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1章:朱先生(中)
作者:呼啦圈大神      更新:2020-03-17 11:53      字數:2198
  古代那些讀書人是很講究的,少時讀書講究結廬。

  結廬二字從字麵上講,是居住於的意思,但這裏指的是讀書的動態。

  廬,簡單講就是有瓦遮頭,再細講究的話,就是讀書的人讀書的地方,應該在有梁有柱也有頂,卻沒有門也沒有牆的地方。

  這種建築不難想象,大致跟四根柱子頂著一個草棚頂子差不多,讀書人在廬內讀書習字,畫麵感上就非常樸素,卻又彰顯文雅淡泊的意境。

  楊懷仁府上的屋子可是非常奢華的,當年趙宗楚修建這座王府的時候,應該是花了不少銀子。

  那自然就沒有那種草棚了,連簡陋的房屋都沒有,一水的青磚碧瓦。

  朱先生不喜歡,見私塾裏的屋子是兩麵牆兩麵門板的結構,便命人拆了兩麵門板牆,勉強算是有了個廬。

  隻是這樣一來,孩子們在屋子裏讀書,跟在室外就沒了什麽分別。

  夏秋還好,這種房子通風陰涼,可冬春兩季冷的時候,就真是讓讀書人風流倜儻了,頂著寒風流鼻涕,早晚得躺。

  不過朱先生執意這麽要求,楊母也不好違背,隻得順了他的意思,把私塾改成了這個樣子。

  當奶奶的當然心疼自己的孫子,現在是初春,早晚時候依舊寒風刺骨,於是楊母特別告訴了幾個兒媳婦,幾個孩子去讀書的時候,盡量給他們穿暖和點。

  隻是也不好穿太多,朱先生才是一身肥大的棉儒衫套著,孩子們總不能穿裘皮。

  於是幾位母親想了別的法子,一是讓家裏匠人趕製了幾個小的炭爐,包括先生在內,他們每張桌子旁邊放一個,雖然爐火不敢太大,但也終歸有了些熱乎氣。

  再就是讓孩子們穿一些厚一些的夾衫了,男孩子衣服裏邊套一件羊皮襖子,女孩子加一件狐狸皮的褙子,扛風又保暖。

  楊懷仁進院子第一眼便看見了孩子們,他們讀書的屋子東西兩邊的門牆全拆了去,倒是顯得通透。

  光線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當然是非常好的,可楊懷仁還是有些心疼。

  不過他也明白朱先生這麽安排的意義所在,所謂寒窗苦讀嘛,人讀書的環境太舒適了,很容易犯困,也就學不了知識了。

  再就是朱先生在可以鍛煉孩子們抵抗外界打擾的能力,也就是定力了。

  楊懷仁內心裏其實也是讚成朱先生的做法的,他親身的經曆也證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道理到哪都不會錯,哪怕你隻是一個小小的廚子。

  正是因為楊懷仁的老爹讓楊懷仁從小吃了很多苦,才有了他現在的手藝,朱先生這麽做,和楊懷仁的老爹曾經的做法,也是異曲同工。

  楊懷仁看見孩子們的狀態,還是很滿意的。

  大官從來都有大哥風範,他坐在最前排,身子坐的直挺挺的,聽講的神情也異常的認真,這給弟弟妹妹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大牛坐在哥哥身後,本來他是不愛讀書的,可現在看他的樣子,也是一臉嚴肅,也並沒有走神開小差的意思,這倒是讓楊懷仁有點驚奇。

  要知道,以前大牛可是最讓先生們頭疼的,他從來都是坐不住的,就算勉強坐住了,也不知道神遊到哪兒去當他的大俠客去了。

  幾個女孩子還好,她們屬於旁聽,楊母也不需要她們讀書讀出什麽成果來,能腹有詩書,有點大家風範,將來能在京城裏混出點閨名來,老太太就心滿意足了,若是出了一個才女,那當然更好。

  朱先生是出了正月才被楊母請來的,所以他來楊府給孩子們講課時間還不長。

  楊懷仁站在門口有些猶豫,不知現在過去合不合適,又會不會打擾了朱先生上課。

  後來一想,既然來了,不如湊近了也聽上一會兒朱先生的課,等朱先生發現他的時候,應該會主動停下來和他攀談。

  楊懷仁屏退了跟隨他的親衛,親自提著食盒輕腳走近了課堂,在課堂外十幾步的地方停下了腳步。

  朱先生雖然上了年紀,卻依舊耳聰目明,有旁人走近了他的課堂,他也早就瞧見了。

  楊懷仁也發覺朱先生朝他這邊瞅了一眼,本以為朱先生看見他來了,應該主動過來和他打招呼相互見禮的。

  可朱先生好似旁若無人似的,繼續講他的課,害的楊懷仁有點發愣。

  楊懷仁多多少少有些尷尬,像如今敢視他若無物的人,這世上恐怕也不多了。

  他一時間不知道是該上前主動見禮還是後退先離開一會兒,但接下來他被朱先生給孩子們講的東西給吸引了。

  剛準備要走,卻忍不住站在原地繼續聽下去,想知道朱先生究竟再給孩子們傳授什麽做人的道理。

  等聽完了朱先生的授課,楊懷仁也忽然明白孩子們為何那麽認真了,因為朱先生講的東西確實和以往的先生們講的不一樣。

  知識的趣味就在於,一旦你對它產生了興趣,就很難再去對其他的事有興趣了……

  朱先生盤腿而坐,手裏竟還拿著一把蒲扇。

  和一般的文人喜歡拿著精美的折扇或者羽扇不同,朱先生的蒲扇很普通,就是老百姓夏日納涼所用的那種最樸實的蒲扇。

  而且蒲扇應該用了很長時間了,扇子上暗黃色的包漿顯示出它已經有了些年頭,更不用說蒲扇已經有些損壞,中間的位置有一條很明顯的裂痕。

  朱先生卻不以為意,依舊緩緩地搖著,像是放慢動作一般,明顯他並非在用這把舊蒲扇打風,更像是一種思考時候的習慣狀態。

  他開口問道,“孔融讓梨的故事,之前的先生可曾給你們講過?”

  孔融讓梨的故事出自後漢書,是孔融還是幼童時真實發生過的故事,此後曆朝曆代都在童學裏被視為重要的教授內容,目的在於從小教育孩子懂得謙卑和禮讓。

  楊懷仁的孩子們當然很早就學過這一課了,眼下朱先生忽然問起來,讓孩子們也有些搞不懂朱先生是什麽意思。

  小燕兒在孩子裏年紀最小,離學了這一課的時間還不長,她也沒想太多,搶先答道,“先生,孔融讓梨的故事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