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9章:性格決定命運
作者:呼啦圈大神      更新:2020-03-17 11:52      字數:2203
  楊懷仁“嘶”了一下,他覺得高啟勳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

  道理其實不用多說,關鍵在於申王趙佖的野心究竟有多麽大,是不是肯為了爭奪皇位而孤注一擲。

  正史記載裏並沒有趙佖騎兵謀反的字句,但在許多野史之中,卻是有一些奇怪的記錄。

  而且正史記載裏關於趙佖在趙佶繼位後的人生發展來看,似乎也證明了野史裏說的趙佖起兵之事應該還是發生過的。

  原來的曆史裏趙佶繼位之後,趙佖拜太傅,加殊禮,旋拜太師,無論哪一樣,都可以說是位極人臣的存在。

  但縱觀北宋曆史,皇帝繼位後確實都有加封朝臣和兄弟或子侄的例子,目的也無非是籠絡人心,好穩定自己的統治。

  可仔細想想,趙佖得到的地位也太高了,這在整個宋朝是獨一份的。

  普通百姓眼裏,或許會覺得是趙佶繼位後還對兄長非常好,說明趙佶是個仁慈大度的皇帝。

  可明眼人卻能看出來這其中的不同,趙佶給趙佖那麽高的身份和地位,並不是對他好,而是把他推到明處,然後架在火上烤。

  把一個獨眼又醜陋的兄長放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好像生怕自己做不來皇帝隨時要轉讓給這位兄長一般,個中意味,大家應該明白了。

  後來趙佖被趕出了京城,四處輾轉地方,不可謂不折騰,名為代天巡狩地方,實則就是趙佶用旅途中的舟車勞頓來折騰人。

  趙佶繼位五六年時間裏,趙佖就這麽輾轉十幾個地方,幾乎走遍大江南北,最終不到三十歲便積勞成疾,鬱鬱而亡。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把事情看得更清晰了,也許趙佶並不算是個多麽惡毒的人,但既然在皇位競爭中勝出了,對他的競爭對手來說,兄弟之間的情義似乎也隻留在表麵的封賞上了。

  而且就算趙佶不在乎,新皇帝朝中的大臣也不能不忌憚,對謀反不成的趙佖,明著殺了他,對新帝統治的穩定性沒有好處。

  所以某個壞心眼的大臣給趙佶出了這麽個主意,表麵上給趙佖極大的封賞,實際上卻是暗地裏把他封殺了。

  之後讓他過上了漂流在外的人生,沒用幾年就把趙佖給活活折騰死在無盡的旅途之中了。

  趙佖得到這樣的下場,說起來也是他自找的,他若是老老實實當自己的殘疾王爺,學其他不問政事的王爺一樣規規矩矩,或許還能在京城享受榮華富貴,得到一個善終。

  可惜他偏偏不服弟弟超在他前邊繼位為帝,非要起兵造反,這才給他招致了殺身之禍。

  雖然趙佖此人也不值得可憐,隻是這個軟刀子殺人的主意,在楊懷仁看來,也確實有點狠,也有點陰險了。

  眼下的局勢,楊懷仁也不好說換了是趙煦的親生兒子繼位為帝的話,趙佖會有什麽樣的反應。

  不過從高啟勳嘴裏說出來的話,應該是還是有很大的可信度的。

  一是因為高啟勳這種人,不論人生還是官場的閱曆,讓他看人的眼光變得非常準。

  二是因為趙佖的性格是注定了的,他身體的殘疾,在他一生中招來了不少的嘲笑和議論,必然會對他的身心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導致他心理扭曲。

  他在他這樣的位置上,能想到的解決辦法不是躲起來圖清淨,二是站出來爭奪至高無上的權力,讓別人不敢再隨便嘲笑他。

  性格決定命運,這話誠不欺人。

  返回頭來說,這種話對楊懷仁,對高啟勳,也是一樣的。

  楊懷仁是多變的,時不時的犯些愣子勁,卻也知道隱忍;而高啟勳就更有城府了,能把無間道玩到他這個份上的,當時也是沒誰了。

  楊懷仁道,“老侯爺其實不用擔心這個,原本在你的計劃裏,也隻有等申王真的決定謀反了,你們高家做了這麽多,才會得到最大的回報。”

  高啟勳和高士遷聽了這話瞬時都有些尷尬,好像楊懷仁的意思,是他們父子故意盼著趙佖謀反,他們從背後給趙佖捅刀子的功勞,才能坐實了一般。

  不過高啟勳還算冷靜,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他們的計劃裏,還真是這樣,如果趙佖不起兵謀反,那麽他們玩無間道是給誰看呢?功勞又在哪裏呢?

  所以楊懷仁變相地說他們高家父子盼著有人謀反的話,是準確無誤的。

  高啟勳和高士遷的臉色忽然變得有點尷尬,楊懷仁笑道,“老侯爺和高將軍不必覺得尷尬,釣魚執法這種事,從古至今多了去了,往後再過一千年,也照樣存在。”

  “釣魚執法?”高啟勳被這個新詞說的一愣一愣的。

  楊懷仁也知道是他說禿嚕嘴了,也不好給他們解釋釣魚執法的具體意思,便改口道,“就是說你們父子二人,成大事不拘小節。

  不管用什麽方式,隻要是你們父子二人心是向著陛下的,陛下也早晚能體會到你們高家對陛下的忠心。

  事成之後,本帥一定把老侯爺和令郎對陛下的忠心細細跟陛下說個明白的。

  到時陛下感念二位忠心,必然重重有賞,封個公爵之位,那是不為過的,說不定到時候本帥還要指望老侯爺和高將軍多多照拂。”

  高啟勳被說的心花怒放,卻也不敢跟楊懷仁裝大,忙謙遜道,“大帥這是說的哪裏話?

  論智慧,論謀略,老夫比起大帥來那可是差遠了,這個計劃,自然還要大帥多多指點,而時候陛下若是論功行賞,自然也少不了大帥的一份。”

  這就是高啟勳有城府的一麵了,聽起來雖然好像是把功勞白白分給了楊懷仁一份似的,但實際上高啟勳心裏清楚的很。

  以楊懷仁目前的地位,哪裏需要跟他們高家爭奪功勞?

  將來若是趙佖起兵謀反,站出來鎮壓的自然也是楊懷仁和他手下的兵馬,那頭功自然還是楊懷仁的。

  高啟勳卻還這麽說,就是表明了他們的意思了,這件事他們父子倆必然有功,但功勞大小,還不是楊懷仁說了算?

  楊懷仁在陛下麵前說功勞大,那就是大功,而且這種互相推舉功勞的事情,對大家都有利,他又何樂而不為呢?