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黃鸝論道
作者:聽塵客      更新:2021-02-21 08:53      字數:2475
  後麵,雲景平回學校上課,黃鸝則又去擺攤。過了一段時間,黃鸝回來告訴雲景平,她聽一個消息靈通的占卜者說,空明山秘境被差不多燒光了。

  雲景平聞言隻是報之一笑,心道,你把硝石、紅磷、硫磺、鈉粉、鎂粉和一塊去燒,不燒光才怪呢,那些東西一著火,水和幹冰可是撲不滅的。

  接著一年半的時間裏,總算沒出啥怪事,雲景平安安穩穩的畢業了。

  經過這一年半,雲景平也把神胎的陰質全部煉化通透,轉為純陽,並已神境俱足,境界已經是煉神反虛天仙後期了。另外也學會了禦空飛行。

  當初本來在雲景平服食煉化那兩枚丹藥時就可以飛行的,可是一則雲景平沒學過憑空飛行,不敢飛;再一個要是控製不好,當空掉下來,不摔死,也可能被人家擒獲。故此當初才逃離的那麽艱辛,若此時再遇此情景,已可以從容應對,輕鬆離去。

  將當日在大有密室中所得玉簡和各類書籍整理了一遍,並對緊要者進行了學習。最令雲景平驚喜的是,一隻玉簡裏竟然是三十六天罡變化和七十二地煞變化,雖短時間內學會的寥寥無幾,但已將這些法門全部記憶了下來。

  在這一年半中,雲景平已經告訴家人他的修士身份,也煉製了一些強身健體的丹藥給他們服食,對他們的身體進行了比較全麵的調理。還教了父母五禽戲,韓寶剛、郭峰濤、雲景琪等人一些內家拳,並囑咐其好好練習。

  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理解吸收,雲景平感覺自己的修行好像進入了一個瓶頸。將此感覺告訴黃鸝時,黃鸝也挺意外,連續思考了好幾天。

  這天,黃鸝叫住雲景平。

  “景平,去聊聊——”

  “嗯,好吧。”雲景平稍作考慮點頭應了。兩人進入房間坐定。

  黃鸝組織了一下言語,道:“景平,你雖然這一年半來不斷的勤修苦練,結果好像不盡人意,你自己怎麽想?”

  雲景平沉思了片刻。“我不知道,所以我很迷惑——”

  “我叫你說自己的看法,不是說現在的感覺。”黃鸝變了一下說法。

  雲景平沉默了良久才道:“哦,我覺得可能是學的太雜了,反而不夠精深。”

  “《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你可明白?”黃鸝引導道。

  “我認為這句話說的是,學習要不斷增加學問,廣博見識;修道要不斷減少嗜欲,掃清心塵。”雲景平試探著道。

  “繼續說——”黃鸝誘導著。

  “嗯,我在不斷的增加學識,卻沒有不斷的清掃心塵。”雲景平看著黃鸝期許的目光。

  “學習的目的是不斷教人聰明技巧;修道的目的是教人返璞歸真。而這兩者之間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的。所以《道德經》同樣說過:‘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故而,我覺得應該是兩者衝突所致。畢竟世上沒有既紅又綠的顏色,也沒有既方又圓的圖形。”雲景平說完後,目光炯炯的望著黃鸝。

  黃鸝稍作沉吟,緩緩地道:“你剛才說的不夠精深我是讚同的。不過你能說說原因麽?”

  雲景平反思道:“我覺得是由於學的東西多且雜,眼花繚亂了,好像也有些怯於深挖。”

  黃鸝聽完後緘默了一會兒,道:“你這是一個方麵,還有就是,有些東西就不是你一次兩次就能夠理解的,比如像各種道經,那是常讀常新的,每讀一遍,就有一遍的體會,在不同年齡、境遇、心態、目的下去讀,體會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夠精深,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你的閱曆不夠。其他的原因要麽是心不靜,要麽是淺嚐輒足,要麽就是修為不夠等等。”

  “我要補充的是,《莊子》說過:‘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你沒見過,不等於沒有,隻是你的見識淺薄而已。”黃鸝繼續道。

  “想一想,在你沒接觸過修行之前,你相信麽?‘薛定諤的貓’都已經不死不活了,你說有沒有可能有又圓又方的圖形?”黃鸝反問道。

  “況且古代學仙者有言:未有神仙不讀書。讀書的目的就是學習,而修仙者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廣博見識,廣博見識的目的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觸類旁通。同樣道理,學習醫術、藝術、命理、天象、堪輿、占卜等技藝的一個目的也是為了廣博見識、觸類旁通。”黃鸝解釋著。

  “記得娘娘曾說過,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高深的法術,也不是為了爭勇鬥狠,更不是為了誇耀己能,而是為了心中一個答案:比如什麽是道,人的潛能的極限在哪裏,修行是不是自我認知的最正確途徑,未生我時我是誰……”

  黃鸝學著雲霄的口吻歎息道:“而那些奇妙的法訣、陣法,法寶之流,開始隻是輔道的工具,可後來卻成了爭鬥的凶器;以至於人們都忘記了修行的初衷,變得熱衷於勢力的競賽,氣運的爭奪,和名利的角逐。”

  “故而我今天提醒你的第一件事就是:千萬不要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既然修道就要有自己的目的,即使是‘屠盡千萬億,做得魔中魔’那也是目的;但我希望你能從本心出發,有一個令世人尊崇的目的。”黃鸝語氣堅定的道。

  “修道者言:‘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是世間最大的野望和目的,說什麽修道就要摒棄欲望的都是自欺欺人,其實修道隻是摒棄了各種的小的雜亂無章的欲望,用一個最大的欲望把其他欲望都替代了。”

  “所以六祖惠能見五祖,五祖問道:‘欲求何物?’六祖答道:‘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所以在初學入定時,教人以一念代萬念法門;所以《道德經》有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一正。’這兩者是相通的。”黃鸝再次舉例分析著。

  “再回到起初的話題,多學廣識是很重要,不過你也學的不算少了,可為何還有此困境?原因有二。其一,躬行。哲人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其二,了悟。有些東西你如果不能真正的了悟,是無法真正信受奉行的。”最後總結道。

  “要做到這兩點,就要自己深刻的觀察體悟自然,看日出月落,觀四季流遷;就要自己探萬類之情,明生長收藏,解胎卵濕化;就要自己行萬裏路,覽名山大川,體風土人情;就要自己讀萬卷書,知古今之變,通百藝之機。”

  “我以上所說,多為娘娘當日所言,起始也不甚理解,可越到後來,越是覺得娘娘所見之高遠,所言之精微;好些東西我現在也還是懵懵懂懂的,今日也就娘娘一些法言的大要略陳一二,希望能夠幫到你。好了,你自己再想想吧。”

  說罷,黃鸝也不打攪正在沉思的雲景平,躡步出了房間,並帶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