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灶丁(第二更,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7      字數:3203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沿岸數十裏,盡是一片蘆葦蕩,而在那蘆葦蕩中,隨處可見炊煙,雖未至午時,可沿岸之地,到處都炊煙,那是灶民煎鹽時的炊煙。至於那數百萬畝蘆葦蕩,便是煎鹽的燃料。

  而這裏就是兩淮鹽場,在淮安、揚州接連克複之後,鹽城等地亦隨時歸順,這鹽場自然也歸順過來,不過所謂的歸順,往往隻是換上一麵旗,對於鹽場鹽丁、灶丁來說,改朝換代,對於他們而言,並沒有任何影響。畢竟,無論是大明也好、大清也罷,他們隻是守場的鹽丁,至於灶丁,依然是煎鹽的灶丁。

  也正因如此,當一副公子打扮的朱明忠來到這裏的時候,瞧著這裏,甚至有種世外桃園的感覺的,那些巡鹽鹽丁甚至還穿著清軍的號衣,隻是那辮子早就剃掉了,也許是因為鹽場經常有各地客商前來的關係,朱明忠一行根本就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

  “軍門,早於唐宋之時,兩淮鹽場就已有灶丁,世代世襲,至我皇明承蒙元製,施行“編籍”,而灶丁作為在編戶籍人口被稱為“灶籍”,與匠籍、軍籍性質相同,同為我朝三個特殊的戶籍。凡是被編為其中一籍者,其身份即成為世襲,不得更改。而在三者當中,又以灶籍,有時也稱之為灶戶的地位最低,與倡妓、戲子、奴隸等同被視為踐民。數百年間,灶戶可謂是受盡官吏和鹽商的盤剝,加以自然災害和軍輸頻仍,往往難以度日。”

  進入鹽場之後,騎馬跟在朱明忠身邊的吳品亞他說道著“灶民”,這個他不曾了解的特殊的群體,一個同樣被視為“踐民”的群體。

  “清虜入關後,仍施以“編籍”傳統得以保存。“凡藉有四曰軍、曰民、曰匠、曰灶”,但在清虜入關第二年,即廢除匠戶,但灶戶依然如此。清虜之所以要維持灶丁的戶籍不變,原因不外:一方麵是為了確保鹽業生產有足夠的人力,保護鹽課收入不受改籍的影響;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防止灶戶私賣。所以,目下仍然是但“食鹽官榷,灶業世襲”,而民籍之外,唯灶丁為世業”,灶丁被要求單獨立籍,而且按規定還不準脫籍流徒……”

  騎於馬上,看著路邊那草棚下麵與爐邊煎鹽的男男女女,朱明忠的眉頭緊鎖,他壓根就沒有想到,兩淮鹽場製鹽居然會這麽落後,居然還在用這麽原始的製鹽方法。

  “兩淮灶丁往往是通過“撥、“占”或是“招募”的方式劃入灶籍,一但編入灶籍,不得隨意更改,甲申後天下紛亂,灶丁紛紛逃亡,清虜占據江北後,為獲得鹽課,立即采取種種辦法招回灶丁複業……”

  他當然沒有說,當初招回灶戶的方法,就是通過官府嚴令,灶戶敢不返籍,殺無赦!甚至就是投充到王爺貝勒門下的灶戶,也要一概退出。

  “目下,淮南二十處鹽場,淮北三處鹽場,共有灶丁近八萬人,實際上應該是八萬戶,超過十萬灶丁……”

  十萬灶丁!

  這正是朱明忠來這裏的原因,也是吳品亞解決兵源不足的辦法,從灶丁中募兵。而之所以選擇他們,正是因為這些人特殊的身份。

  “安撫使,這灶民地位僅比之娼妓等賤民稍高,平素更是倍受各種盤剝,而且灶丁之苦,遠甚於他業,兩淮灶丁製鹽,“其製法,海鹽有煎有曬”,可無論是煎是曬,灶丁所必須承受的艱辛都是任人難以想象的。以淮北為例,淮北以曬鹽法產鹽,靠日曬鹵成鹽,然“少陰晦則人力無所施。……又硒鹽之場地深而鹽沉,凡取鹽者冬夏皆裸,陰寒下中,往往痊痹,故煎鹽之戶多盲目,爍於火也;曬鹽之戶多破骨,柔於鹹也”,灶丁之苦,由此可見一斑。至於這淮南煎鹽,同樣也不見得輕鬆……”

  說著灶丁的苦楚,吳品亞想到了郭五常所寫的《憫鹽丁》中所描述的他們辛苦的生活。

  “煮鹽苦,煮鹽苦!瀕海風霾弗作雨,赤鹵茫茫草盡枯,灶底無柴空積鹵。借貸無從生計疏,十家村落逃之五……”

  從吳品亞的言語中,朱明忠能聽出來他對灶丁的同情。

  “成安,似乎你對這些灶丁之苦到是頗為了解。”

