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1章:章惇的算計
作者:呼啦圈大神      更新:2020-03-17 11:53      字數:2167
  本來還指望幾位相公幫他們主持公道的史官呆住了,他們很明白朱太後是不會跟他們講什麽大道理的。

  雖然她說要誅他們九族的事情不太可能出現,但得罪了這個老女人,他們將來恐怕也沒法在宮裏混下去。

  太祖的規矩能保得住他們的性命,可卻不能保證朱太後不會給他們穿小鞋。

  要知道朱太後那可是出了名的由著性子來的主兒,她要是真恨毒了你,怕是給你穿的小鞋很可能是鐵做的。

  章惇從支持趙似開始,和朱太後之間也建立了某種信任,一直以來也都是很討朱太後喜歡的,可這一次他發覺好像朱太後看他的眼神也不太對了。

  想想也是,章惇極力維護文官的尊嚴,看起來本身也沒有錯,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楊懷仁維護的那可是趙煦死後的名聲,這才是朱太後眼下最在意的。

  章惇和楊懷仁站在對立麵,也並不是他刻意而為,隻是他內心裏對楊懷仁總有一種忌憚,所以很多次他都想抓住楊懷仁什麽把柄,然後像他之前排擠其他不同政見的文官一樣,把楊懷仁排擠出朝堂的核心權力圈子。

  這一次他本來也覺得是個不錯的機會,楊懷仁這個人的性格在他看來是很有缺陷的,有著和普通的文官不同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和一般的武人也不太一樣。

  他會時常犯錯,雖然這些錯誤不算是什麽大錯,但他還是認為隻要他盡量在大家的心理上把楊懷仁的形象搞壞了,就足以為他以後排擠楊懷仁打下堅實的基礎了。

  實際上楊懷仁也確實總是不經意間做出一些看上去很不合理也很糊塗的事情,朝中的文官也都比較相信章惇這一套,現在很少人覺得楊懷仁是個靠譜的人。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楊懷仁確實也是個可用之才,起碼在很多不要臉的事情上麵,朝中的文官之中是找不出合適的人來做的。

  這時候他們才會想到楊懷仁,總覺得他從來不在乎自己臉麵,所以讓他去做這些事,甚至是拉出來背黑鍋,都是個不錯的人選。

  帶領武德軍回京護駕之後,楊懷仁的名聲挽回了不少,章惇也意識到現在文官圈子裏也不像以前那樣,基本上都是一邊倒的看不上楊懷仁了。

  畢竟人家救了他們的性命,昨夜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舉動,也讓大家看到,楊懷仁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

  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能和人情聯係起來,雖然他的性格還是和自負清高的文人有些格格不入的意思,但這個人本質上並沒有什麽過失之處。

  起碼人家忠君愛國,也是愛護同僚的,哪怕是些不太熟悉和不認識的人。

  文官們也漸漸開始認為,楊懷仁人也不錯,如果他肯上進,作為朝中的重要一員,也並不是不可以。

  但這就是章惇所擔心的了,他的改革大計受到阻礙之後,他是要極力堅持用強硬的方式把改革政策堅持下去的。

  從楊懷仁的態度來看,顯然是會極力反對他的,所以如果楊懷仁進入朝堂參與到執政中來,不但會分薄了他的權力,還會成為他施行自己的治國方略的最大的阻礙。

  章惇也想過很多方法,能把楊懷仁排擠在朝堂之外,或者像以前一樣,把他支使出去,離的京城越遠越好。

  當楊懷仁的養子成為太子之後,章惇便更加擔憂了,這樣一層關係,無疑會成為楊懷仁極大的助力。

  盡管楊懷仁依然表明他沒有進入朝堂參與朝政的意思,可章惇還是把他當做了他眼下最大的對手,甚至是敵人。

  楊懷仁打了郎舍人,在章惇眼裏這是很可笑的事情,楊懷仁不會不明白他打了一個清流的文官意味著什麽。

  用章惇的視角看,楊懷仁打的不僅僅是郎舍人,而是打的所有文官的臉。

  他公然在宮中拳打以為清高的文官,那就是向文官在朝中的地位挑釁,不管以前文官是怎麽看待楊懷仁的,如果他們發現楊懷仁在不斷削弱他們的權力和利益,他們一定會和楊懷仁站在了對立麵。

  章惇當時雖然佯作生氣,但他心中其實是非常願意看到楊懷仁又辦了糊塗事的。

  章惇也清楚,楊懷仁現在的權勢和地位,打了一個文官也不會受到什麽真正的懲罰,大不了是被斥責幾句,罰沒些薪俸罷了。

  但這樣一來,章惇卻有了極大的優勢,隻要他抓住楊懷仁的錯誤不放手,不管楊懷仁會不會受罰,事情宣揚出去之後,滿朝的文官集團都不會和站在一條陣線上了。

  章惇的想法也並沒有什麽錯,但是這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沒有疏漏之處。

  楊懷仁打人的目的,如果能被他順利往不尊重文官的權力,不遵守太祖的祖訓上靠的話,自然是對楊懷仁極為不利的。

  可他卻沒想到楊懷仁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郎舍人所謂的“如實記錄”,無意之間損毀了趙煦的名聲。

  雖然郎史官的做法也不能說有錯,但被楊懷仁這麽拐彎抹角的誇大之後,郎史官的做法在道德上就有失了。

  德行有失,這可是文官和文人們最忌諱的事情,黨爭的時候被無緣無故貶官外放,他們都不覺得可怕。

  因為黨爭一直是反反複複的,他們今天被貶官外放了,用不了多久說不定就會重新被啟用,有時候都是被重用。

  看看這滿朝文官,哪一個沒有類似的經曆?就連包括章惇自己在內的這些高高在上的、貴為一國宰執的相公們,官場生涯之中也是浮浮沉沉經曆曲折的。

  但大宋揚文抑武,也最注重官員的品性德行,忠和孝,便是這之中最最重要的。

  不管你是什麽職位,家中有父母過世的,必然會主動請辭回家守孝三年,皇帝也不會阻止,其他文官也會覺得這個人品性優良。

  三年之後,自然會有人重新啟用你,還會因為你德行上佳,給你升官。

  但如果這方麵做得不好,被人指摘了,你一輩子的名聲就完了,不光官當不成了,連尋常的百姓也會看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