琉璃工匠,琉璃生產開始,琉璃生產因技術和原料的限製,自古至今僅京師和博山兩處設有作坊。博山的琉璃唐代開始成批生產,明代初具規模,並日益繁榮。當然,朱明忠想要的並不是琉璃,而是玻璃。

  為了生產出玻璃,朱明忠命人在徐州開采石英砂岩,並將其粉碎加工的矽砂作為玻璃的原料。這是因為的天然矽砂質量比較差,一般是使用石英砂岩作為原料,而徐州有著豐富的石英砂岩資源。至於生產玻璃所必須的天然純堿以及芒硝,都是從河南購進的,南陽自古便是天然純堿的重要產地。

  生產白玻璃的原料並不複雜,生產工藝也不是問題,隻需要對傳統的琉璃生產進行改進,就可以生產出白玻璃,但是想要生產出朱明忠心中的平板玻璃,卻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窗外飄著雪,雪花落在半敞的窗口,因為室內溫度的關係很快那雪便融化了,那玻璃窗映著室內的彤紅,相比於外間的寒冷,廠房內的溫度卻因為窯爐、退火爐的關係,高達二三十度,雖是寒冬可廠房中的工匠卻依然穿著單衣,在爐前忙活著。

  在廠房中,一名工匠拿著鐵製的攤平鍬圍著攤平台,將剛剛從攤平爐上取下玻璃迅速攤平,而在工人的忙碌中,一塊塊平板玻璃從攤平台中取了下來。

  “……吹筒攤片法的工藝過程是:將鐵吹筒探人池爐內,蘸取少量玻璃液,取出後一邊拈轉,一邊通過吹筒吹氣,使玻璃液慢慢膨脹成球形,然後放置到半球形鐵槽內繼續轉動,使球形圓正。鐵槽內有少許冷水,起降溫作用。同時,用水冷卻吹筒的另一端,以便於把持。等玻璃稍微冷卻後,再將吹筒探入池爐,二次蘸取,這樣重複多次,直至玻璃液成為直徑達二十公分左右的球時,將其放到一個瓢形鐵槽內,一邊繼續用水冷卻吹筒的下端,一邊從上端吹氣,使球形逐漸漲大,成為空泡。吹製過程中,要時時轉動吹筒,使球形空泡薄厚均勻。如果玻璃溫度降低,則再將吹筒深入烘爐加熱,使玻璃泡變軟。此時,將吹筒懸空垂立於深地槽中,從上端吹氣,玻璃泡受重力影響慢慢墜入地槽,形成筒狀。

  這時的玻璃筒厚薄並不均勻,一般底部較厚,頂端較薄。但玻璃筒已冷卻凝固,不能再吹,將其再入烘爐加熱,待熔化變軟後取出,在深地槽內擺動旋轉,同時吹氣,使筒壁厚薄均勻。如又冷卻,則再入烘爐,如此反複,最後吹成一個長約二米多、厚薄均勻的玻璃筒。玻璃筒吹成後,通過冷熱相激使其產生暗紋,再邊轉動邊輕擊,去其底部,從吹筒上卸下;再用同樣方法截為數段,將每段縱剖,最後入攤片爐將筒形攤成平板玻璃……”

  目睹著這些從博山請來的工匠如何將玻璃吹製成型,然後再將玻璃攤片,一直默默觀察著玻璃片生產過程的朱明忠,此時已經在腦海中反複將曾看過的玻璃生產工藝與眼前的工藝貫通起來。

  雖說就“吹筒攤片法”來說,其描述本身來看這種方法實施起來很容易。然而當朱明忠建了這個工廠去實踐這個過程的時候,才發現這句描述大大的弱化了製造中對技能的要求,隻是簡單的幾百字,並不能完全道出平板玻璃製造的關鍵。

  就像眼下,雖說玻璃廠的工匠大都是從博山高薪請來的工匠,對於吹製玻璃並不陌生,而且吹製的過程看似順利,成功的製造出了一塊塊平板玻璃,但是朱明忠知道,這些玻璃,就沒有幾塊合格的。

  甚至最初的幾十次試驗更是毫無懸念的失敗了,要麽根本做不出大圓筒,要麽製出的玻璃同樣也是厚薄不均,甚至就連同攤開,也會時而碎裂。

  “實在不行,就直接上平板澆注法逄了!”

  無可奈何的看著地上多出的成筐的碎玻璃,還有一塊塊厚薄不均,鏡麵有結塊的玻璃,朱明忠暗自尋思著。

  平板澆注法,是法國人發明,17世紀末就開始在法國批量製造的,到18世紀中期的時候,法國的平板玻璃年產量已經突破了1000噸以上,其中絕大部分是用於窗戶玻璃和四輪馬車的車窗玻璃。

  相比與人工吹管攤片法,澆注法的優點是能夠生產出更大的玻璃尺寸,至少兩三倍於吹製法。而且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也低得多。缺點是固定資產的投資非常大,如果說前一種攤片法還停留在手工作坊製造階段,那麽澆注法就類似近代化的工業生產。

  “不過這樣一來,到時候市場容量也會有問題,能不能一下便接受這麽多平板玻璃?”

  而且澆注法生產的平板玻璃表麵比較毛糙,還需要進行研磨,與吹管攤片法表麵光潔無需研磨截然不同,這也是吹管攤片法一直占據市場主流的關鍵原因,甚至直到20世紀,清末時期中國引進德國技術設備生產的平板玻璃,也是吹管攤片法生產,隻不過人工吹管變成了機器吹管,盡管澆注法更適合生產厚玻璃,但在20世紀初就被其它工藝所取代。

  “實在不行,可以先試驗一下澆注法……”

  心裏正疑惑著的時候,朱明忠便聽到那邊傳來工匠歡喜的喊聲。

  “成了,成了,大老爺,您瞧瞧,這塊玻璃,這塊玻璃上可沒有一個結塊,而厚薄完全一樣……”

  見大老爺走了過來,一頭汗水的侯明德,指著一塊玻璃,有些得意的顯擺著,世代吹製琉璃的他,可以說是廠子裏最好的琉璃匠,可雖是如此,在吹這種大玻璃泡的時候,仍然碰到了許多問題,畢竟過去從來就沒有吹過這麽大的玻璃泡。

  不過善於琢磨的他,還在過去的不斷失敗中,不斷的總結經驗,由小而大的吹製著長玻璃泡,慢慢的終於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我瞧瞧!”

  站在這塊半人高的玻璃麵前,朱明忠仔細觀察著玻璃的表麵,通透明亮的玻璃與後世的平板玻璃並沒有什麽區別,透過玻璃往後看去,也沒有絲毫變形。

  沒錯,就是這樣的玻璃!

  這正是朱明忠所需要的玻璃,或許這塊平板玻璃並不大,但朱明忠很清楚,有了這樣的玻璃,將會給生活帶來什麽樣的改變,至少屋內可以變得更加明亮,而且還會帶來另一種暴利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