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0章:父親的來信
作者:呼啦圈大神      更新:2020-03-17 11:53      字數:2226
  費塵笑笑,“楊兄莫急,聽小弟說完。

  重新啟用一些之前被貶謫的官員,隻是其中一個渠道,還有另外的渠道。

  咱們大宋現在每三年一次大比,能夠金榜題名考取功名的士子,每一年有近兩百人,這個數字雖然不高,但積累起來,可就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字了。

  加上陛下禦賜的一些舉孝廉或者以功勞入仕的人,這樣一來同進以上出身的人,每三年起碼有近三百人。

  往長遠了說,三十年就是有三千人,六十年有六千人。如此龐大的科舉入仕的士子,朝廷也沒有足夠的職位安排他們都當官。

  加上咱們大宋的官身是終身製的,所以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官職早就不夠用了,於是造成了目前朝廷官員冗餘,但卻有很多科舉中試的士子卻得不到官職的情況。

  據小弟所知,目前考中進士卻依然沒有等到分配官職,還在家中待招的進士,就有數千人之多。

  而官家非常重視這些人的生活,所以不管他們是否出仕,朝廷依然按照最低級品秩的官階,給他們發放俸祿。

  這就是朝廷負擔沉重的原因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堂上也不是爭論了一次兩次了,很多相公們也想出來很多辦法,可惜都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策。

  像章相公就曾經提起,前唐的科舉,每一屆取士的名額不到一百人,所以便提過減少每一屆科舉取士名額的方法,來緩慢解決官員冗餘的問題。

  但是這樣做的話,必然會招致很多人的反對,同時對那些正在寒窗苦讀準備科舉的士子來說,這樣做對他們也是極不公平的。

  這就要說到大宋開國時留下來的常例了,咱們大宋開國時朝廷缺少可用之才,加倍取士,那也是時勢所趨。

  可後來因為每一屆參加科舉的士子數量龐大,所以一直以來取士的數量就固定了,知道現在,隻聽說過加開恩科多取士的時候,卻從來沒有減少過。

  如果現在突然宣布減少取士名額,那對於那些士子來說,進入仕途就更難了,這必然會讓他們受到打擊,同時讓他們對朝廷也漸漸逝去信心。

  這樣做顯然是不可能的,大宋一直都是以文治國,人才多也說明官家治國之策是深得人心的,所以官家也不會同意這種辦法。”

  這些楊懷仁也曾經想過,於是問道,“那你有什麽好主意?”

  費塵答道,“這其實跟當年大禹治水是一個道理,堵不如疏。與其粗暴的減少每一屆科舉的取士名額,不如讓高中的士子有地方可以做官。

  就像這幾年,一大批原來隻能在家待招的進士,被送到了西北之地任職,雖然地方是苦了點,不過能讓更多的人出仕,顯然是讓他們實現了他們最初讀書時的願望,還是有很多人主動要求去西北之地任職的。

  從這樣的事例裏,小弟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軍中有需要,可以把閑散在家的這一批待招的進士招攬進來。

  當然,楊兄也可以用考試的方式進行甄別,合適的留下來就好。小弟相信那麽多待招的人之中,一定也有不少的有誌之士。”

  楊懷仁深吸了一口氣,這點子其實不難想到,他之前卻給忘了,也許是擔心這些沒有經驗的年輕士子可能不太願意加入軍中擔任文職官員,但現在仔細想想,費塵剛才舉得西北的例子還是很有借鑒價值的。

  讀書人讀書,自然是有賣與帝王家的目的,同時也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不論古今,普通人對官的身份還是有很大的渴求的。

  特別是大宋的官員是終身製的,所以吸引力就更大,當了官,不但有權,還有了錢,還可以光宗耀祖,所以但凡是讀書的人,都盼著將來有一天能金榜題名,然後入仕為官。

  可現在的情況是即便他們能高中進士,可大宋根本沒有那麽多職缺,一般情況下隻有成績特別好,還有有門路的人才能順利的走上官途。

  這個比例大概也就一半左右,而另一半,甚至是大多數的人,隻能回家等待吏部的召喚。

  這些人裏又大多數是些寒門子弟,雖然有了朝廷的俸祿,可最低級的俸祿也僅僅夠他們養活自己的。

  如果他身後是一大家人,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這點俸祿就不夠看的了。

  時間一長,他們對當官的期望就會越來越低,為了生活,或者是為了不浪費自己的才華,這些人之中的一些人,便開始另謀出路。

  好一點的可以暫時進入地方官府擔任小吏,有的也去開設私塾教書,或者被一些官家或者有錢人家請回家去當先生或者供奉。

  但也有一些人,因為遲遲沒有等來朝廷的召喚,隻能終日鬱鬱寡歡,精神萎靡之下漸漸自己搞成了一個廢人。

  這都是太浪費人才了,可這還不算最讓人難過的,有些人覺得在大宋找不到入仕為官的機會,便跑到周邊的國家去當官。

  去遼國的,去高麗的,去倭國的,當年楊懷仁在交趾就遇到很多類似的人,要麽是屢試不中,要麽是考中了進士卻無法為朝廷效力。

  後來不管是他們自願還是被那些國家招募的,他們覺得自己還有出路,還能把自身的才華發揮出來,於是便去了外國。

  楊懷仁記得在交趾的時候,遇上在交趾當官的大宋文人,還從心裏覺得瞧不起他們,惡劣一些,還覺得他們沒有氣節。

  可現在想想,人在沒有出路的絕望情況下,做出那些事來也不是不能理解。

  人都是要實現自我價值的,這種需求在讀書人身上就表現的更明顯。

  也就是說,那些沒有機會出仕的士子,如果將來給他們一條可出仕為官的路,他們肯定不願意背井離鄉,哪怕是在軍中出任文職,他們也絕不會挑三揀四的。

  這都是人的認知問題,當了官的看不上軍中的文職官職,可沒機會當官的,這就是香饃饃啊。

  既然如此,為什麽不給他們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