  通過這幾日的了解,朱明忠發現,這吳品亞也算是頗有才學之人,別的不說,單就是他對百業的精通與了解,就不是自己身邊那些人可以相比,頂多也就是錢磊能與其相比。而且他不像錢磊那樣做起事來可以不擇手段。

  “回安撫使,當年下官被迫從寇時,身邊之人便有逃亡灶丁,這灶丁之苦,實為百業之首,”

  隨後看著那與草棚中,在這盛夏裏在爐膛前不斷塞著蘆草灶丁,感歎著灶丁生活苦楚,吳品亞看著安撫使說道。

  “目下,這河南、湖廣等地仍為清虜所據,這兩淮鹽自然無法運銷,既然如此,安撫使不妨招募灶民為兵,隻需許其軍功出籍,兩淮灶民必定甘願為軍門驅使!”

  轉眼看著朱明忠,吳品亞的雙眼中充滿了期待。

  軍功出籍!

  這正是吳品亞的建議,在他看來,相比於現在強行推行“甲兵製”,遠不如招募這些鹽民更為妥當,畢竟,這些灶民一直渴望著出籍成民,而不是困於灶前日夜煎鹽。

  也正因如此,對於他們來說“軍功出籍”才會充滿著誘惑,如此,才能夠吸引他們主動投軍。

  “軍功出籍……”

  念叨著這四個字,朱明忠隻曾聽過“軍功賞爵”,但是“軍功出籍”卻是曆史上所不曾有過的,這需要多麽絕望,這些灶民才會甘願冒著上戰場的風險離開這裏。

  不過這樣也好,隻有當他們如此絕望的時候,他們才會有動力。不僅僅是有從軍的動力,同樣也有在戰場上戰鬥的動力。

  對於自由的渴望會驅使著他們不斷的戰鬥下去,並取得勝利。

  “軍門,你別看這些灶丁,看似不怎麽起眼,可其日夜操勞,其體力皆是上乘,便是灶戶中的女子,百斤的鹽包,也能一人扛上兩包,男子體力更數倍於女子……”

  也許是證明他的話似的,恰在這時候,隻見一個女子扛著兩個不下兩百斤的鹽包,直接將其從爐前扛到車上,那輕構模樣就像是扔下一包棉花似的。

  這下朱明忠算是相信他的話了,便開口說道。

  “成安,關鍵是……”

  就在這時遠處突然傳來一陣喊聲,那喊聲中還帶著鑼響,隻聽那敲鑼的人說道。

  “各爐各戶都聽好了,大老爺有命,各灶熄火,都到場前,”

  那敲鑼的巡鹽,一邊走一邊吆喝著,

  “走,咱們也到場前去看看,看看是不是有什麽事兒?”

  朱明忠對吳品亞說到,在朝著前走去的時候,他偶爾的會看著那些灶丁,或許他們看起來衣衫襤褸,甚至有些疲憊不堪,但是他們的身體看起來都頗為強壯,身材普遍比江南的百姓更為高大,當然也更為強壯。這是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是北方人,所以在身高以及力量上有著一定的優勢。

  也許他們將會是忠義軍的最後一批募兵。盡管明知道“甲兵製”的不足,但是征兵製取代募兵製,是這個時代的必然。

  對於募兵製的優劣,有著領先於時代近三個半世紀以上見識的朱明忠非常清楚。

  募兵製在確實可以帶來精兵,他可以用軍餉去吸引素質足夠優秀的兵源,但是這個精兵的數量卻是有限的,因為一個國家的財力是有限的。

  在工商業經濟並不發達的這個時代,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全麵推行募兵製,對於國家來說就是一場災難。財力上的巨大壓力會透支整個社會的財富。政府不得不將有限的財力,完全用於養兵。

  如宋朝,如清末,如民國,每年支付的巨額軍餉,不斷地透支著國家的財力。最終讓國家不堪重負。

  即便是在21世紀,僅僅隻有少數一些國家全麵實施募兵製。而且其軍隊規模相對有限。

  而一旦大規模戰爭爆發的話,毫無例外的選擇征兵製,而不是募兵製。

  在21世紀,如中國等軍隊規模龐大的國家都是以征兵製為主,募兵製為輔,大量動員兵配以少數誌願兵也就是職業士官,這才是軍隊的發展方向。

  從身體素質上看,這些灶丁完全具備招募的條件,再加上他們特殊的身份,以及因此所產生的對自由的渴望,使得他們比較適合充當軍中的骨幹。

  或許以江北的財力,現在無法支撐10萬人每年最少300萬兩的軍餉開支,但如果隻是五六萬人的話,軍餉開支也就是可以接受的。未來在“甲兵製”推行之後,這些老兵可以作為士官,成為軍中的骨幹。

  “關鍵還是體製啊。”

  心底這般尋思著的時候,朱明忠很清楚,這一切最後還是要看,這些灶丁願不願意當兵。

  (晚上還有一更,求月票,從現在開始,每天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